RFID技术概述与原理
一、概述
RF陆奥号战列舰 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乌黑秀发 ion)
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
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
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
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
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
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
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
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qq怎么群发祝福 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
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
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
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
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
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虾饼 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
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
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
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
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三、系统组成
最基本的坏的成语 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
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3. 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有些系统还通过阅读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
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四、工作原理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
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
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
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
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
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
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在耦合方式(电感-电磁)、通信流程(FDX、HDX、SEQ)、从射频
卡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负载调制、反向散射、高次谐波)以及频
率范围等方面,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阅读
器在功能原理上,以及由此决定的设计构造上都很相似,所有阅读器
均可简化为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高频接口包含发送器
和接收器,其功能包括:产生高频发射功率以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量;
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并解调来自射
频卡的高频信号。
阅读器的控制单元的功能包括: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
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
信号的编解码。对一些特殊的系统还有执行反碰撞算法,对射频卡与
阅读器间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及进行射频卡和阅读器间
的身份验证等附加功能。
射频识别系统的读写距离是一个很关键的参数。影响射频卡读写
距离的因素包括天线工作频率、阅读器的RF输出功率、阅读器的接
收灵敏度、射频卡的功耗、天线及谐振电路韩国陆地面积 的Q值、天线方向、阅读
器和射频卡的耦合度,以及射频卡本身获得的能量及发送信息的能量
等。大多数系统的读取距离和写入距离是不同的,写入距离大约是读
取距离的40%~80%。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7:5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7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