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更新时间:2023-04-21 07:06:18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1日发(作者:存款余额)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特点

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

政策;随着2008年四季度出台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

实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整体向好态

势趋于明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我国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稳步上升趋势基本确立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季度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连续2个季度

的持续上升,表明宏观经济企稳的态势已经明确;

2、快速回升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

据测算,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个百分点,

投资的贡献率为7.3个百分点;而出口在三个季度对GDP的拉动则是负的3.6个百

分点;2009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内需起到了关键作用;

3、进出口跌幅收窄,出口已在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的外贸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已经低位企稳;11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增

9.8%,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11月份,全国出口同比下降1.2%

环比增长2.6%;

4CPI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同比下降6.5%,二者均呈现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态势;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10,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

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

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

;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

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

;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

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

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

经猜灯谜英语 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

因素制约,社保缴纳证明 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

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

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千字文瘦金体 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

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

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

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

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

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

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

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掩耳盗铃故事 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

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

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

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

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

;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

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2010年总需求的变化将呈温和走高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外贸出口的状

况将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在此背景下,2010年的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平稳上升的

趋势;

1、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2010年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新开工项目增速

81.1%,显示未来仍有大量在建投资项目支撑较快的投资增速;其二,2009年中

央政府安排新增的财政投资4875亿元之中仍有2000亿元左右尚未投入使用,

府投资空间较大;其三,随着外需可能逐渐恢复,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

策奏效,民间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

2、消费增速会进一步加快

2010,随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

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它

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3、出口有望转负为正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

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随着各国

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

的信心;

4、严重通胀不会出现

面对2009年的天量货币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2010年必定

通胀是极富市场感召力的一种观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的生成可

能源于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千里挑一 权的使用,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也可能源于商

业银行扩大信贷供给,在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下,导致了货币扩张;但是,在一个开

放的系统中,通货膨胀的生成不仅仅导源于以上两个原因,外部因素推动也是一个

重要导因;基于国内和全球过剩产能的存在和总需求的不足,我们认为,2010年不

会出现严重通胀;

5、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延续,结构调整将成为主要抓手

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2010年的支出结构将会更加优

,对于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会加大投入;2010年货币政策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

2010年将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

,发挥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适时适度开展公开

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预计2010GDP增长将达到9%左右;2009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名义增长率达到33.1%的水平,2010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仍将延续;从消费增长率

来看,2009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年将保

16%的水平,2010年的消费增长率将是温和上升趋势;进口增长率在2009

19月累计同比负20.4%,出口增长率负21.3%,但自8月份进出口已出现收窄趋

,2010年外贸情况会有所改善;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通胀问题

2010,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

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

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的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

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

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

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

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

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

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

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

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

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

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

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

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

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和地质勘探七

大行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是:第

,加快制订和实施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第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第三,鼓励企业

扩展投资主体且引入风险投资;第四,培育重点产业的新增长点; 建设美丽乡村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7:0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7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