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财富利益观

更新时间:2023-04-21 02:32:08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1日发(作者:腾挪跌宕)

论孔子的财富利益观

刘季冬

【摘 要】一提到孔子的财富利益思想,人们就会想到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以及孔门后学所说的"子罕言利".若屏除成见,就会发现孔子有着内容较为

丰富的财富利益观:赞成追求正当的财富利益,主张统治者要为民谋富;反对唯利是图,

主张见利思义并不拒斥利,认为"君子喻于义",义中包含着利,利中也有义,要以义节利.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期】2018(017)009

【总页数】4(P93-96)

【关键词】孔子;财富利益观;见利思义

【作 者】刘季冬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B222

一提到孔子的财富利益思想,人们就会想到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以及孔门后学所评价的“子罕言利”等。如果我们能屏除成见,抱着实事求

是的态度,就会发现孔子有着以“义”为标尺的内涵丰富的财富利益思想。

一、财富可求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

求,从吾所好。’”[1]60孔子生活的年代,“执鞭之士”有两种含义:“一种是

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

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2]因此可见,“执鞭之士”属于级别低的小吏。

孔子认为,若能求得财富,即使是做“执鞭之士”这样的小吏,他也愿意为之防汛方案 ,若

做不到求富,才退而求其次,即“从吾所好”。求富胜过“从吾所好”,这说明孔

子很重视个人对财富利益的追求。孔子赞成追求正当的财富利益,是基于财富对人、

对社会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孔子家语致思》载: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

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财,则丘之道殆将废

矣。”[3]78

贶:赠送之意,贶财,即赠送财物。季孙,即季康子,名肥,鲁国大夫。据《史

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带兵与齐国作战取得了胜利,季康子很感意

外,问冉有的军事才干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冉有回答说“学之于孔

子”[4]328。季康子在了解了孔子的基本情况后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归

鲁”[4]329。这件事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孔子已六十八岁。自孔

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十四年,至此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国后的孔子享受

“国老”待遇。较好的物质条件,使得孔子能在继续从事教育弟子的同时,从事文

献整理的工作,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82

讲的就是这段时间的事。季康子赠孔子粟千钟,一钟是10釜,装小米90斤,千

钟即90吨。孔子说的千钟不一定是实数,但说明很多。这么多的馈赠,孔子与其

家属肯定一时吃不完,于伊索寓言好词 是用来转送给缺粮的朋友,因此之故,他与朋友的关系就

更加密切了御泥坊面膜好用吗 。财富成为孔子加深与他人感情联系的媒介。

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孟僖子临终前,要南宫敬叔与其兄拜孔子为师。

南宫敬叔得知孔子准备去周天子所在地向老子问礼,于是向鲁君请求“与孔子适

周”[4]321,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

云”[4]321。孔子得到鲁君提供车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适周问礼的行程,在周

其间,还观看了先王遗制,考察了礼乐文化。孔子增加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境界。

有了车马,孔子的活动范围扩大,交往增多,从而扩大了孔子的社会影响,使得孔

子的思想主张更加流行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

进焉。”[4]321《孔子家语观周》则说:“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

盖三千焉。”[3]129道虽然重要,只有具有一定的时机、一定的有利条件才能流

行。孔子感叹,若不是季孙与南宫敬叔二人赠送他财物,“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孔子将财富的作用提高到关乎道的兴废的高度,这说明他对财富的重要性有着深刻

的认识。孔子的这一认识在其弟子子贡的身上得到印证: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

分庭与之抗礼。[4]752

子赣即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又善于经商,为孔门首富。因为富有,所

以与各诸侯交往时能“结驷连骑”,甚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财富的力量

由此可知。因此,司马迁感叹:“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

谓得势而益彰者乎?”[4]752我们可以说,孔子生前体会到财富的巨大效用,死

后,通过弟子子贡享受到财富对其事业所产生的助益。

正因为对财富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孔子赞成个人追求正当的财富利益,《论

语子路篇第十三》中他评价卫国的公子荆时有所表现: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

“苟美矣。”[1]119

善居室,即居家善理财。卫公子荆居家善理财,财富越来越多,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孔子认为,无论是任职级别低的小吏,还是居家善理财,都是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

财富利益,都属于“义”的范围。

孔子不但赞成追求正当的财富利益,甚至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没有追求到

财富利益是一件可耻的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1]73-74社会政治清

明,自己仍处于贫贱之中,表明自己懒惰,没有尽力去从事创造财富的活动,不能

为自己的家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尽责,是对亲人不义,所以孔子说是可耻

的事。

二、为民谋富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为民众谋取财富利益,实施富民政策。《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载: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

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09

一个国家的国防,牵涉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非常重要的事。“子之所慎:齐、战、

疾。”[1]61在这里,孔子认为足食比足兵更重要,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视老百姓对

于物质财富的拥有。孔子主张统治者实施富民政策的思想最明确的表达,是在与冉

有的一次对话中,《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119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主张治理国家,先富后教的思想,即把发展经济使老百姓富裕

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这一思想是对《诗经》“饮之食之,教之诲之”[5]思想的

继承与发展。《孔子家语贤君》载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孔子强调富民的重要

性: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

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

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1]164—165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使民“富且寿”,鲁哀公进一步追

问怎样才能做到使民“富且寿”,孔子回答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敦礼

教,远罪疾”则民寿。鲁哀公认为,若省力役、薄赋敛,会导致国家贫困。孔子回

答说,老百姓富有,国家自然也就富足。孔子不但向鲁哀公指出富民的重要,而且

还指明了富民的方法。孔子的学生有若讲:“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

孰与足?”[1]110是对孔子“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思想的继承。

孔子不但提出统治者要为民众谋求财富利益的思想,甚至还提出了统治者要引导老

百姓追求他们想得到的利益,而统治者不需任何花费的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1]192这一思想对于富民更具有意义。统治者为民众谋求

财富利益,民众是被动者;引导老百姓自己去追求他们想得的利益,民众是主动者。

为老百姓谋求财富利益,或引导他们自己去追求财富利益,都体现了孔子主张统治

者空闲 要为民谋富的思想。

三、反对唯利是图

财富利益牵涉个人命运的好坏,牵涉到集体、民族、国家的兴衰。对财富利益的追

求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黑格尔认为:“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

却是一切行动的最有势力的泉源。”[6]财富利益对人们的影响,司马迁有过精彩

的论述: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

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

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

皆为财用耳。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

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4]755

司马迁所刻画的社会现象与不同的人对于财富的心态,真是入木三分。这对于我们

认识当今的各种社会现象,仍然有现实意义。

对财富利益的追求,既可以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效果。战国

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曾给我们以警醒: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7]

生产车的人希望人富有,生产棺材的人希望多死人。韩非子深刻认识到,这种现象

并非是出于生产车子的人仁慈,而生产棺材的人很坏。原因是,人不富有,肝经湿热 则车子

卖不出去,就赚不到钱。人不死,则棺材没有人买,生产棺材的人的本性并非憎恨

人,死人使他能获利,所以他才“欲人之夭死”。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能获利,

很多人就不管别人的死活,甚至希望通过别人的死来获利,为此甚至不择手段。一

个人只以获得财富利益为目的,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利益越大,他所采取的手段对

社会的危害越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

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

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

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

是证明。”[8]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财富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不择手段地掠夺他人的

财富利益,由此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金钱只能唤起自私自利之心,并且不

可抗拒地会招致种种弊端。”[9]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依据自己的利益而行事,就

会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后果。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1]31这种思想,

包含了他反对只以追求财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这种思想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冉求的

严厉批评上,《论语先进第十一》载: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1]99

季康子是鲁国的国卿,周公则是天子之卿,季康子比周公还富有,已经是僭越。季

康子的财富多得超过了自己的社会等级,孔子的学生冉求还要帮助季康子通过赋税

改革来搜括财富,孔子对此非常愤怒,不但声言要与冉求断绝师生关系,而且号召

门徒大张旗鼓地讨伐他。这可以说是孔子批评学生最严厉的一次,表明孔子痛恨只

以追求财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

《论语里仁篇第四》载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28孔子认为,富与贵

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则不能安享此富与贵。贫与贱,

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式摆脱它。换言之,只要用正当的方法得到

富与贵,就可以接受、享有。贫与贱,要用正当的手段摆脱,从而求得富贵。这表

明,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求得“富与贵”。《论语述而篇第七》中的“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2,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只以追求财富利益为目的行

为,往往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常常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后果,背离了义的原则,孔

子对此予以坚决反对。

四、见利思义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载: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

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

行。[10]238

孔子认为,齐景公没有践行他的主张而给他以赏赐,属于无功而受禄,不符合道义,

所以“辞不受”,并离开齐国。孔子的这一行为,与他所主张的“见利思义”是一

致的。

又《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记载: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

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10]191-192

这段话讲的是孔子的两位弟子子贡与子路在做了好事后,对于财富利益的不同态度,

以及孔子对两人行为的评价。

按照鲁国的法律规定,若有人将在国外做“臣妾”的鲁国人赎回来,其支付的赎金

由政府国库予以补偿。子贡做了这样的善事,但没有去国库领取补偿金。子贡这种

做了好事而不求回报的行为,按常理是值得高度赞扬的。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孔子

认为子贡这样做是不对的。原因是,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大多数人没有子贡那么

多财富,难以做这样的义举,其结果是没有人再做这样的好事,还不如不做。这就

是《孔子家语致思》所说的“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

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3]94。

子路与子贡不一样,他拯救火部首的字 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为了报答子路的救命之恩,把

牛作为礼物送给他。春秋时期,我国已开始使用牛耕,牛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

以牛作为礼物在那时是非常高的回报。

以道德标准衡量,子贡的道德水准很高,但其行为会导致没有人再做这样的善事。

子路舍己救人,是非常高尚的道德行为,由于得到较高的回报,相对降低了其行为

的道德意义。然而,做好事能获得较多的财富利益,就会鼓励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做

好事,子路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社会效果。正因为如此,《淮南子齐俗训》评价道:

“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

也。”[11]

子贡应该得而没有得,反而受到孔子的批评,子路可以不得而得,受到孔子的称赞。

由此可知,面对财富利益,人们要顾及其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要“见利思

义”。不但获得财富利益时要思义,拒绝财富利益同样也要思义。正因如此,孔子

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30君子对于天下的事

情,没规定要怎样做,也没规定不怎样做,做与不做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准,符合道

义就做,不符合道义就不做。

由上可知,利有两种,一是利他的利,一是利己的利。孔子认为能为社会、为大众

谋利,是最大的义。《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何?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56

己之利,孔子认为,不但要做到“见利思义”,甚至认为符合义的利,就应该努力

争取,所以才会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1]73-74。由此可知,孔子的

“君子喻于义”,并不拒斥利,义中包含着利,利中也有义,要以义节利。而“小

人喻于利”,也有主观为自己,客观利社会的一面,只是不能“放于利而

行”[1]31。

综上,孔子的财富利益观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智慧

的火花,给我们以启迪。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 长沙:岳麓书社,2000.

[2] 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69.

[3] 孔子家语[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诗经译注[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388.

[6] 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0.

[7] 韩非子[M].高华平,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16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9]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0.

[10] 吕氏春秋[M].高诱,.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 淮南子[M].高诱,.北京:中华书局,2006:170.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2:3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6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鲁国之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