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
少年爱因斯坦情窦初开
1895年,爱因斯坦在既没有上学、也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跟着父母
在米兰过了一年。之后,这位16岁的少年从意大利来到苏黎世,准
备要考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可是并不知道如何达到目的。
他说:“我是一个固执而自用的年轻人。我的那点零散知识皆源于自
学。性情是爱了解,不爱背诵;背也背不过来,记又记不大住。我报
名参加工程的入学考试,这次考试显出我所受教育的诸般弱点,我认
为自己的失败是当然的……但主考官不但有耐心,而且有同情心。校
长赫尔佐格还推荐我到阿劳的中学去上学,补足功课,明年再来。”
“阿劳的学校精神是自由学习、不赖权威、空气乌蔹莓 纯朴、老师热情,使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镜头语言 1 / 9
人难忘。这与在德国所受的6年教育完全不同。那里处处权威、事事
指导;而这里是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相差何其远,这里超越得太多
了。”
在阿劳,爱因斯坦住在老师温特勒的家。温特勒一家人温暖而体贴。
他们都喜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也爱他们。在这种自由活泼的新环境
里,心灵初解放的16岁少年与温特勒18岁的女儿玛丽恋爱了。
第二年,爱因斯坦考进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离开阿劳到苏黎世去。
他说:“1896~1900年在理工大学的师范班,我很快就发现,如能成
为成绩中等的学生,便心满意足。因为要做一个好学生,实在不易。
要集中精神做功课,要心甘情愿于作业上,要记笔记……遗憾的是,
这些正是我的性情所欠缺的。我喜欢广泛地自学。有一位祖籍匈牙利
的同班女同学参加了这种广泛的自学,她的名字叫米列娃(Mileva)。”
爱因斯坦欣赏米列娃,继而着反对的反义词 对付的意思 迷,而晕眩,而坠入了情网。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2 / 9
米列娃的悲剧
1901年底爱因斯坦在瑞士萨弗豪森任教职,写信给米列娃说:“等你
成了我亲爱的小妻子,我们会一起勤奋地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如此我
们才不会变成庸碌之辈。”米列娃带给他的知性的快乐,使他连玛丽
的温柔与美貌都不要了。
二人于1903年登记结婚。起初,家庭还是和睦的。爱因斯坦1903年
在致老朋友贝索的信中说:“现在我已是个有妇之夫了,与妻子一起
过愉快而舒适的生活。她把一切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做饭烧菜也是把
好手,而且总是十分快活。”
可是,若干年后,在爱因斯坦眼中,妻子成了“十字架”。两人再也
擦不出智彗的火花,生活琐屑更是一点点剥蚀、消耗了余情。最后一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3 / 9
封米列娃给爱因斯坦的情书是二度怀孕的米列娃回塞尔维亚娘家待
产,途经布达佩斯时所写。信很短,只有寥寥数行,但已透露出她旅
途的辛苦。
米列娃终其一生都爱着爱因斯坦,一个人守着患着精神病的小儿子,
孤独地死在苏黎世,你不能不承认米列娃是个伟大的母亲。但米列娃
对爱因斯坦的爱,因欲完全占有,而给对方极大的压力。
爱因斯坦所欣赏的波西米亚风的米列娃失去了她本来的自在与独立,
直接威胁到爱因斯坦迁入瑞士后所享受的自由与自主。两人的关系在
去柏林前后更加恶化。他们两人的故事,是真正的人间悲剧。
艾尔莎的眷顾
有一张照片,是1920年爱因斯坦40岁左右在柏林拍的,看来很有代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4 / 9
表性。这个时侯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可以说是与另一个女人艾尔莎
(Elsa)共同建构的。
照片里爱因斯坦靠在摆满了书和论文的大书架上。除了书和论文,这
个书架上也没有别的,有些像图书馆的一角,但没有那种秩序。爱因
斯坦站在那里,穿衬衫、打领带,外穿开口毛衣,胡髭短而黑,头发
浓而黑,呈怒发冲冠状。他睁着大眼,眼神不知落向何方。右下角是
照片的说明文字:“我感觉自己好像妓女。每个人都想知道我现在正
干什么,每个人都想对我大加批评。”这段话也是他1920年写的。
在外面的世界里,他在物理的书堆与论文中逃避日渐高涨的名声;而
在感情的世界里,一年前他刚与米列娃离了婚,同年与艾尔莎结了婚。
在他与米列娃冷战、热战最激烈的时候,都是向既是表姐、又是堂姐、
也姓爱因斯坦的艾尔莎寻求安慰。爱因斯坦有胃病,艾尔莎特照顾他
的饮食。玛丽、米列娃、艾尔莎,他们三位都比爱因斯坦年长,在爱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5 / 9
因斯坦不同的人生阶段彩色宝石 ,多多少少担下了母亲的责任。
1933年,为躲避纳粹,爱因斯坦带着艾尔莎迁到美国的普林斯顿。
才3年,艾尔莎就去世了。在差不多20年的普林斯顿岁月中,爱因
斯坦一直鳏居。他晚年曾说,自己从来不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惟一恋
慕的国家是瑞士,而他最亲近的朋友现在只剩下几位了。就以色列而
言,是内森、巴凯与约翰娜·;凡托娃(Johan-na)。内森日后
成了他的遗产执行人与受托人,巴凯是他的医生,而约翰娜是他一生
中最后一位女伴,最后的女朋友。
晚年乡愁的伴侣
约翰娜1901年生于捷克,毕业于布拉格大学。很年轻就嫁给布拉格
的望族凡塔家的奥托·;凡塔教授。爱因斯坦在1911年成为查
尔斯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在布拉格认识了奥托。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6 / 9
1913年爱因斯坦接受了柏林大学的教席,回到德国。1929~1930年,
奥托与约翰娜也在柏林,约翰娜就这样认识了爱因斯坦。之后的约翰
娜每天去爱因斯坦的住处帮他整理凌乱的书籍,最后的成果是一册爱
因斯坦藏书的图书目录,也是约翰娜送给爱因斯坦的50岁生日礼物。
朋友们又合送了一艘帆船给爱因斯坦,从此约翰娜也成了帆船的客人,
与爱因斯坦一起游湖。
1938年德国入侵捷克,约翰娜随夫到了伦敦。1939年她独自来到美
国,即赴普林斯顿探望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告诉她在美国一定要工作,
她就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念图书馆学,而这时奥托已在伦敦去世。
1944年她进入普大图书馆目录部,1954年成为刚成立的地图部的第
一位主任。在普林斯顿这10多年中,约翰娜经常去探望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自从拉小提琴变得吃力以后,便改弹钢琴,让自己沉醉于所
钟爱的莫扎特与巴哈的音乐中。他也喜欢朗读,尤其是弗洛伊德、叔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7 / 9
本华与罗素的著作,读给妹妹马雅和女伴约翰娜听,在朗读中还不白首乌的功效与作用 时
加入他自己的评语。
无法探望的时候,两人就打电话。爱因斯坦差不多每天夜里打电话给
约翰娜,细诉自己一天的经历与牛肉千层饼 感想,叙叙“二战”前各人在社团申请 欧洲的
日子。夏天就架着爱因斯坦在美购置的小帆船游湖。
爱因斯坦临终前将“相对论”的原稿送给了约翰娜。这不仅是示爱,
而且是顾及她将来可能产生的经济问题。他为她所写的几首诗,其手
稿也当作如是观。约翰娜以德文记下了1953~1954这一年半来爱因
斯坦的言谈,但绪论与批注却是用英文写的。此手稿有62页,名之
曰:《与爱因斯坦聊天》(GesprachemitEinstein)。这些手稿难寻买
主,因为是一些私人档案,约翰娜希望找一个靠得住的人。结果是爱
因斯坦75岁生日宴的座上客葛里芬买下了。他即刻将之封存,暂放
于普大图书馆内。1992年他将这些文件送给了图书馆,一直等到约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8 / 9
翰娜交代的斯限1996年才开封。
1953年有一本关于布拉格的书出版,书中有许多美丽的照片。爱因
斯坦买了送给约翰娜做生日礼物,还题上:“为彼此的乡愁”
(ForMutualNostalgia)。
爱因斯坦的最后著作可以说就是他逝世前一个月所写的自述片段。在
此自述里,他最后引了莱辛的一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
占有更为可贵。”这里所说的真理,爱因斯坦解读为科学的真理。
但当我综述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时,总觉得他对爱情的看法与作为,
只要把“真理”二字改为“爱情”就可以了。也就是:“对爱情的追
求比对爱情的占有更为可贵!”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9 / 9 四级试卷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00:4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6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