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 例题解析
基础知识一、等高线地形图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
(1)地面高度的计算 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西装怎么洗 距离。 A.8689米 B.9003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C.8999米 D.9009米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
(2)等高线 高度。
①如何关机 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答案:C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凉台沟 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
距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
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
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
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
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
低处凸出,为书记述职报告 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
word格诚实的重要性 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茶油炒土鸡 持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
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
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
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
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一条等高线,
海拔比A峰高。
答案:(1)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2)200(3)B 此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4)M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②等深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深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海底的坡度大小。坡陡的
地方,等深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深线稀疏。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基础知识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例2】下列关于不同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这样的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
②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
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
③优点: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解析:平原的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丘陵海拔不是很高,一般在200~
④不同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特点: 500米之间;山地海拔高,起伏大;高原海拔高,起伏较小。
地形类型 高度 地面起伏状况
高原 500米以上 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500米以上 起伏大
丘陵 500米以下 起伏和缓
盆地 不固定 中间低,四周高
平原 200米以下 起伏小
答案:B
基础知识三、地形剖面图 【例3】 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廉政标语
(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A.a B.b C.c D.d
(2)优点: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 (2)在图乙中画出图甲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3)绘制步骤如下:
①根据需要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确定剖面线,如上图中的直线AB。
②确定比例尺:先确定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一致)与水平比例尺(一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般采用原图比例尺);再确定垂直方向的高度差(一般与图上方向的等高距相等)与
垂直方向的比例尺(一般大于水平比例尺)。
③量出剖面线与不同等高线的相交点间的相对位置,并读出其海拔。
④在剖面图上画出相应的点,各点的水平位置及海拔必须与上一步所确定的点
相对应。
⑤把各点连成圆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表示地形起伏情况。
图甲 图乙
解析:第(1)题,a点处于两座山峰之间,为鞍部;b点处等高线
相交,为陡崖;c处等高线向高值凸,为山谷;d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
山脊。第(2)题,画地形剖面图时注意A点海拔在400~500米之间,B
点海拔为300米,再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完成即可。
答案:(1)C
基本方法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例4-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A.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
(2)山峰和盆地的等高线形状相同,都是闭合的曲线,但数值变化规律不同。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起伏越大
山峰是“内高外低”,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大;盆地是“内低外高”,即越往C.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山顶
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小。 D.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盆地
(3)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弯曲方向不同,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解析: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
高处凸出是山谷。在山谷中经常发育河流,因此河流也是山谷的标志。 形起伏越小;闭合等高线应根据数值的变化特点,判断是山顶还是盆地。
(4)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答案:A
E—陡崖。如下图: 【例4-2】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有关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
表示的地形,说法不正确的是( )。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A.A处是山顶
B.B处是山谷,C处是山脊
C.D处为陡崖
D.E处为鞍部
解析:A处等高线闭合,越向中心海拔越高,是山顶;B处等高线向
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D处等高
线重合,是陡崖;E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答案:B
思维拓展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例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等高线和地图基本要素的结合
一般给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在图上要求计算两地的实地距离,判断各个
地理事物的相对方向。这要求及时把地图的基本要素的知识迁移过来。
①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海拔高低,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数值越
大,该地的海拔越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
拔之差是等高距,也是两地的相对高度。
②根据等高线疏密可以判断坡度陡缓
③根据等高线形态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2)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
①工程建设:修路、修水库、建大坝。
点技巧:修建工程选址要考虑的条件
(1)图中甲地在乙地的________方向,河流丙的流向大致是
________。
(2)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
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米。
(3)甲、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米。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修路一般选择坡度比较缓和的地方,水库一般选在地形较为封闭的位置,大坝(4)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______
一般建在盆地的出口处,这里地形狭窄,工程量小。 (C或D)处。
②生活相关:登山比赛,河流的流向和发育等。在登山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5)如果在甲地拟建一座工厂,有人建议建化工厂,也有人建议建
要求速度就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就选择缓坡。河流一般存在于山谷之中。 自来水厂。你认为哪个建议合理?并说明理由。
③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选择城镇的位置应该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过、交
通便利的地方。发展农业也要靠近河流;建设自来水厂要选址在河流的上游;化工答案及解析:
厂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远离居民区。
(1)西南、自北向南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
(2)600、200、400
A点海拔不确定,在800~1 000米之间,因此
相对高度也只能是一个范围
先量出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
计算得出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
小河存在于山谷中,图中C处等高线向海拔低
(4)D 处弯曲,是山脊;D处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
谷
(5)甲地适合建自来因为甲位于城镇上游,水质清洁,污染少;建
水厂。 化工厂有可能污染城市水源
(3)750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11:0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58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