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张 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
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
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
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
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
1
镜、标有1、2的烧杯、装水的烧杯、牙签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
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
的作用下会碎裂,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土壤。
(1)实验一:把烧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纸上,观察一下,土壤
中有什么,记录下来。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师板书
(2)实验二:从烧杯2中取一小块土壤放在白纸上,碾碎,用
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
样吗?我们能描述他们的大小吗?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c.阅读地质学家对土壤颗粒的分类(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
沙、粉沙、黏土)。
(3)实验三:
把烧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2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先完成前2个步骤。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4)老师做模拟实验,了解腐殖质和盐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交流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
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3.小结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过看图片,思考: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对土壤有
什么作用?
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据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水 黏土
空气 大丽花 沙
腐殖质 四渡赤水路线图 小石子
3
……
生物作用 岩石风化作用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
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
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
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
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
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有书本插图引路,引出了“土
壤与生命”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通过土壤的成分分析土
壤的形成。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
标。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
知识,增长才干。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实验观察方法,体会
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结: “土
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采
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
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
结。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学生
对于观察时应该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每次
4
都是观察、讨论、 才填写实验报告单,以至于每个实验环节所
用的时间有点长。在沉积实验时,由于上课时间比较短,沉积的
效果不太好,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原来考虑过让学生
观察上节课学生所做的沉积后的现象,但又考虑到学生会觉得没
有观察自己搅拌过的而遗憾,上课沉积实验后交流比较仓促。
以上是上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
生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土壤中有什么》说课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初三作文 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
变化》中的第4课,在前面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摸样吗》的基础
上进一步研究,探索风化后的岩石会逐渐形成地球陆地表面能够
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在寻找和发现土壤中的各种物质的过程
中,体会土壤对生物生存图片汽车 和生命的重要意义。土壤即是岩石风化
的产物,也是后面学习土地的侵蚀主要对象,所以对于土壤的学
习要联系单元中前后的课文,使学生关注到土壤对生物的重要性
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造成的破坏,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科学概念:
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
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土壤中的物质在水中会出现分层,重的颗粒会先沉积,轻
5
的颗粒会后沉积;还有一些物质会漂浮在水面。(水流动时能携
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
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资源;人类的
生产、生活也和土壤有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怎样学做蛋糕 1.、分析岩石风化的过程,尝试推测土壤的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完整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土壤
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拆信打一地名 我所在的五年级各班,学生对关于地球的知识大都很
感兴趣,
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亲历“设计方案—实验
探究发现—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综合得出结论”过程。其中,
学生进行推断分析、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交
流讨论、小组协作提高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材料:
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放大镜、透明杯子、
6
镊子、小棍、水、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勺子、三角架。
教师演示:有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分析岩石风化过程,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1、(出示大块橡皮泥)谁能联系上节课的所学,推测下老
师手中这块“大石头”在自然界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演示,
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这些岩石风化成的颗粒就是土壤吗?(不是,还有其他
的物质)
3、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
书课题)
二、已知土壤成分,猜测土壤中还有什么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里面有什么? (板书:石头、沙
子、小颗粒等)
师介绍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分类地质学家为了分清颗粒,根据它
们的大小进行分类,让它们都有专用的名字,出示书52页的介
绍。
2、猜猜土壤里面除了还有什么呢? (适当板书:木屑、
水、)
3、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三、设计实验观察方案,小组实验探究
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知道呢? (用眼睛看、手摸
等)
7
2、师归纳,提出新的方法:将土壤放入水中,注意观察不
同大小颗粒的沉降
4、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5、小组讨论,明确注意事项 :仔细观察,细心记录
6、分组实验 (一半小组观察A另一半观察B)重点指导观
察分层现象
A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B观察干燥的土壤
7、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
沙、粉沙、黏土等)
8、你们观察到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地质学家为
了分清颗粒,根据它们的大小进行分类,让它们都有专用的名字,
出示书52页的介绍。生自己阅读。
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
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
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
土。
9、我们知道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而这是地质学家区
分岩石微粒的方法,但是他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有更好地办法来区分它们吗?
10、学生思考,用水让土壤颗粒沉积。
验。
(1)燃烧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
8
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
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
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11、小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盐分、水和
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四 、土壤和生命
1、你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 生举例
2、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他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生讨论 看书54页插图 生观察
3、小结:土壤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
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
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是水分和空气更
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么的关系呢?
因为土壤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
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
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五、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阅读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
妈妈》。
9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10:2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5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