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与“以动衬静”(配画)
“化静为动”与“以动衬静”氢氧化物
谭汝为
绘画是静的艺术,但⾼明画师却能在静⽌的画⾯上显⽰对象的动态。
⾳乐是动的艺术,但优秀乐师却能通过流动的旋律展现对象的静态。
作为语⾔艺术的⽂学,其表现⼒⽐其他艺术更为⾃由⽽深刻。
诗⼈在写景状物时,常常巧妙地运⽤动静交错的艺术⼿法,或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从⽽取间谍英文 得奇丽多姿的艺术效果。
⼀、“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命的静态之物以⽣命,把静态写成动态。譬如李⽩《独坐敬亭⼭》:
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真挚的英文 敬亭⼭。
在这⾥“孤云”可以来去闲游,“⼭”可以与⼈脉脉含情地相对⽽视,其中隐含着诗⼈怀才不遇的独寂与热爱⼤⾃然的情怀。
再如宋⼈王禹偁的《村⾏》: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语⽴斜阳。
⼭峰本来就不会说话,但诗⼈却说它“⽆语⽴斜阳,”仿佛它原先能语、有语、欲语,使⼈感到这⾥的⼭峰有⽣命、有活
⼒、有性格,顿使全诗充满了⽣趣。再如:
唯有长江⽔,⽆语东流。(柳永《⼋声⽢州》)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不语看中原。(龚⾃珍《⼰亥杂诗》)
这⾥写江⼭“⽆语”“不语”,都是化静为动的透过⼀层的特殊笔法。诗⼈借⽤这种笔法含蓄地昭⽰出内在情感的百端纠结,
读者诸君切不应以闲笔忽之。⾟弃疾《贺新郎》写道:
问何物、能命公喜?我见青⼭多妩媚,
料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拟⼈化的“化静为动”:妩媚的青⼭与倜傥的词⼈情貌相似,互为知⼰,倾⼼相娱,何等令⼈神往!
再如清代⾼僧雪峤,隐居深⼭,曾有诗云: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过是吾家。
青⼭个个探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把“青⼭”写成⽐邻好友,写成动态的有情之物,使诗中描绘的寂寥孤独的⽣活充溢着盎然的⽣⽓。
化静为动的艺术⼿法常伴随着⽐拟、夸张等修辞⽅式相融相⽣的。如:
雁引愁⼼去,⼭衔好⽉来。(李⽩)
我⾃只知常⽇醉,满川风⾬替⼈愁。(黄庭坚)
稚⼦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西轩。(萧德藻)
⼣阳劝客登楼去,⼭⾊将秋绕郭来。(黄仲则)
五⾥东风三⾥雪,⼀齐排着等⾏⼈。(严冬友)
通过动态毛利润的计算公式 的客体形象来揭⽰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来感染读者。
另外,还有把⽆情之动化为有情之动。如中唐李德裕被贬⾄祷 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琼⼭县),其《登崖州城作》:
青⼭欲共什么上树全靠一张嘴 留⼈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将群⼭环绕郡城的⾃防盗门怎么选 然形状写成殷勤挽留迁客的动作。这种化静为动的“移情”⼿法,即在描摹⾃然形象时,将诗⼈的感情
楔⼊客体对象之中。
⼆、“以动衬静”
所谓“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中动与静的对⽴统⼀规律,巧妙地⽤动态去对⽐、映衬静境。王安⽯曾集前⼈诗句组成
⼀联:“风定花犹落,鸟鸣⼭更幽。”上句写风定声静,但花瓣仍在悄然落下,这是静中见动;下句以鸟语啁啾去衬托⼭林的幽
静,即“以动衬静”。王维的⼭⽔诗往往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息为安宁服务。他笔下的深⼭、林荫、⽉光、泉⽔都在某种动
态之中呈现其空灵淡雅的静谧,如:初次创业开什么店合适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客来深巷中,⽝吠寒林下。(《过李楫宅》)
野花丛发好,⾕鸟⼀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院》)
空⼭不见⼈,但闻⼈语响。(《⿅柴》)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居秋暝》)
诗⼈以蟪蛄鸣叫声、⽝吠声、鸟鸣声、⼈语声、流⽔泉声等去衬托寂静。以声衬静,更能逗起⼈的思绪,使⼈感到静意更
为悠长深永,正如钱钟书先⽣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衬托⽽愈觉其深。”(《管锥编》第⼀册)
清⼈笪重光《画筌》说:“⼭本静,⽔流则动;⽯本顽,树活则灵。”这是说⼭⽔画应⼒求以活动的景物去衬托静⽌的景
物,做到动静交错。
诗画同源,两种艺术表现有其相通趋同之处。⽤泉流绿树去衬托静态的⼭峰巨⽯,使之相映成趣。对于写诗与绘画都是巧
妙的构思⼿法。
(录⾃拙著《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有删节)
本文发布于:2023-04-20 00:2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5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