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氢化双酚A)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
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爱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
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
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
半山园中。
【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
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垣(yun):矮墙。
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薄情男
石退隐江宁的住宅,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这一首
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
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
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
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
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洁净无苔是因为主人的“长扫”,“花木成
畦”是因为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
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
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越俎代庖
写出了人的美,颇有
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假如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
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
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
山为主人行政管理工作
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
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
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
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
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
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
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
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仅仅深翠欲滴,
也不仅仅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
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
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
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
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
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
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
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
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
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
“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
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
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
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
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过去人讲王安石此二诗,只注意其第一首,其实第二首亦有佳处。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
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关于党的歌
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whith
“桑条索
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i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
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
“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
“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
爽也写出来了。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
时兼涉愈觉。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这末一句不
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
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总之,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平淡处见火候。
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
扩展阅读: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
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
(今江西新干县),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
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
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
(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
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
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
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论点鲜明血蚌
,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
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
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
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