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9卷第23期
从“无名视觉绘画”到“精英艺术
—浅谈唐代女性题材绘画演变
□王亚
【内容摘要】“士女”一词使用最早是在9世纪的唐代,而事实上唐代的女性绘画题材早在唐初就已经在继承隋代“秀骨清像”
和“面短而艳”的审美基础上开始发展,并在武周、开元时期形成了丰肥妍美的审美风格,同时一些流行化的士女
画范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通过对唐代墓葬壁画、线刻中的女性
主题绘画和唐代仕女绘画的对比可以得知,早在张萱、周昉之前,就已经有画家在创作类似的女性绘画题材,并且
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完善、丰富、范式化女性题材的绘画。但是张萱、周昉等在此基础上,既对流行的女性题材加
以继承,也对其进行了艺术提升。通过张萱、周昉等精英画家对此类题材的艺术提升和转化,唐代女性主题绘画完
成了从”无名视觉绘画“到”精英艺术“的转变。
【关键词】唐代墓葬壁画;唐代石椁线刻;精英艺术
【作者单位】王亚,北京大学
_、引言
在中国绘画史中,最早使用“士女”一词是在9世纪的唐
代,唐初朱景玄(9世纪上半叶)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周
昉、陈闳、张萱、高云、谭皎、乐峻等人皆善‘士女画’”。在对
画家更为具体的评论中提及“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
“张萱,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士女,名冠于世”;“陈闳,
善写真及画人物士女,人物士女可居妙品”。较朱景玄稍晚
的张彦远(公元815~907年)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虽未沿用
“士女”一词,但在其对张萱、周昉等画家的评价中可以看出
当时仕女画的风格:“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
全法衣冠,不进闾里。衣冠劲简,彩色柔丽。”*[1]“不近闾里”
的描述,可以看到周昉等人的绘画对象并不是普通百姓,而
是专门描绘贵族妇女。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论及唐代绘画的著作中,从7世
纪初唐开朝后近百年的女性题材鲜有记述和评议,既没有提
供这一领域的画家姓名,也没有相关作品的名称和内容。而
在8世纪中后期却出现了张萱、周昉两位女性题材绘画的大
师,士女绘画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而备受称赞。女性绘画题
材并非是从周昉、张萱一派画家这里突然出现,大量已经出
土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墓葬壁画、石椁线刻、屏风画等文
物已经充分说明这一题材早已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壁画、石椁线刻等资料的整理和对
比,沿用巫鸿在《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一书中提及的“无
名视觉文化到高等绘画”的视角,并通过充分分析现已发掘
唐代壁画、线刻、屏风中的女性形象,将这一主题进一步阐述
和论证,通过大量实证的分析和比对,勾勒出唐代女性题材
绘画从“无名视觉绘画”到”精英艺术“的形象发展过程。
二、无名视觉绘画——唐代墓葬壁画、线刻中的女性题
材绘画
关于唐代墓葬壁画的分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
宿白、齐东方、杨泓、小林市太郎、李国选、李星明、巫鸿、石守
谦、罗樾、方闻等学者分别依据“墓葬形制文化”和“唐墓壁画
的风格演变”等不同角度对唐代墓葬壁画进行了分期。
本文将以杨泓先生在《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
的管辖,成为了独立的民族国家。
综观这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北美人民对于茶叶的态度也
就代表着他们对于追求独立自由的态度,而中国茶叶在美国
的发展历史上也就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叶的现代化问题
[J].中国经济史研究,丨995.3
[2](美)成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下卷)[M].北京:东方出
版社,2011
[3](美)成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卷)[M].北京:东方出
版社,2011
[4](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45
[5]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
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J].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3
[6]汪敬虞.关于东印度公司同散商关系问题及其他[A].中
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C].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0
[7]曹利亚,吴孟雪.中国茶叶与早期中美贸易[J].农业考
古,丨991,4
[8]张燕清.略论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起源[J].福
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0(19)23
•81.
PDPO年第19卷第23期
古发现史》中对唐墓壁画的划分来整理和分析。按照杨泓先
生的划分,第一阶段自唐高祖时期至太宗中期,壁画布局和
内容仍然沿袭北朝旧制;第二阶段是唐代墓葬壁画的特征开
始出现的时期,是唐高宗在位时期;第三阶段起始于唐皇室
西返长安的神龙二年(706),下迄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
是唐墓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第四阶段自唐玄宗天宝年间,
包括肃宗、代宗、德宗三朝(756~805),对二三阶段所形成的
壁画特征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五阶段大约从唐宪宗元和年间
至唐亡(806~907),作为第四阶段的简化和余响,唐墓壁画
渐人衰境。根据这一划分,本文将唐代主要的壁画、线刻进
行四阶段归类(将风格接近的第三、第四阶段合并),尤其针
对前三个阶段进行各时期的风格特点作对比分析。
表1
阶段
代表墓葬
女性题
材形式
第一阶段:初唐时期:
唐高祖时期至太宗中期
*唐李寿墓(631年)
*长乐公主墓(643年)
*郑仁泰墓(614年)
*房龄大长公主墓(673年)
*李凤墓(675年)
壁画
线刻
第二阶段:武周时期:
唐高宗、武周时期及中宗、
睿宗时期(650〜706年)
*懿德太子墓(706年)
*永泰公主墓(7〇6年)
*章怀太子墓(706年)
壁画
线刻
第三阶段:盛唐时期: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
至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756〜805)
*韦洞墓(708对联的平仄 年)
*韦询墓(708年)
*李宪墓(742年)
*苏思勖墓(745)
*王贤妃墓(746)
壁画
线刻
第四阶段:晚唐时期:
从唐宪宗元和年间至唐
亡(806-907)
*郭子仪曾孙果仲文墓
(842)
*靖陵残画
壁画
(一)第一阶段:初唐时期。
1.延续的“秀骨清像”和“概念化”形象。李寿墓墓室壁
画和人物线刻中的侍女形象(图1和图2),人物身材纤小、清
瘦,面部宁静,具有六朝“秀骨清像“的审美特征。
从左至右:图1李寿墓壁画乐舞图局部图2李寿墓石椁内
壁东向西间壁板线刻图3北朝晚期中的女性形象(引自《中
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2.“面短而艳”的继承和变革。陕西礼泉段藺壁墓壁画
(图4)、李凤墓壁画(图5)和房龄大长公主墓壁画(图6)的
侍女形象,脸型圆润,身姿修长,姿态娴雅,应该是受到张僧
繇“面短而艳”的画风影响。对比隋朝的女性形象(图7),唐
初的女性形象逐渐摆脱隋代之前细身造型样式、程式化的姿
态,人物造型更加丰硕健康、自信挺拔,姿态更加丰富。
从左至右:图4陕西礼泉段藺壁墓壁画(摹本)图5李凤墓
甬道梳单刀髻侍女图6房龄大长公主目前墓室东壁北侧
图7隋代女舞俑
总体来说,唐初女性形象风格造型上存在隋代、初唐审
美风格杂存的现象,“面短而艳”和“秀骨清像”在女性形象中
的重叠出现,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而在后续的发展中,“面
短而艳”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唐代审美的主要特征。
(二)第二阶段:武周时期。
1.更为偏胖的脸形和体态。武周之后的永泰公主墓
(706年)、懿德太子墓(706年)与章怀太子墓(706年)的壁
画、线刻侍女形象,体态健康、脸盘圆融多肉,继续承袭和发
展了“面短而艳“的特征,体态特征开始偏胖,这点在章怀太
子墓的侍女壁画(图8)中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图8章怀太子墓前甬道东壁仕女
2.S型曲线的动感和丰富的群体形象。以永乐公主墓壁
画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图9、图
10),侍女的体态呈现出摆动的S型曲线,更具有动感和节奏
感,显然较唐初李寿墓中传统的“筒形”造型形式准确、生动
和丰富了很多。
从左至右:图9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南侧侍女群像
图10懿德太子墓前室西壁北铺正面局部图11永泰公主
墓石椁内壁向东间线刻
在群像的处理上,与唐初李寿墓中的侍女刻板而概念化
的群组不同,这一时期的群组侍女图中,每个侍女呈现不同
.82•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0(19)23
的正、侧站位、姿态、神情以及着装发饰,人物刻画更为丰富。
综合对比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和线刻(图9、图
10、图11),更为动感和更具姿态的女性形象已经是一种普遍
追求,这一期时间的画家已经对隋代及隋之前的刻板和概念
化人物的表现风格彻底告别,从而有了更高的审美观点和
追求〇
3.花和树木等背景范式的出现。在出土的章怀太子墓
壁画中,出现了更为丰富的背景(图12),画面中部出现的树
从左至右:图12章怀太子墓壁画图13永泰公主墓外壁北
向东间线刻图14章怀太子墓内部北向东间线刻
图15章怀太子墓外壁南向西间线刻
木与飞鸟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形成更加视觉丰富的装饰。同
时还可以注意到,一种统一的装饰性的样式已经出现,在永
乐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都使用了同样的线刻范本(图13、图
14),由此可以推测,一种标准样式已经被工匠和画家们采
纳。在章怀太子墓的线刻中还可以看到在后期侍女画中常
常出现的“树+仕女”的绘画范式(图15),这个范式将在后
续被固定和沿用。
(三)第三阶段:盛唐时期。
1.丰肥妍美。开元中期以后的墓室人物造型,不仅脸部
丰腴饱满,而且整体身材也趋于丰满肥胖。韦洄墓(708年)
壁画中的仕女形象,体格肥壮,尤其是颈部刻画已经出现臃
肿(图16)。而在同一时期的韦询墓(708年)中的线刻,可以
看到仕女身材已经较唐朝前期更为丰满丰腴,同时伴随着社
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仕女的衣着也更为暴露(图17)。
开元之后人物造型更为肥美,天宝元年(742年)李宪墓
壁画中的人物脸型肥胖,身体丰腴(图18);苏思勖墓(745
年)墓室北壁的仕女,梳倭坠髻,双手拱于胸前,身材丰满高
大(图19);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成熟后的盛唐时期仕女形象特春节主题的手抄报
点。
而到了天宝五年(746年)王贤妃墓中的石椁线描仕女
图(图20)不但肥胖甚至可以说是臃肿”。
从左至右:图16韦洄墓道西壁高髻仕女图17韦询墓外壁
东向南间线刻图18李宪墓甬道东壁壁画图19苏思勖
墓壁萌图 画图20王贤妃墓石椁线刻(李杰摹)
2.仕女屏风画中范式的巩固。进人到盛唐时期,仕女画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
2020年第19卷第23期
中“仕女+树”的标准范式进一步巩固,在陕西长安县南里王
村出土的唐墓壁画中可以看到,这种范式在6个屏风中的重
复出现(图21)。藏于日本正仓院,制于752年以前的“鸟毛
立女屏风”则是美女屏风样式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和传播的佐
证(图22)。
图21美女屏风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三、精英绘画一一唐代仕女绘画
(一)转化的连续性:“精英绘画”对“无名视觉绘画”的
沿用和借鉴。如本文开篇所谈,唐代有画史画评正式纪录并
评论的仕女画及画家,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尤其以朱景
玄《唐朝名画录》和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为主要代表。
在这两本论著中,都将张萱、周昉评价为女性题材的绘画
大师。
在北宋末年御府收藏的二人与女性题材相关的画作中,
张萱的画作有《整妆图》《鼓琴士女图》《写太真教鹦鹉图》
《宫女图》《乳母抱婴儿图》《横笛士女图》《挟弹宫骑图》《按
乐士女图》《烹茶士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七夕祈巧仕女
图》等三十余件;周昉的画作有《妃子教鹦鹉图》《宫骑图》
《春游士女图》《烹茶士女图》《凭神笔马良观后感 栏士女图》《横笛士女图》
《舞鹤士女图》《纨扇士女图》《避暑士女图》《览照士女图》
《游行士女图》《吹箫士女图》《游戏士女图》《围棋绣女
图》等。
通过以上画作的名字,可以发现鹦鹉、烹茶、纨扇、宫骑、
游戏、弹琴、簪花、修容等题材并不陌生,这些题材在唐代武
周时期以前就已经出aoc显示器怎么样 现(图9、图12、图13),所以有理由相信
早在张萱、周昉之前就已经有画家在创作类似的女性题材,
并且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完善、丰富并且范式化女性绘画的
题材。
在现存的唐代仕女绘画题材的作品中,两件张萱手卷为
徽宗画院临摹,分别为《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其余
画卷《簪花仕女图》《入党个人自传格式 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宫乐图》
《乞巧图》等虽然不能确定作者,但是从目前的考古材料基本
可以认为是张、周二人的绘画风格。而在这些留存的画作
中,可以看到他们受到当时女性题材绘画的影响而沿用唐代
女性题材范式养龙虾技术 的案例,如《簪花仕女图》中,就有上文提到的
•83•
2020(19)23
liilljilKfgia2020年第19卷第23期
“仕女+树“题材的运用(图23、图24)。
图23章怀太子墓壁画图24《簪花仕女图》局部
在人体的姿态和题材上也能看到对墓葬壁画的沿用和
借鉴,李宪墓中的线刻(图26)与《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在
姿态上有着相同的取势(图25),拈花的主题在和薛儆墓中的
线刻(图28)中也能看到与《簪花仕女图》有着相似之处(图
27)。
从左至右:图25《簪花仕女图》局部图26李宪墓石椁内壁
线刻图27《簪花仕女图》局部图28薛儆墓石椁内壁线刻
在题材上对墓葬壁画的沿用和借鉴,另一个更为直接的
对照是在1985年西安南郊兴教寺附近出土的捣练图青石石
槽(图29),其中线刻的士女形象偏瘦的体型,以及发饰特征,
推测该石刻制作于武周之前。对比《捣练图》(图30)可见其
题材和沟通上的相似性。
图29西安南郊兴教寺附近出土的青石图30《捣练图》局部
石槽捣练图线刻局部(刘合心先生提供)
(二)转化的艺术提升——“精英绘画”对“无名视觉绘
画”的艺术和主题提升。如上文所谈,女性题材绘画主题早
在张、周之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绘画主题,并初步具备标准
范式,但是张、周所代表的精英绘画却将女性题材绘画主题
带入了高等艺术的领域,成为具备艺术审美价值的精品,这
主要体现在:一是把女性题材绘画的空间从原有墓葬环境中
“抽取”出来,转化为独立的创作概念和表现对象;二是卷轴
的形式替代了壁画和屏风,并借由这种卷轴的形式走人了更
•84•
符合精英文人贵族的观赏场景中;三是人物绘画由外在的姿
态转化和提升为内在心理和微妙情感的表达,在《簪花仕女
图》中,画家通过细微的画面环境和色彩烘托,表达一种特殊
的女性气质和宫廷妇女那种抑郁孤寂的心境;四是更为纯熟
精湛的绘画技巧,将视觉艺术的表达和表现从民间流行提升
至高等艺术。据记载,张萱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
描写环境“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说明他对赋色和布景
都很注意,这点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有很好的体现。画
中八骑九人,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表现出主要人物具备的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点。另外,设色明
艳清丽,恰如其分地点明和衬托了“春日”的主题。这些都是
张萱、周昉等作为精英艺术家对于流行主题所作的艺术
提升。
四、结语
唐代的仕女画虽然于画史著录中出现较晚(约公元9世
纪),但是女性题材的绘画在墓葬中早有体现,初期延续隋朝
“秀骨清像”的审美观点,以及“概念化”的形象表达。在武周
时期沿袭和发展“面短而艳“的特征,同时体态开始呈现偏胖
的特点,S形体态让人物表现更为动感。进人盛唐,女性体态
进一步丰肥妍美,一些士女画的范式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巩
固,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通过对唐代墓葬壁画、石椁线刻中的女性题材绘画和唐
代仕女绘画的对比,可以得知,早在张萱、周昉之前就已经有
画家在创作类似的女性题材绘画,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完
善、丰富、范式化。但是张萱、周昉在此蹈可以组什么词 基础上,既对流行的
女性题材绘画加以沿袭,也对秦朝历史 其进行了艺术提升。通过张
萱、周昉等精英画家的艺术提升和转化,唐代女性题材绘画
完成了从“无名视觉绘画“到”精英艺术“的转变。*1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Z].
[2]刘合心.陕西长安兴教寺发现石刻线画“捣练图”[J].文
物,2006,4:69
[3]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9
[4]李杰.勒石与勾勒——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
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李杰.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中古时期
平面图像为中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6]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7]阮立•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12
[8]运城市河东博物馆.盛唐风采唐薛儆墓石椁线刻艺术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9]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9
[10]唐昭陵长乐公主墓[J].文博,1988,3
[11]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0,1
[12]唐李凤墓发掘简[J].考古,1977,5
[13]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4,1
[14]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15]唐章怀大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20(19)23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12:1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38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