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主要文献史料综述
陈彬强
【摘要】李光地是清初重臣,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颇受争议.文献史料是解读李
光地最真实的原始依据,有关李光地的文献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档案类、史志类、文
集类、《榕村全书》等四大类,每类文献亦各有其特点,系11月22日是什么星座 统梳理李光地文献史料对
于客观评价李光地其人、厘清史实纠葛大有裨益.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7)001
【总页数】5页(P49-53)
【关键词】李光地;清代;文献史料
【作者】陈彬强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33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李光地为人
清廉忠正,身任要职,为官期间政绩显著,深得康熙器重,对康熙晚年决策影响很
大,是清初的重要政治人物。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
卒于任所,享年77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
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雍正在其祭文里赞扬他是“一代之完
人”,给予极高评价。清代以来,有关李光地的文献史料不少,大致可以分为档案
类、史志类、文集类、《榕村全书》等四大类,每类文献亦各有其特点,从不同角
度反映了李光地的历史面貌。
一、档案类文献
李光地的官宦生涯主要在康熙一朝,相关的档案史料主要存在于《清圣祖实录》
《康熙起居注》《圣祖仁皇帝圣训》《东华录》等。这些文献虽以记录康熙的言行
事迹为主,但李光地为朝中重臣,涉及到的自然不少。由于各类档案的目的和功能
不同,其记载侧重点又有所差异。《康熙起居注》是康熙起居行动的记录,由起居
注官随时跟从皇帝左右,记注皇帝一天的言行,记录内容以当天的政治活动为主,
不能随意涂抹更改,一经定笔即成历史,连皇帝本人都不许翻看。总体而言,起居
注的内容较为琐碎繁杂,但贵在详实可靠,其信息之丰富,史料价值之高,非其它
文献史料可比。它是第一手资料,是《清实录》所载史料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其中
收录有大量李光地的言行事迹,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以皇帝为中心的大政日志,逐年逐月逐日排列
皇帝的活动。原本各朝实录自成一书,1936年伪满出版历朝实录合编,始有此称。
《清圣祖实录》是雍正帝继位后,下诏由钦派大臣任监修、总裁官,翰林院官员充
任纂修,根据起居注及内阁、军机处所存上谕、臣工本章等原始档案编纂康熙朝实
录。虽属二手史料,但也辑录了大量原始档案,许多重大事件确实可考,不少史实
的记载角度颇为独特,有些为其他书史记载不详或完全失载,因此仍不失为研究有
清一代历史的史料宝库[1],涉及李光地仕途生涯的主要内容均可在《清圣祖实录》
查阅得到。
《东华录》也是清代编年体史书,有“蒋录”“王录”两种。其中“蒋录”系乾隆
年间蒋良骐根据《清实录》及其他官书文献摘录清初六朝五帝史料而成的,成书
32卷,全书内容按年月日顺序排次,起太祖天命元年(1616),迄世宗雍正十三年
(1735),因国史馆在东华门内,故题为《东华录》,通称《蒋氏东华录》。“蒋
录”保存了传本所不载和实录篡改前的一些重要史料,对研究清初历史也仍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圣祖仁皇帝圣训》主要是康熙的训谕编集,将康熙的谕旨分门别类
编纂,每类以简要题名加以概括,类下按谕旨的时间先后逐条记述,主要内容涉及
到康熙的行政命令、选贤用人、治国安邦等国家大事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及清
代皇帝统治思想的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其内容偏向于大政方针,较《清圣祖实录》
要简略,有关李光地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其直隶巡抚任上,治理河道、兴修水利时康
熙下的谕旨训示。
由于各类档案文献的性质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其详略程度和叙事视角亦有
别。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李光地陷“德格勒私抹起居注案”一事,《圣祖仁
皇帝圣训》没有相关记录,《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则较为简略,全文不到300字,
只将康熙下旨宽免李光地“妄奏”推荐德格勒的前后事由简要做了说夸张法 明,中间略去
很多重要关节,叙事重心落在康熙对这件事的处庐州烤鸭店 理结果上,最终以李光地“议事不
委顺从人,台湾之役,人皆谓不可取,李光地独言可取,此其所长。除此事外,别
无妄奏之处。姑从宽免,令仍为学士”[2]第四辑:141,使李光地得免获咎,重
点是要突出康熙的宽宏仁厚。而《东华录》的记载与《清实录》几乎相同,应是直
接从中摘抄所得。相较之下,《康熙起居注》的记载最为详实,全文将近1500字
[3]1758-1759,不仅将李光地牵连此案的来龙去脉做了交待,且将康熙对李光地
起疑、李光地遭政敌审问及李光地应对皆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从而把朝中奸党欲
置李光地于死地的险恶用心大白于天下。可见,《康熙起居注》的史料更为原始,
较能反映历史真相,《清实录》则已进行了取舍加工,对康熙疑心和奸党围攻皆避
而不谈或掩饰省略,淡化了朝中大臣朋党争权、互相倾轧现象,引用时宜多加注意。
二、史志类文献
有关李光地的史志类文献主要存在于《清史稿》《清史列传》《福建通志》《福建
乡土志》《泉州府志》《安溪县志》等史料中。《清史稿》和《清史列传》虽均成
书于民国年间,但两者征引材料均出自清宫档案,《清史稿》主要据《清实录》
《国史列传》《清会典》等一些档案汇集而成,朱师辙曾高度评价它的史料收集为
“三百年来史料之大宗”[4]1。《清史恨自己 列传》其根据大多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
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得到
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列传四十九的大臣传中以魏裔介、
熊赐履、李光地为一卷,将李光地的生平和主要贡献简明扼要地记述下来,字数虽
不多,但叙事颇为客观,对李光地的评价也较为中肯,称李光地“易攵(查原文,
合为一个字)历中外,得君最专,而疑丛业集,委蛇进退,务为韬默。圣祖尝论道
学不在空言,先行后言,君子所尚。夫道学岂易言哉?”[5]第33册:9900《清
史列传》卷十将李光地与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同列《大臣传》中,该篇传记以
叙事为主,按时间顺序详述了李光地的生平事迹,篇幅达万余字,远较《清史稿》
详细,其白叩 中引用了大量奏疏、谕旨等原始档案资料,可纠补《清史稿》和《清实录》
的缺失。
民国年间陈衍编修的《福建通志》共设三十二大类,分总卷五十一卷、分卷六百一
十一卷,该志卷帙浩繁,是福建历史上记述至封建社会终结的最后一部、也是史料
最为丰富的省级旧志。《通志》的列传卷三十四为《李光地传》,其详略程度在
《清史列传》和《清史稿》之间,以辑录要事为旨,虽引用史料不及《清史列传》
丰富,但叙事视角独特,且能解读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于叙事中作评述,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福建通志》给予李光地极高评价,道出李光地颇受争议的原因是
“光地良登词垣,迄膺宰辅,以学术上结主知。其赴耿藩之召,议者谓有贰心;光
地恐为门户之祸,不能无所委蛇。及得君既专,常闭门谢客,显然荐达无多人。由
是众皆深怨,间被谗构其所荐举者以撼之;仁庙亦以光地好言道学,常为门生所诳,
然不之罪也”[6]139,可谓一语中的。此外,《泉州府志》《安溪县志》也都有
为李光地立传,可为补充。由于李光地曾任直隶巡抚,因此《畿辅通志》也有关于
他的一些事迹记载,尤以兴修水利的史料最多,收录有《请开河间府水田疏》《覆
马厂疏》《覆漳河分流疏》《广平县不可筑堤疏》等多篇奏疏。《大名县水道考》
《永定河志》康熙《文安县志》等也保留了不少相关记载,为研究李光地治河事迹
提供了丰富史料。
三、文集类文献
这类文献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现今保留下来的各种文人著述,可以反映出时
人对李光地的种种不同看法。李光地身居高位,与朝臣和文人打交道甚多,先后举
荐朱轼、杨名时、陆陇其、赵申乔、刘炎、文志鲸、冉觐祖、陈滨、徐用锡、魏廷
珍、李绂、蔡世远、张昺、张瑗、梅文鼎、惠士奇、秦道然、王兰生、何焯、庄亨
阳、刘谦等人,皆名臣硕学,颇受他们尊重。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南山集》论
死,李光地择机向康熙进言,举其能古文而免死。晚清易宗夔《新世说》卷一卷四
皆有详录其事。但由于他圣眷优渥,也引起不少朝臣嫉妒,其政敌捏造“蜡丸
案”“夺情案”“外妇之子来归案”攻击他,其中又以蜡丸案的影响最大。乾隆时
期的史学名家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答诸生问榕村学术帖子》大力
诋毁李光地,称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足称
三案”[7]第303册:493。此说极大影响了乾嘉以后的学者,以至于后人在评价
李光地时,大多不辨是非,皆论其人品低下,实是全祖望开了个坏头。
所谓“蜡丸案”,指的是李光地和陈梦雷因上蜡丸疏具名纠葛而形成的一段历史公
案。李光地当初请假回乡,正好遇到耿精忠叛乱,随后收到耿部所发的劝降书。与
此同时,与李光地同榜进士的陈梦雷已经被耿精忠等人逼迫,只能称病不出,但也
无法将消息传达给朝廷。李光地赴福州后,与陈梦雷会面,两人商定,陈梦雷继续
留在福州做内应;李光地借口父病速归,并遣人从山路将耿军虚实速报朝廷。后来
李光地用蜡丸将收集的情报秘密封存上报朝廷,其忠心受到康熙嘉许,此后一路青
云直上,仕途高升。而陈梦雷为人告发从逆,李光地后来虽上疏为其求情,但陈梦
雷仍被发配戍边。陈梦雷认为李光腊肉炒竹笋 地没有把实情告诉康熙,于是写下《告都城隍
文》,控诉李光地卖友求荣,刻意将自己的功劳抹掉。康熙廿一年(1682年),陈
梦雷被押抵奉天(今沈阳),开始流放生涯,又写下《抵奉天与徐健庵书》述及此事。
痛定思痛的陈梦雷决定与李光地绝交,作《与李厚庵绝交书》(或作《陈省斋与李
安溪绝交书》《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当时即已单行,后又收入《闲止书堂
集钞》和《松鹤山房文集》。《与李厚庵绝交书》传入北京后,一时士林争诵,旋
即由徐乾学呈进康熙。康熙阅后虽“疑团百出”,但并没有因此怪罪李光地,依然
对李光地十分信任。蜡丸案一事可参看钱林的《文献征存录》李光地、陈梦雷两传,
邓之诚《五石斋文史札记》,又《清文汇》卷二十五《陈梦雷与某同年书》,“某
同年”即李光地也。钱林在《文献征存录陈梦雷传》中认为陈梦雷指责李光地的
事实不确,言过其实。陈寿祺也在《左海文集》卷三《安溪蜡丸疏辨》中为李光地
辩白,称:“蜡丸案与省斋(陈梦雷)无与,乃东海(徐乾学)忌安溪(李光地)之才,
教省斋极力诋娸,冀以脱罪,己遂从而下石焉。《闲止书堂集》诉城隍文,与厚庵
绝交书,皆后来诡辞耳”[8]第1496册:108-109。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四
《李文贞公》也认为李光地学养纯粹,断不会如此,对比陈李二人自述,似以李光
地之言更可信[9]64-65。陈梦雷与李光地密约并提供情报或许属实,但并不能证
明他与李光地共同策划了蜡丸疏,且陈、李二人各自所提引兵入闽计策根本不同,
陈梦雷亦不敢提及此点。此外,李光地“疏陈两次密约”,显然,他是向康熙求过
情的,也说明过其中原因,挑明两人确是密谋过的,并非陈梦雷所说“不出一语”,
但康熙也并没有因此认为陈梦雷立了大功,仍将其流放奉天。陈李的是非争论因系
当年密谈之事,未见于文字,其后两人又各执一词,双方都拿不出确凿证据,遂成
历史公案。由于陈梦雷文采出众,《与李厚庵绝交书》写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相比之下李光地则拙于辞章,不善属文,再加上出于同情弱者的心态,朝中众臣多
相信陈梦雷说词,严重影响了舆论导向,以至数十年后,乾隆提及此事,还称“若
李光地于耿逆时遣人赍送蜡丸告变,外间传有不与陈梦雷一同列名之事,于公论亦
未允孚”[10]557。
“夺情案”一事,则发生在李光地母亲去世之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光
地的母亲去世。当时,李光地提督顺天学政,康熙要求他特行简用,在任守制。于
是李光地请假数月回家为母亲治丧,不耽搁岁科两科两试。但朝议汹汹,御史沈恺
曾、杨敬儒等人,以不遵为父母回籍守制三年的古训之由弹劾,给事中彭鹏也指责
李光地不乞守制而请给假是“贪位忘亲”。康熙看了这些奏疏之后,亲自诏彭鹏询
问,后查明事情原由,最终将李光地就地解任,不许回籍。《康熙起居注》《清实
录》等史实记载已经很清楚,所谓的李光地“夺情案”实出上意,并非李光地贪恋
禄位。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二《李文贞公夺情》明确指出,李光地丁父忧时,
守制未满尚且不敢服命服以拜朝命,更何况现任学政,如无皇命怎么可能在任守制?
[11]37-38但有人就是罔顾事实,非要捏造“夺情案”一事以诋毁李光地,无非就
是嫉妒他“得君之专”。至于“外妇之子来归案”更是无稽之谈,不值一议。
尽管朝中奸党诋毁者众,但也不乏正直之士为其鸣冤,方苞的《方望溪全集集外
文》卷六《安溪李相有气势的口号 国逸事》就为李光地鸣不平,称“自公在任时,多有诮公,既
殁,诋讦犹甚。盖由三藩播乱时,公适家居,以蜡丸献入闽之策,贼平,以编修擢
内阁学士,忌者遂谓公有二心,公恐为门户之祸,故不能无所委蛇”[12]687。李
光地去世后,杨名时作《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李公光地墓碣》,
彭绍升作《故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李文贞公事状》,均给予李光地极高评价,此
二篇碑文皆收入钱仪吉编纂的《碑传集》。此外,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辑有
《李文贞轶事》。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初笔》卷六《梅文鼎以算数被恩遇》,卷九
《方侍郎勉李文贞语》及《郎潜纪闻二笔》卷二《李文贞之知人》,卷九《杨文团日活动主题 定
之操守》均有讲述李光地“扶植善类”事迹。
四、《榕村全书》
李光地勤于学习,笔耕不辍,终其一生著作颇丰,共43种。清道光年间编《榕村
全集》时,5种散失,现存38种,计175卷。除主编《性理精义》《朱子大全》
等书外,主要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彖》十二卷、《诗所》八卷、《大学
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
《读孟子札记》二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注》一卷、
《正蒙注》二卷、《朱子礼纂》五卷四年级日记 、《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
《榕村别集》五卷。还有《周易折中》《周易观彖大旨》《尚书解义》《春秋稿》
《春秋毁余》《孝经说》《洪范说》《四书解义》《榕村韵书》《榕村讲授》《讲
授劄记》《二程遗书纂》《朱子语类四纂》《礼记纂编》等。《四库全书》共收书
17种。据陈祖武先生考证,李光地从二十九岁到四十八岁,学术宗尚一直游移于
程朱、陆王之间。从五十一岁开始,才坚定地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13]。李光地
生逢清初满汉矛盾激化时期,主张缓和阶级矛盾,将理学经世落到实处,反对空谈
虚妄之风。他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彰扬程朱理学
之书,经康熙审定,以御纂、御定名义颁行于学宫,对于推动当时理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四子部四对李光地之学给予了
极高评价,称:“光地之学,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变通,故不拘墟于门
户之见。其诂经兼取汉唐之说,其讲学亦酌采陆王之义,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
里之介,则辨之甚明,往往一语而决疑似。”[14]第三册:69卷一百七十三集部
二十六又赞李光地:“光地所长在于理学经术,文章非所究心。然即以文章而论,
亦大抵宏深肃括,不雕琢而自工,盖有物之言,固与鞶帨悦目者异矣。数十年来,
屹然为儒林巨擘,实以学问胜,不以词华胜也。”[14]第四册:596徐世昌所编的
《清儒学案》卷四十《安溪学案》,也认为“安溪(李光地)学博而精,以朱子为依
归,而不拘门户之见”[15]208。当然,也有一些清代学者批评他的著述虽丰,但
其理学思想多弥缝而少发挥,且因其善于揣摩康熙之心理,惹来清议指责其言行不
一,与他孜孜讲求的道学很不相配,被贴上“伪道学”标签。康熙本人就曾批评
汤斌、李光地为伪道学,说其“以帝王之好恶为瞻而变易其说”,指斥“汉人行径
殊为可耻”。到了清末民初,言论渐开之后,更是饱受非议。梁启超在《梁启超全
集》第三卷里说:“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
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16]611。邓实在《国学通论》中也称:“则
二魏象枢、裔介、意粉 汤斌、李光地,……皆以大人先生,执学界之牛耳,然而无取焉
者,一则伪名道学,以腴媚时君,一则著述虽富,或假手于其食客,是故清学而有
此巨蠹之蟊贼,而清学亦衰矣”[17]。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更直斥李光地是
伪道学,称“他人讲理学而格君之非,光地讲理学而扬君之是”[18]下册:620。
李光地帮助清廷推行文化政策,又举荐施琅攻台致郑氏政权覆灭,反清复明希望彻
底破灭,汉族士子也因之对其切齿,这种怨恨一直持续至清末,章太炎等人旧事重
提,复予攻讦。章太炎晚年在《自述学术次第》中说:“古称读书论世,今观清世
先儒遗学,必当心知其意,若全绍衣痛诋李光地佻淫不孝,实未足以为大过。台湾
之役,光地主谋,使汉绪由兹而斩,欲明加罪状则不能,故托他过以讥之
也。”[19]63梁、章等人对李光地的非议恐怕与其立场有很大关系,他们皆是清
末民初的改革派或革命派,思想上极力歌颂誓不仕清者,而对效力清廷的能臣则大
为不齿。无疑,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固然要讲气节,但更要将历史人
物放在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不能以今天之思想及感情去要求古人,而应站在国家
和民族集体利益上去通盘考虑,才不会有失偏颇。
《榕村全书》中有几种记录李光地言行事迹的史料颇具价值,值得研究者注意:一
是《榕村语录》与《榕村续语录》;一是《李文贞公年谱》和《榕村谱录合考》。
《榕村语录》三十卷,有《榕村全书》本、《四库全书》本,李光地撰,李光地门
人徐用锡及孙李清植辑,为李光地学术言论汇编。包括经书总论与论《四书》者八
卷,论《易》《书》《诗》《三礼》《春秋》《孝经》者九卷,论宋六子、诸儒、
诸子、道释者三卷,论史一卷,论历代一卷,论学二卷,论性命、理气者二卷,论
治道二卷,论诗文二卷,末附韵学。每一条或为光地自记,或为清植记,或为门人
记,皆标于该条之末,而以光地自记与清植记者为多。李光地为清初宋学代表,此
书为其代表作,全面反映了李光地的学术思想。《榕村续语录》全书共20卷,其
初纂者为李光地外甥孙襄,乾隆初年李光地孙李清馥得到孙氏稿本,遂依李清植例
纂辑而成,有民国间博氏藏园刊本,其中《本朝人物》《本朝时事》《治道》等卷
对康熙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三藩之乱、施琅与姚启圣之争、平台事略、朝廷党
争等均有论述,多为李光地亲身所经历。因此,《榕村续语录》不仅可以佐证清代
官私史著,对正史也有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20]。
《李文贞公年谱》二卷,清道光五年二酉堂写刻本,为李光地从孙清植纂辑,魏廷
珍等参订。该谱对李光地的仕宦生涯、生平行事及为学论道等叙述较详,但因出自
后裔、门人之手,对光地一生亦多曲护。《榕村谱录合考》二卷,李光地之孙李清
馥编撰,清道光六年安溪李氏刻本。该谱详录有与李光地交往密切的陈梦雷、汤斌、
熊赐履等人事迹,并加以考辨。康熙与李光地之问答,亦录其详。由于该谱于《李
文贞公年谱》二十年后所成,时李光地的政敌多已亡故,因此议李光地事不用再遮
遮掩掩,于李光地三案中的“蜡丸案”和“夺情案”辨析尤多。《榕村谱录合考》
是在《李文贞公年谱》的基础上,广征语录、墓志、文集等,进行大量的增删订补
而成,凡李光地之出处、仕宦、交游、讲论、著作等,皆详加考订,尽管囿于门户
偏私,旨在为谱主讳饰洗刷,但也在某些方面透露了历史真相,其价值远较旧谱为
高,可以说是关于李光地的一部翔实的新谱[21]。此外,《榕村别集》卷五收录的
《诫子孙》《本族公约》《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对于研究李光地家
规家训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谢贵安.《清实录》的文献价值与文本解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7.
[2]孔昭明.台湾文献史料丛刊[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朱师辙著.清史述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5]赵尔巽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陈衍.福建通志列传选[M]//孔昭明.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7]全祖望.答诸生问榕村学术帖子[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1.
[8]陈寿祺.左海文集:卷三[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9]梁章钜著.归田琐记[M]//于亦时点校.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代历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1]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陈祖武.《榕村语录》及李光地评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02):19-24.
[14]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台湾商务印书馆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6.
[15]徐世昌.清儒学案[M].北京:中国书店,1990.
[1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卷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7]邓实.国学通论[J].国粹学报,1905(3):1-9.
[18]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9]许寿裳.章太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0]王政尧.试析李光地论“本朝人物”——兼议《榕村语录续集》的历史价值[J].清史研
究,1992(03):24-32+46.
[21]陈祖武.李光地年谱略论[J].文献,1989(03):132-142.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10:2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3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