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哲学:用哲学思维更好的解决工程难题
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
主题阅读:工程与哲学的互动
工程是实践活动,哲学是思辨艺术,二者关联似乎不大。然而,“工程哲学”这一研究领域
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与思维。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工程是为了创造更多的
物质财富,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人们归罪于工程,因为无节制的工程活动和生态文
明的缺失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当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矛盾和尴尬之时,无疑,哲学会
为破解难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工程”一词古已有之,在我国始于南北朝,常指土木工程,但亦有将工程一词泛用的,如
在元代《元史〃韩姓传》中提到过“读书工程”以借喻每日读书的进度。西方出现“工程”
(engineering)这一词则要到17世纪至18世纪,开始用于战争设施的建造活动,到了近
代则演变成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各部门中去,并通过工程思维的升华,系统成工
程管理方法,将工艺诀窍和优化后的工程程序等综合而成的各工程学科的总称,如:矿质工
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海洋梅干菜焖肉 工程、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
等。当然,即使到了现代日本服装 ,工程这一词克里斯蒂娜女王 也常被广泛用,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
所指的并非某一学科的工程技术,而是一项庞大的多学科综合任务或项目,因属于保密而用
了一个与实际内容并不相干的中性名词。至于我国的“希望工程”和“菜篮子工程”等,则
更是一项社会项目与任务的简称。
那么什么是工程呢?我认为工程是一项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为了改善自身
生存、生活条件,并根据当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进项一项物化劳动的过程,它应早于科
学,并成为科学诞生的一个源头。所谓改善生存、生活条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习惯地把它
们简约为“衣、食、住、行”。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从物质方面来看无非是从
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到驯养畜禽,育种精耕;从树叶、兽皮蔽体到纺织制衣,乃至以服饰成
为官阶、时尚的标识,从搭桌挖坟而居,到造屋筑楼,兴建市镇;从修土路搭木桥,乘坐马
车、帆船,到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洲际航线朝发夕至。总之这一切都离不开工程活动,
都和每个时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及对相关技术的千人洞 综合集成能力有关。因此,工程决
不是单一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的运用,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点,只要看一只简单的电子表或一艘复杂的载人航天飞船就可得知,虽
然其大小、价值差异极大,却都包含有力学、材料学、机械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集成。所
以说“工程科学技术的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江泽民在2000
年国际工程大会上的讲话)。
既然工程所要面对的任务,是改善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是要从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取得自然
赐予的状态(野果、野兽、树巢、洞穴)
变为使自然物质(种)通过工程来造物,从而更有效地加以利用。如将矿石冶炼为金属,来
制成工具和器皿;通过选育良种,驯化家禽,以提三国演义阅读感想 高农牧业的产量;不断改进修路架桥,楼
宇建筑的水平,改善行与住的条件等等。因为要造物就要了解客观世界,就有一个如何处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问题,中国古代道家具有朴素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哲学思想,
许多伟大的工程之所以经历数千年而不朽,究其原因,乃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结果。其中一个
杰出的代表是二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所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采用江中卵石垒成倾斜的堰
滩,在鲤鱼嘴将山区倾斜下来的江水分流,冬春枯水时,导岷江水经深水河道,过宝瓶灌溉
成都平原的数百万亩良田;汛期丰水时,大水漫过堰滩从另一侧宽而浅的河道流入长江,使
农田免遭洪涝之苦。其因势利导构思之巧妙,就地取材施工之便宜,水资源充分利用之合理,
至今仍令中外水利专家赞叹不已,可以说是大禹治水以来,采用疏导与防堵相辅相成,辨证
统一的典范,亦是中国古代工程哲学思维成功的案例之一。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工程建设,2006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达到109868
96亿元,与此同时,由于电力、钢铁、有色金属、
水泥、玻璃、化工等高资源、能源消耗工业部门因基本建设的需求而快速发展,使我国资源
短缺,依赖进口的情况日趋严重,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工业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导
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与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与威胁,某些地区、城镇的污染排放大大超
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作为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考虑“造物”过程时。即物质生产
过程的效率、质量、产品综合竞争力(新颖性、实用性、舒适性、性价比等等)的同时,必
须考虑这一过程的环境影响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程度。总之,工程师必须要树立生
态文明的现代工程意识。
除此之外,工程还必须和社会、文化相和谐。这一点可追溯到工程的源头和起点,既然工程
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的生存、生活的意愿,理所当然,它应该和不同的地域条件、各
种文化习惯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爱好相吻合。只要看一看中国各地的居民,就可得到佐证;湘
西边城凤凰的吊脚楼,因为依山傍水建成,为惜用宝贵的资源,就将临江河房屋的一部分通
过深入水中的“吊脚”建在了水面之上;而江南居民,不分贫富、堂屋(万)的南面均建成
排门(只有高低、材质及装饰繁简不同)。冬天打开排门,太阳可直射进大半个屋子,因东、
西、北三面都关闭,挡住了西北风,使之形成温暖的“小气候”。到了夏天,太阳的直射点
已转至北回归线附近,阳光照不进屋内,但东南风却可长驱直入,如打开北门(窗),则有
类似遮阳取风之凉亭的作用,故而经历数千年,世代相传。反观近年来观地域镇化进程中,
相当一部分新建城区脱离所在地域条件和文化传统,盲目求高、求洋,造成“千城一面”的
状况,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我以为工程的原理本是相同或相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理
应打破国家或地域之界限,做到博采众长,但是借“他山之石”是为了“攻自己之玉”,因
此绝不能简单地照搬,“拷贝”。复印和抄袭不是工程设计,因为没有了工程思维,不与周边
环境,当地文化相协调、和谐,就失去了工程创造的应有之意。
当然,出现上述工程与环境不相协调,甚至破坏环境,以及造成工程不能传承文化,不具有
地域性、创造性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地方当政者追求近期效益、急于求成、瞎
指挥的外部因素,亦有工程界内部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科学文化素养教育不公众号在哪里找 够的问题。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工程教育重物轻人、重理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甚至把工程教育培养的
目标简单地局限于该学科领域内的物质生产者,缺乏对工程师进行所造之物必须适应所处环
境、地域、应该和周边文化氛围相协调的教育。既没有培养系统工程思维方法,更缺乏工程
哲学的思辨能力,这样培养的工程师所进行的物质文明建设往往会与生态文明和社会,人文
传统背道而驰,迟早会成为历史抛弃的“败笔”,造成资源与社会财富的浪费。
就工程自身而言,更是充满了矛盾,一个好的工程设计与工艺开发必须处理好对立统一的辨
证哲学关系:如冶金工程的氧化与还原的过程;机械运动中的动力与摩擦力;土木建筑,构
筑物的动与静;各种工程构成所受的载荷与应力等等,不一而足。
一项好的工程设计,或者说好的优化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处理好设计对象所处环境中的对
立统一的关系,分清了事物的本与末。抓住了现象的源和流,从而达到了兴利除弊的合理状
态。当然,有了好的工程设计,并不一定能保证工程产品就是质优、价廉、长寿、节能的,
它还需要好的工程施工(或制造工艺)、工程管理、工程服务来加以保证,这里面亦都有许
多哲学问题,总之,整个工程系统都要运用哲学思维来分析、统筹综合,亦达到尽可能接近
事物的客观规律,努力与周边环境的生态、与社会和谐相处。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断改善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规模空
前,以及剧烈的工程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风险。一方面对于日益增长
人口负担和贫富差距,人们寄希望与工程,希望物质文明的进步将会解决当今困扰人类诸多
难题,另一方面对于温室气体增加,臭氧层空洞出现,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物种消亡
等极大威胁着人类生存问题,也有直接归罪于无节制工程活动和工程界生态文明观念缺失的
理由,这就不得不引起工程师们的高度重视。
反观人类历史进程,哲学总是在人类社会面临巨大困惑及冲突的时期,和环节中得以诞生与
发展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工程哲学是21世纪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将使工程界自觉地用
哲学思维来更好地解决工程难题,促进工程与人文、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
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3-04-19 10:0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3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