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监测网

更新时间:2023-04-18 05:16:4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生产经理)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案(2020年版)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案(2020年版)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China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ystemCARSS)是唯⼀由政府建⽴,覆盖全国⼆、三
级医疗机构的⼤型细菌耐药性监测⽹络。通过本监测⽹络,可获取有科学价值的、分层的细菌耐药性及变迁信息,掌握全国细
菌耐药性流⾏趋势及新威胁,为政府、卫⽣⾏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评估⼲预措施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形式,常规开展被动监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主动监测。主动监测技术⽅案
根据监测⽬标另⾏制定。
本⽅案仅涉及被动监测。为了维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及可⽐性,保证监测结果质量,特制订本⽅案。
本⽅案由国家卫⽣计⽣委合理⽤药专家委员会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每年审核,定期修订。
⼀、监测范围
收集⽹点医院按规范化操作、⾃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有临床意义和公共卫⽣意义的普通细菌及其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下简称
药敏试验)结果。以收集资料为主,必要时,收集菌株⽤于复核结果和质量控制。
为了提⾼监测数据质量,各⽹点医院应提⾼临床标本,特别是⽆菌体液标本送检率;提⾼送检标本,特别是痰液、⾎液标本合
格率。各实验室应提⾼细菌,特别是苛养菌的检出率,应掌握分离细菌的临床意义,注意收集感染病原菌。
⼆、⽬标细菌
⽬标细菌为⾃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有临床意义的细菌,包括以下标本及细菌:
(⼀)⽆菌部位标本(⾎液、脑脊液、⾻髓、胸⽔、膀胱穿刺尿、腹⽔、⽆菌腔隙穿刺液、组织等)来源的所有⾮污染细菌;
(⼆)开放部位合格标本(痰、咽拭、尿液、粪便等)来源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细菌。
三、⽬标细菌鉴定
采⽤专业认可的鉴定系统或⼿⼯⽅法进⾏⽬标细菌鉴定。所有分离细菌尽可能鉴定到种,如表⽪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根据国际标准、⾏业要求或仪器制造商建议,规范地进⾏药敏试验,可采⽤⼿⼯法、仪器法,报告抑菌圈直径(mm)、最⼩
抑菌浓度(MIC值,g/ml)。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不接受仅为耐药(R中介(I剂量依赖敏感(SDD敏感(S的报告结果。
采⽤⾃动或半⾃动仪器进⾏药敏试验时,应按照仪器制造商的要求补充试验,报告经补充试验确认的药敏结果。
商品化药敏试验药物浓度范围若不覆盖判断折点,需根据本院临床需要及本⽅案要求进⾏补充试验,报告经补充试验确认的药
敏结果。
五、特殊耐药性检测⽅法(不包含分⼦⽣物学检测⽅法)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
1、⾦黄⾊葡萄球菌和路邓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
待测菌按照纸⽚扩散法操作步骤,采⽤30g头孢西丁纸⽚于3335孵育1618h,或按照微量⾁汤稀释法操作步骤,33
35孵育,头孢西丁1620h,苯唑西林24h。头孢西丁≤21mm≥8g/ml,或苯唑西林≥4g/ml为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
药⾦黄⾊葡萄球菌或路邓葡萄球菌。
2、路邓葡萄球菌、伪中间葡萄球菌、施⽒葡萄球菌、表⽪葡萄球菌以外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拼搏的句子 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
待测菌按照纸⽚扩散法操作步骤,采⽤30g头孢西丁纸⽚于3335孵育24h,或按照微量⾁汤稀释法操作步骤,采⽤苯唑
西林于3335孵育24h,头孢西丁≤24mm或苯唑西林≥0.5g/ml为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头孢西丁纸⽚法若18h后即出现耐药可报告为MRCNS
3、表⽪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
采⽤头孢西丁纸⽚法、苯唑西林微量⾁汤稀释法检测。检测⽅法同2。待测菌亦可按照纸⽚扩散法操作步骤,采⽤1g苯唑西

林纸⽚于3335孵育1618h,苯唑西林
≤17mm为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表⽪葡萄球菌。
4、伪中间葡萄球菌和施⽒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
采⽤苯唑西林纸⽚法或微量⾁汤稀释法检测。检测⽅法同表⽪葡萄球菌。
(⼆)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
对于苯唑西林纸⽚抑菌圈直径≤19mm的肺炎链球菌,需使⽤MIC⽅法测定其对青霉素的敏感性。
(三)⾼⽔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肠球菌筛选试验
1、纸⽚扩散法
0.5麦⽒浊度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MH平板,贴120g庆⼤霉素或300g链霉素纸⽚,352孵育1618h,抑菌圈直径6mm
为耐药、≥10mm为敏感,79mm为不确定,需以微量⾁汤稀释法或琼脂稀释法确认。
2、微量⾁汤稀释法
按照微量⾁汤稀释法标准操作要求将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含500g/ml庆⼤霉素脑⼼浸液⾁汤(BHI)于352孵育24h,或接
种于含1000g/ml链霉素的BHI⾁汤于352孵育2448h(若24h敏感继续孵育),任何⽣长为耐药。
2、琼脂稀释法
10l0.5麦⽒浊度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含500g/ml庆⼤霉素BHI平板于352孵育24h,或接种于含2000g/ml链霉素BHI
板于352孵育2448h(若24h敏感继续孵育),>1个菌落为耐药。
(四)⾦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敏感性
万古霉素MIC≥8g/ml菌株筛查试验:将0.5麦⽒浊度待测⾦黄⾊葡萄球菌菌悬液10l 或肠球菌菌悬液110l接种于含6g/ml
万古霉素的BHI平板(最好⽤微量移液管滴加,也可以⽤棉拭⼦在菌悬液中浸润后挤⼲,涂布直径1015mm或划线接
种),352孵育24h,>1个菌落可能为⾦黄⾊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减低或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
(五)-内酰胺酶检测
1、葡萄球菌属
1)青霉素MIC≤0.12g/ml或抑菌圈直径≥29mm的⾦黄⾊葡萄球菌待测菌按照纸⽚扩散法操作步骤,10U青霉素纸⽚352
孵育1618h,如纸⽚边缘界限清晰(cliff现象)为内酰胺酶阳性,否则为阴性。
2)青霉素MIC≤0.12g/ml或抑菌圈直径≥29mm的⾦黄⾊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头孢硝噻吩纸⽚刮取MH或⾎琼
脂平板孵育1618h后青霉素或头孢西丁纸⽚抑菌圈边缘菌落,室温1⼩时或遵循产品说明书,出现红⾊/粉红⾊为-内酰胺酶
阳性。当⾦黄⾊葡萄球菌头孢硝噻吩试验阴性时,需经青霉素纸⽚边缘试验确证其是否为产-内酰胺酶菌株。
2、流感嗜⾎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以头孢硝噻吩纸⽚刮取352孵育的HTM平板(流感嗜⾎杆菌)或35孵育2024hMH平板(卡他莫拉菌)上的菌落,
红⾊/粉红⾊为-内酰胺酶阳性。
(六)克林霉素诱导性耐药试验
1、葡萄球菌属
按照纸⽚扩散法操作步骤,将0.5麦⽒浊度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MH 平板,15g
霉素纸⽚和2g 克林霉素纸⽚边缘相距1526mm 352孵育1618h ,与红霉素相邻侧抑菌圈出现截平D 形抑菌
圈)或克林霉素抑菌圈内有薄雾状⽣长时为阳性,应报告克林霉素耐药;或将0.5麦⽒浊度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含4g/ml 红霉
素和0.5g/ml
克林霉素的阳离⼦调节MH ⾁汤(CAMHB ),352孵育1824h ,任何⽣长为阳性,应报告克林霉素耐药。
2、肺炎链球菌和溶⾎链球菌
按照纸⽚扩散法操作步骤,将0.5麦⽒浊度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含5%⽺⾎的MH
板或胰酶⼤⾖琼脂平板(TSA ),15g 红霉素纸⽚和2g 克林霉素纸⽚边缘相距12mm 352,5%CO2孵育2024h ,与

红霉素相邻侧抑菌圈出现截平D 形抑菌圈)或克林霉素抑菌圈内有薄雾状⽣长时为阳性,应报告克林霉素耐药;或将0.5
⽒浊度待测菌菌悬液接种于含1g/ml 红霉素和0.5g/ml 克林霉素的CAMHB (含2.5%5%溶解马⾎),352孵育20
24h ,任何⽣长为阳性,应报告克林霉素耐药。
六、⽬标药物
我国幅员⼴阔,各医疗机构⽤药习惯不同,同⼀种细菌药敏试验所选择的药物不尽相
同。为使耐药监测结果能有效应⽤于抗菌药物临床使⽤及管理,下表斜体加粗的抗菌药物为各种属细菌必须监测的药物,其他
为建议监测药物。
除必须监测的药物外,其他监测药物由各医疗机构微⽣物学、药学、感染病学专家讨
论,遵循以下原则确定:
(⼀)参照国际、⾏业要求,并根据标准每年度更新(应⾄少遵循上⼀年度的标准);
(⼆)根据各种属细菌特点,选择相应药物进⾏药敏试验。尽量包括本医院临床有效
的常⽤抗菌药物,适当选择临床少⽤但使⽤价值⾼的药物;
(三)根据耐药监测结果调整监测药物种类。
表:全国细菌耐药
监测⽹监测药物


注释:“1”表⽰葡萄球菌属细菌对苯唑西林的药敏试验⽅法参照本⽂件五(⼀)。
“2”表⽰须⽤MIC法。
“2a”表⽰只能⽤⾁汤稀释法。
“3”表⽰当OXA≤19mm时,须⽤MIC⽅法测定青霉素敏感性。
“4”表⽰对内酰胺类不需常规做药敏。
“5”表⽰当CRE检出率<1%时需对检测结果复核。
“6”表⽰⾃动化仪器或纸⽚扩散法检测替加环素敏感性,结果为中介或耐药时需采⽤微量⾁汤稀释法进⾏确认。
“7”表⽰仅⽤于肠道外分离菌株。
“8”常规不需做药敏。
七、数据收集与上报
详见《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信息系统数据上报标准》。
(⼀)数据录⼊
采⽤WHONET软件录⼊质控数据、向临床报告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其它监测数据。
(⼆)数据上报
质控数据及监测数据上报周期为每季度1次。每季度第⼀个⽉15⽇前,通过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信息系统完成上⼀季度监测
数据传送,并及时确认反馈信息。
(三)数据审核与反馈

所有上报数据将通过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信息系统⾃动进⾏汇总、审核、反馈。审核合格的数据将进⼊系统数据库进⾏分
析。⽤户上传的不合格数据信息将反馈⾄⽤户并在修正后重新接受。
⼋、质量控制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点医院⾄少应遵循以下质量控制要求:
(⼀)培养基、试剂
新批号或新购⼊相同批号的培养基应进⾏⽆菌试验、⽣长试验、⽣长抑制试验(适⽤时)。
新批号或新购⼊相同批号的试剂、染⾊剂应以质控菌株(已知结果的菌株)进⾏质控。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不接受⽆质控要求的⾃动或半⾃动鉴定、药敏仪器的检测结果。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常质控应每周以质控标准菌株对向临床报告及向本监测⽹报告的所有药物进⾏质控。若检测频率⼩于每周1次,则每个
检测⽇应进⾏质控。
2、失控处理⽇常质控失控时,连续检测2030天,每⼀组药物/细菌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频率应不超过
1/203/30;也可采⽤替代质控⽅案,即连续5天,每天对每⼀组药物/细菌重复测定3次,每次单独制备接种物,15个数
据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结果应不超过(1个,若失控结果为23个,则如前述,再进⾏5天,每天3次重
复试验,30个数据失控结果应不超过(3个。此后,恢复⽇常质控。
采⽤⾃动或半⾃动仪器进⾏药敏试验时,应按照仪器制造商的要求进⾏质控。
(三)结果复核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将定期或不定期收集⽹点医院监测菌株进⾏鉴定、药敏复核。
九、特殊情况处理
当出现下列不常见耐药现象时,各监测⽹点医院⾸先需⾃⾏复核实验结果,若确认结果属实,需⽴即与省级监测中⼼联系,必
要时,省级监测中⼼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质量管理中⼼报告,决定是否送菌。请同时保留菌株直⾄收到反馈信息。
各省级监测中⼼将确认情况反馈⾄申请复核单位,同时,需上报国家卫⽣计⽣委合理⽤药专家委员会,由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
术委员会讨论后提出具体措施和意见。
(⼀)不常见耐药菌
⾄少包括:
1、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及替加环素中介及耐药的葡萄球菌;
2、对青霉素耐药的化脓性链球菌。
(⼆)菌种转运
按菌种运送要求取新鲜菌种转种于平⽫、冻存管或转运培养基中,在符合⽣物安全要求的条件下,通过有资质的快递公司寄
送。
附件2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点医院微⽣物实验室质量和能⼒要求(2020年版)
为了保证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断提⾼监测⼯作质量,遏制细菌耐药性增长,特对影响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准确
性的因素提出规范性要求,包括检验前、中、后全过程,⼈员、设备、设施、环境、⽅法学等各⽅⾯。
⼀、⼈员
微⽣物实验室负责⼈应满⾜以下要求:具有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或⽣物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微⽣物检验⼯作⾄少3年,或
具有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专科学历,从事微⽣物检验⼯作⾄少5年;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细菌学检验质量控
制、⽣物安全相关知识;具有培训、沟通、管理等能⼒。
负责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上报⼈员应电脑如何清理内存 从事细菌检验⼯作⾄少1年,能够正确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信息系统完成数据上报⼯作,
并应⽤统计软件对本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进⾏分层分析。

从事细菌检验的新员⼯或离岗半年及以上员⼯经评估合格后⽅可独⽴操作。
从事细菌检验⼈员应相对固定(⾄少固定2⼈),数量满⾜⼯作需要,每年需参加专业学习,包括⾃⾏组织学习、线上学习、
外出学习等形式。
⼆、设施与环境
设施和环境应与检测内容相适应。
(⼀)布局
微⽣物实验室若为独⽴单元,应划分为实验区和⾮实验区。实验区应具有安全运⾏、清洁、维护所需空间,有⾜够的空间摆放
随时使⽤的物品;⾮实验区应有存放私⼈物品的设施、⼯作⼈员⽤餐和休息的场所。微⽣物实验室若为临床实验室的⼀部分⽽
⾮独⽴单元,可与其它实验室共享⾮实验区。
(⼆)设施
1.温度、湿度、通风应依据所⽤分析设备和实验过程的要求,制定环境温、湿度控制要求并记录。应有温、湿度失控时的处理
措施并记录。
2.照明避免阳光直射。灯光能够分区控制,以便根据需要调节光线。
3.⽔槽安装⾜够的⽔槽供染⾊、废液处理和洗⼿等使⽤。洗⼿⽔槽应独⽴设置,不可与处理标本的⽔槽混⽤。⽔龙头应为⾮⼿
触式,备洗⼿液。实验室出⼝附近最好安装洗⼿⽔槽,以供⼯作⼈员离开时洗⼿。
4.⼯作台⼯作台⾯⼤⼩、⾼度适宜,材料应光滑、致密、耐⽤,易清洁、消毒,抗污染。放置重型设备的⼯作台⾜够牢固,减
少震动。
5.其他应配备个⼈防护装备,如护⽬镜、防护服、⼿套、⼝罩、帽⼦,以及必要的消防、防盗等安全设施。实验室应配置不间
断电源(UPS)和(或)双路电源以保证关键设备(如需要控制温度和连续监测的分析仪、培养箱、冰箱等)的正常⼯作。
宜配备含酒精速⼲⼿消毒剂。
(三)⽣物安全
微⽣物实验室是对病原菌进⾏分离、培养、鉴定等临床检测⼯作的特殊场所,其设计和管理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实验
室⽣物安全⽔平,确保⼯作⼈员在安全的条件下开展⼯作,遵循安全、舒适、⾼效的原则,满⾜以下基本要求:⾄少符合⽣
物安全2 级(BSL2)标准;尽可能减少病原菌对实验室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污染;有⾜够空间放置仪器设备,⼯作⼈员
能够安全地从事检验⼯作和质量控制活动。
国家卫⽣健康委员会(原卫⽣部)制定的《⼈间传染的病原微⽣物名录》明确规定了各种病原体操作的防护要求,检验过程中
发现⾼致病性病原体时,应按相关法规的要求处理。
由于实验室可能接触⾼于预期风险的标本,故具有潜在⽣物危害的标本应在⽣物安全柜中开盖、处理。信息有限标本的风险评
估可参考医学、流⾏病学资料,如发病率、病死率、可疑传播途径、暴发调查资料、标本来源地信息。
三、设备和试剂
实验室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应满⾜临床需要,⾄少包括:⽣物安全柜、CO2培养箱、普通培养箱(包括温度可调培养箱)、冰
箱、光学显微镜、细胞离⼼机、组织碾磨器具、游标卡尺(适⽤时),以及与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相适应
的试剂(含培养基、质控菌株等)。
(⼀)设备校准和计量学溯源
新设备经性能验证,且满⾜要求⽅可⽤于患者标本检测。
应遵循国家、⾏业要求制定设备和试剂校准、检定周期,并保存记录。鉴定仪、药敏仪、⾎培养仪的校准应满⾜制造商的要
求,其他建议如下:
1、每12个⽉进⾏检定或校准的设备宜包括:⽣物安全柜(⾼效过滤器、⽓流、负压等参数)、CO2培养箱(CO2浓度显⽰
计、温度显⽰器或温度计)、细胞离⼼机、压⼒灭菌器、游标卡尺、普通培养箱(温度显⽰器或温度计)、温度计、移液器、
微量滴定管或⾃动分配器。
2、每6宇宙与人 个⽉进⾏检定或校准的设备应包括浊度仪。
3、保存仪器功能监测记录的设备宜包括:温度依赖设施(冰箱、培养箱、⽔浴箱、加热块等每⽇记录温度)、CO2培养箱
(每⽇记录CO2浓度和温度)、超净⼯作台(定期做⽆菌试验)、压⼒灭菌器(⾄少每个灭菌包外贴化学指⽰胶带、内置化
学指⽰卡,定期进⾏⽣物监测)。

(⼆)设备维护与维修
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并记录的设备⾄少应包括:⽣物安全柜、CO2培养箱、鉴定仪、⾎培养仪、压⼒灭菌器、超净⼯作台、
显微镜和离⼼机。
如果设备故障影响了⽅法学性能,如⾃动化药敏仪器的光学系统故障,在设备修复、校准后,实验室应通过检测质控菌株或已
知结果标本的⽅式进⾏性能验证。
()试剂和耗材验收
试剂和耗材验收试验应符合如下要求:
1、新批号及每⼀货次试剂和耗材使⽤前,通过新旧批号平⾏实验或常规质控等⽅法进⾏验证,并记录。
2、新批号及每⼀货次试剂和耗材,如吲哚试剂,杆菌肽,奥普托⾟,XVXV 因⼦纸⽚等使⽤阴性和阳性质控菌进⾏验
证。
3、新批号及每⼀货次的药敏试验纸⽚使⽤前以标准菌株进⾏验证。
4、新批号及每⼀货次的染⾊剂(如⾰兰染⾊)使⽤已知阳性和阴性(适⽤时)的质控菌株进⾏验证。
5、新批号及每⼀货次直接抗原检测试剂(⽆论是否含内质控)使⽤阴性和阳性外质控进⾏验证。
6、培养基外观良好(平滑、⽔分适宜、⽆污染、适当的颜⾊和厚度,试管培养基湿度适宜),新批号及每⼀货次的商品或⾃
配培养基应检测相应的性能,包括⽆菌试验、⽣长试验或与旧批号平⾏试验、⽣长抑制试验(适⽤时)、⽣化反应(适⽤时)
等,应以质控菌株进⾏验证;
7、⼀次性定量接种环每批次抽样验证。
()⾃配试剂和耗材记录
⾃配试剂或培养基,应记录制备过程,内容⾄少包括:
1、培养基(试剂)名称和类型;
2、配制⽇期和配制⼈员;
3、培养基(试剂)的体积;
4、分装体积;
5、成分及其含量、制造商、批号;
6、最初和最终pH值(适⽤时);
7、⽆菌措施,包括实施的⽅式、时间和温度(适⽤时);
8、储存条件及时间。
四、检验前过程
(⼀)标本采集⼿册
实验室应遵循⾏业标准或指南编写、定期审核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化操作程序供医务⼈员查阅并遵照执⾏(相关技术资料可参
考下⽂参考⽂献)。
标本采集⼿册除符合通⽤要求外,还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
1.不同部位标本的采集⽅法,如:明确说明并执⾏⾎培养标本采集的消毒技术、采⾎量。诊断成⼈不明原因发热、⾎流感染时
应在24h内不同部位⾄少采集2套,每套2瓶(需氧、厌氧各⼀瓶);
2.合格的标本类型、送检次数、标本量;
3.明确规定需要尽快运送的标本;
4.合适的运送培养基;
5.延迟运送标本的保存⽅法及期限;

6.安全运送⽅法(如:密封容器、⽆标本外漏等)。
() 申请单信息
除⼀般要求外,应标明标本来源和种类,必要时说明感染类型和(或)⽬标微⽣物、抗菌药物使⽤信息。
()标本采集和运送
应遵循实验室制定的标本采集⼿册采集和运送标本。医务⼈员应记录标本采集时间,并尽可能记录患者⾃采标本的采集时
间。
()标本接收
实验室接收的所有标本均应进⾏纸质或电⼦登记,记录接收时间,拒收以下标本:容器不适合或泄漏,如培养标本未置⽆菌
容器或标本渗漏;标本错误或不恰当,如培养标本含福尔马林等固定液、Foley导尿管头培养、拭⼦⼲涸;送检时间延迟
或转送温度不适合。
五、检验过程
实验室应遵循⾏业标准或指南制定合格标本(或不合格标本)标准、珍惜时间的作文 各种标本处理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标本保留期限(⽤于核
对或必要的补充试验),宜建⽴紧急检查程序,明确需要紧急处理的标本类型、检验项⽬,并遵照执⾏(相关技术资料可参
参考⽂献)。
(⼀)细菌培养和鉴定
所选择的涂⽚、染⾊技术、培养基、培养环境应能识别、分离相应病原菌;鉴定⽅法应符合相关要求,如:通过⾰兰染⾊、菌
落形态、⽣长条件、代谢反应、⽣化和酶活性、⾎清学、抗菌药物耐药谱等特性鉴定。
组织标本应碾磨后检验;痰培养应先染⾊镜检评估标本合格性,⾄少接种⾎平板和巧克⼒平板;尿液常规进⾏定量培养(菌落
计数),能分离、鉴定⾰兰阳性和/或⾰兰阴性细菌;脑脊液培养标本⽴即处理,常规进⾏离⼼、⾰兰染⾊,⾄少接种⾎平板
和巧克⼒平板,能分离常见苛养菌;阳性⾎培养瓶,根据直接涂⽚结果转种相应的培养基及培养环境。⾎平板和巧克⼒平板,
均应置⼆氧化碳环境培养。
当流⾏病学或感染控制需要时,实验室应进⾏相应检测或将菌株送有条件的实验室进⾏检测。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建⽴相关检
测技术,以满⾜流⾏病学或感染控制需要。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应遵循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案、⾏业标准、制造商建议,尽量包括本医院临床常⽤抗菌药物,制定常规药敏试验文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法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包括药敏试验操作步骤、各类病原体和/或标本的检测药物、质控⽅法和标准、结果报告和解释,特
殊耐药性检测⽅法,少见药敏试验结果的处理步骤等。
2、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法包括纸⽚扩散法、稀释法(琼脂稀释法、⾁汤稀释法)、浓度梯度扩散法(E试验)或⾃动化仪
器检测。实验室应提供与服务相适应,且满⾜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案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3、应在技术⽅案、⾏业标准、制造商⽂件更新6个⽉内完成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法标准化操作程序的修订并实施。
4、除常规药敏试验⽅法外,宜利⽤经评估的分⼦技术快速检测、鉴定临床分离菌株或标本(含⾎培养阳性培养基)中的病原
体,以及细菌的耐药性。
六、检验后过程
()结果报告
尽快报告结果,为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信息。宜开展分级报告,如⽆菌体液、组织标本涂⽚或湿⽚镜检结果、快速鉴定结
果、药敏结果等。
出现对患者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果时,应⽴即通知临床医⽣或相关⼈员。如⾎培养阳性结果、脑脊液显微镜检查及培养阳性
结果、法定传染病。
应报告具有临床意义的结果。结果报告应与检验内容⼀致,如粪便沙门菌、志贺菌培养,报告为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
药敏报告应注意标本类型、细菌种类等,如粪便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只报告氨苄西林、⼀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甲氧苄啶磺胺-
噁唑。药敏报告单除⼀般信息外,应⾄少包括细菌、药物名称、折点、MIC值或抑菌圈直径、结果解释,不报告替代药物的药
敏结果。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员。

()菌种保存
实验室应遵照国家法令法规,如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制定菌种保存规
定,严格管理菌种,保证有效、安全使⽤。
实验室应保存质控菌株,包括标准菌株、经证实的其它来源菌株。
菌种应有专⼈保管,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期、传代等,不得擅⾃处理或带出实验室,如确需带离实验室,应做
详细记录。
(三)检验后标本的处置
检验后标本、污染培养基等感染性废弃物最好在实验区域内消毒或去污染。如果在处理前运送,应置防穿刺、防渗漏容器,并
适当标记和记录。
(四)耐药监测数据统计
⾄少每年进⾏⼀次本机构耐药监测数据统计并将结果发布给临尿素低是什么原因 床及相关⼈员,发现新的流⾏趋势时,应⽴即报告相关⼈员。
七、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
(⼀)标本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点医院应根据本院实际开展标本质量控制和改进⼯作。每年⾄少制定⼀种标本质量改进⽬标,并定期向
相关部门(医务处、护理部和/或临床科室等)反馈、评估。
实验室应制定合格痰培养标本标准、不合格痰标本处理⽅法,并遵照执⾏。提倡实验室对有意义的培养标本实施直接显微镜检
查及分级报告。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实验室引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新⽅法时,应以标准菌株连续检测2030天,每⼀组药物/细菌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
MIC)的频率应不超过(1/203/30;也可采⽤替代质控⽅案,即连续5天,每天形容笑的句子 对每⼀组药物/细菌重复测定3次,每次单
独制备接种物,15个数据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结果应不超过(1个,若失控结果为2-3个,则如前述,再
进⾏5天,每天3次重复试验,30个数据失控结果应不超过(3个。此后,应每周使⽤标准菌株进⾏质控。若检测频率低于
每周1次,则每个检测⽇应进⾏质控。采⽤⾃动或半⾃动仪器检测MIC时,应按照制造商的要求进⾏质控。
(三)使⽤中试剂
实验室应制定使⽤中试剂质量控制周期和⽅额头凸起 法,满⾜以下要求:
1、使⽤中的染⾊剂,宜每周(如⾰兰染⾊,若检测频率低于每周1次,则实验当⽇)、当⽇(如抗酸染⾊)或每次(如抗酸
杆菌荧光染⾊)⽤已知阳性和阴性(适⽤时)质控菌株检测。
2、凝固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内酰胺酶,实验当⽇应做阴性和阳性质控,商业头孢菌素试剂的-内酰胺酶试验应遵循
制造商的建议。诊断性抗⾎清试剂,实验当⽇⾄少应做多价⾎清阴性和阳性质控。定性试验试剂每次检测时应⾄少包括阳性和
阴性质控菌株。不含内质控的直接抗原检测试剂,实验当⽇应检测阳性和阴性质控。
()质控品
应贮存与诊断相配套的质控物,以便在染⾊、试剂(包括培养基)、试验、鉴定系统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使⽤。最理想的
质控菌是标准菌株,但实验室难以获得与其检测能⼒相应的所有标准菌株,可依次选择标准菌株、能⼒验证或室间质评菌株,
以及其它来源的已知菌株⽤于质量控制。
药敏试验应选⽤标准菌株。药敏试验质控所⽤标准菌株和药物的种类和数量应覆盖向临床报告药敏结果的菌种和药物种类。实
验室应保存标准菌株的来源、传代等记录,并有证据表明标准菌株性能满⾜要求,⾄少贮存以下标准菌株:⼤肠埃希菌
ATCC25922、⼤肠埃希菌ATCC35218、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黄⾊葡萄球菌ATCC25923(纸⽚法)、⾦黄⾊葡萄
球菌ATCC29213MIC法)、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粪肠球菌ATCC29212MIC法)、流感嗜⾎杆菌ATCC49247
ATCC49766(取决于所测试药物)。
(五)检验结果⼀致性
实验室应制定⼈员⽐对程序,规定由多名专业⼈员实施的⼿⼯检验项⽬的验证⽅法和判断标准,定期进⾏⼯作⼈员的能⼒⽐
对,⾄少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结果判读、抑菌圈测量、结果报告。
() 检验结果准确性
应有证据表明临床检验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内容⾄少包括细菌分离(包括苛养菌)、鉴定、药敏。通常以参加能⼒

验证或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且获得合格结果来证明。实验室应保留参加能⼒验证/室间质评活动的原始记录、结果和证书。
检验结果准确性评价应由从事常规⼯作的⼈员使⽤与患者标本相同的检验⽅法进⾏。禁⽌与其他实验室核对检测结果。对
满意不合格的评价结果需进⾏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并记录。
参考⽂献(下列⽂献可作为技术资料。请参考其最新版本):
1.《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案》(国家卫⽣计⽣委合理应⽤专家委员会)
2.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认可准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3.《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4.《临床实验室⽣物安全指南》(WS442
5.《⼈间传染的病原微⽣物名录》(国家卫⽣健康委员会)
6.《可感染⼈类的⾼致病性病原微⽣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国家卫⽣健康委员会)
7.《临床微⽣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WS⁄T 640
8.《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WS/T499
9.《尿路感染临床微⽣物实验室诊断》(WS/T 489
10.《临床微⽣物实验室⾎培养操作规范》(WS/T 503
11.《细菌性腹泻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指南》(WS/T 498
12.《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WS/T 639
1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民卫⽣出版社
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M100.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stitute
15.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ASM press


本文发布于:2023-04-18 05:1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1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捕捞季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