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日发(作者:仲裁员)12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
12经脉之井⽳、荥⽳、经⽳、合⽳、原⽳、络⽳、郄⽳表天⼈合⼀
它们都是⼈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胜⼗⽳的特效⽳位。
【井⽳】是主管我们⾝体上12条正经所有⽀脉的⽳位
井⽳, 五俞⽳的⼀种,均位于⼿指或⾜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原篇》 :「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好像⽔流开始的泉源⼀样。全 ⾝⼗⼆经各有⼀个井⽳,故⼜称“⼗⼆
井⽳”,其名称是:肺 -- 少商 ⼤肠 -- 商阳 ⼼包 -- 中冲 三焦 -- 关冲 ⼼ -- 少冲 ⼩肠 -- 少泽 脾 -- 隐
⽩ 胃 -- 厉兑 肝 -- ⼤敦 胆 --(⾜)窍阴 肾 -- 涌泉 膀胱 -- ⾄阴 指⼿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
冲、少仲、少泽等六⽳(左、右共⼗ ⼆⽳)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
井是⽔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难》⾔:“井
主⼼下满。”所以,如果您⾝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上贴同⽓相求的药
物,使其性⽓通过井⽳进⼊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是主管⼈体发热问题的⽳位
经⽓流⾏的部位,象浅⽔流,荥迂未深,叫荥⽳,五输⽳之⼀。《灵枢九针⼗⼆原》:“所
溜为荥。”意为脉⽓⾄此渐⼤,犹如泉之已成⼩流,故名。荥⽳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
节附近,其临床应⽤,《灵枢顺⽓⼀⽇分为四时》⽈:“病变于⾊者,取之荥。”《难经六⼗⼋
难》⼜⽈:“荥主⾝热。”说明荥⽳主要应⽤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之上,其性⽓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脏腑中,到达由⽕引起的各种
疾病所在之处。像⼝腔溃疡、淋巴结肿⼤的这样的问题,当然⾸先要找荥⽳不可。
【 经⽳】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位
“经”是⼈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江⼤河⼀样。经⽳⼀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体各个
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原》:“所⾏为经。”意为脉⽓⾄此,犹如通渠流⽔之迅速经过,故名。经⽳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灵枢顺⽓⼀⽇分为四时》:“病变于⾳
者,取之经。”《难经六⼗⼋难》:“经主喘咳寒热。”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让药性通过经⽳这个
⼤枢纽进⼊有⽑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解除,喘、咳、寒、热之证⾃然就
好。
【合⽳】主治六腑疾病
“合⽳”在经络上是“⼊海⼝”的意思,《灵枢邪⽓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
指胆、胃、⼤肠、⼩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来治疗。⽐如说胃
⽓不⾜了,⼀般就是在⾜三⾥⽳上贴⽢草来培补。⽢草的⾉⼟之性通过合⽳进⼊同属⾉⼟的
胃,同⽓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灵枢九针⼗⼆原》:“所⼊为合。”意为脉⽓⾃四肢末端⾄此,最为盛⼤,犹如⽔流合⼊⼤
海。合⽳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灵枢顺⽓⼀⽇分为四时》⽈:“经满⽽⾎
者,病在胃及以饮⾷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难》⼜⽈:“合主逆⽓⽽泄。”指合
⽳主要⽤于六腑病症。
【 原⽳】是正经元⽓出⼊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个原⽳,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体元⽓经过和留⽌的部位。元⽓
指⼈的先天之⽓,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的滋养才能发挥各⾃的功能,维持⼈的
正常⽣命活动。因此,元⽓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调动理由
,都可以取相应的原⽳来治。
⽐如,颈椎病是肺⽓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肺⽓,这时我就⽤⽩参⽚贴肺经两侧
原⽳太渊的⽅法来⼤补肺的元⽓。
⼗⼆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经脉各有⼀原⽳,故⼜名⼗⼆原(见表)。
脏腑原⽓经过和留⽌的部愚蠢怎么读
位。
原⽳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的位置,但其中尚缺⼼经原⽳神门,后由
《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即是五腧⽳中的输⽳,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
⽳之外,另有原⽳。
原⽓源于肾间动⽓,是⼈体⽣命活动的原动⼒,通过三焦运⾏于五脏六腑,通达头⾝四肢,是
⼗⼆经脉维持正常⽣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上来,通过
原⽳的各种异常变化,⼜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能使三焦原⽓通达,调节脏
腑经络功能,从⽽发挥其维护正⽓,抗御病邪的作⽤。另外在治疗上常⽤原⽳配络⽳,称原络
配⽳,治疗表⾥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输注、经过和留⽌于⼗⼆经脉四肢部的腧⽳,称为原⽳(Yuan-primary point),⼜称“⼗
⼆原”。“原”含本原、原⽓之意,是⼈体⽣命活动的原动⼒,为⼗⼆经脉维持正常⽣理功能之根
本。⼗⼆原⽳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与五输⽳中的输⽳同⽳名,同部位,实为⼀
⽳,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位于五输⽳中的腧⽳之后,既另置
⼀原。
【络⽳】是个⼗字路⼝
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各分出络脉,上⾯各有⼀个络⽳。络⽳就好⽐是两条经络的交会点,它
的作⽤是把⼈体相表⾥的经络沟通在⼀起。所以,⼀些兼有两经问题的⽑病,找络⽳来治最
好,因为它能同时引导药性进⼊两条经,⼀举两得、事半功倍。
是日本海域面积
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经脉的络⽳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
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络出于⼤包,素菜的做法
合称⼗五络⽳。
⼗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称之为络⽳(Luo-connecting point),⼜称“⼗五络⽳”。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经脉各有⼀络脉分出,故各有⼀络⽳。⼗⼆经脉的络⽳位于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任脉络⽳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络⼤包⽳位于胸胁
部。
络⽳的治疗作⽤主要有以下⼏⽅⾯。①络⽳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少阴⼼经别络,实则
胸中⽀满,虚则不能⾔语,皆可取其络六通⾥治疗。②络⽳可沟通表⾥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
本经病,也能治相表⾥的经脉的病证。如⼿太阴肺经的络⽳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
⼜能治相表⾥的⼿阳明⼤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出⾎,亦有
良好的效果。④络⽳在临床应⽤时既可单独使⽤,也可与其相表⾥经的原⽳配合,称为原络配⽳
法。
络⽳:经⽳分类名。指⼗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位。其中⼗⼆经脉的络⽳,有沟通表
⾥经脉和治疗表病及⾥、⾥病及表,或表⾥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络有通调躯⼲
前、后、侧部营卫⽓⾎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
急病找【郄⽳】
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病,您尽管去找郄
⽳,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将精选的药物贴在上⾯,这样,药性就能得到最⼤限度的发挥,“同⽓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达到
了极致
经脉⽓⾎汇聚之处的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脉各有⼀个郄⽳,阴
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个郄⽳,共有16个郄⽳。
郄⽳在临床上⽤于治疗本经循⾏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多治⾎证,如⼿太阴肺
经的郄⽳孔最治咳⾎,⾜厥阴肝经的郄⽳中都治崩漏。阳经郄⽳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
少阳胆经郄⽳外丘,胃脘疼痛取⾜阳明胃经郄⽳梁丘等。此外,郄⽳亦有诊断作⽤,当某脏腑
有病变时,可按压郄⽳进⾏检查。 脏腑之⽓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称为“募⽳”(front Mu
point),⼜称为“腹募⽳”。“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募⽳,共12个。募⽳均位于
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
经⽳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汇聚于胸腹部的⼀些特定⽳位。五脏、⼼包络属鸡的守护神
及六腑各有
募⽳⼀个,如肺为中府,⼼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包为膻中,胃为中
脘,胆为⽇⽉,⼤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肠为关元,三焦为⽯门⽳等。募⽳多⽤以诊断和
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上溢⽽⼝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太平圣惠
⽅》:“募中府隐隐⽽痛者,肺疸也;上⾁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可与背俞⽳配合应⽤,
称“俞募配⽳”。
[ft=,,]⼗四经⽳中,有⼀部分腧⽳被称之为“特定⽳”(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的共同
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特定⽳是针灸临床最常⽤的经⽳,掌握特定⽳的
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定⽳的意义
⼗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称为特定⽳。根据其不同的分
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
⽤,将特定⽳分为“五输⽳”、“原⽳”、“络⽳”、“郄⽳”、“下合⽳”、“背俞⽳”、“募⽳”、“⼋会
⽳”、“⼋脉交会⽳”和“交会⽳”等⼗类。
(⼆)特定⽳的分类和特点
1.五输⽳
⼗⼆经脉中的每⼀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即“井、荥、输、经、合”⽳,
称“五输⽳”,简称“五输”。古⼈把⼗⼆经脉⽓⾎在经脉中的运⾏⽐作⾃然界之⽔流,认为具有由
⼩到⼤、由浅⼊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即组成
了五输⽳。五输⽳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向依次排列。“井”,意为⾕井,喻⼭⾕之泉,是⽔之源
头;井⽳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初出。“荥”,意为⼩⽔,喻刚出的泉⽔微流;荥⽳分布于掌
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开始流动。“输”,有输注之意,喻⽔流由⼩到⼤,由浅渐深;输⽳分
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渐盛。“经”,意为⽔流宽⼤通畅;经⽳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之前臂、胫部,其经⽓盛⼤流⾏。“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汇合⼊海;合⽳位于肘膝关节
附近,其经⽓充盛且⼊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输,所⾏为经,所⼊为合”。是对五输⽳经⽓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与五⾏相配,故⼜有“五⾏
输”之称。
2.原⽳、络⽳
⼗⼆脏腑原⽓输注、经过和留⽌于⼗⼆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称“⼗⼆原”。“原”含本原、
原⽓之意,是⼈体⽣命活动的原动⼒,为⼗⼆经之根本。⼗⼆原⽳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
经之原⽳与五输⽳中的输⽳同⽳名,同部位,实为⼀⽳,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
于原”。阳经之原⽳位于五输⽳中的输⽳之后,即另置⼀原。
⼗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腧⽳,称之为络⽳,⼜称“⼗五络⽳”。“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经脉各有⼀络脉分出,故各有⼀络⽳。⼗⼆经脉的络⽳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
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络⼤包⽳位于胸胁部
。
3.郄⽳
⼗⼆经脉和奇经⼋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深聚的部位,称为“郄⽳”。“郄”有空
隙之意。郄⽳共有⼗六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4.背俞⽳、募⽳
脏腑之⽓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称为“背俞⽳”,⼜称为“俞⽳”。“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
腑各有⼀背俞⽳,共⼗⼆个。俞⽳均位于背腰部⾜太阳膀胱经第⼀侧线上,⼤体依脏腑位置的
⾼低⽽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称为“募⽳”,⼜称为“腹募⽳”。“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
腑各有⼀募⽳,共⼗⼆个。募⽳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
近。募⽳治本经的慢性病。
5.下合⽳
六脏之⽓下合于⾜三阳经的腧⽳,称为“下合⽳”,⼜称“六腑下合⽳”。下合⽳共有六个,其中
胃、胆、膀胱的下合⽳位于本经,⼤肠、⼩肠的下合⽳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位于膀胱
经。
6.⼋会⽳
指脏、腑、⽓、⾎、筋、脉、⾻、髓等精⽓聚会的⼋个腧⽳,称为⼋会⽳。⼋会⽳分散在躯⼲
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之会⽳位于躯⼲部;筋、脉、髓之会⽳位于四肢部。
7.⼋脉交会⽳
⼗⼆经脉与奇经⼋脉相通的⼋个腧⽳,称为“⼋脉交会⽳”,⼜称“交经⼋⽳”。⼋脉交会⽳均位于
腕踝部的上下。
8.交会⽳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称为“交会⽳” (crossing point)。交会⽳多分布于头⾯、躯⼲部。
附:特效⽳位:
1. 合⾕:对感染性炎症⼈,具有较⾼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细胞具有双向调
整作⽤,能使⾎液中⾎⼩板明显增加,可使⾎清中的球蛋⽩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
作⽤,对⾎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轻⼿法引起⾎管收缩,重⼿法引起⾎管扩张,能降低⾼⾎
压病⼈⾎中胆固朜的含量。
2. ⼿三⾥:针刺对胃的蠕动,张⼒,排空及⼩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
3. 曲池:治⽪肤的要⽳,艾灸该⽳可使⾎糖上升,能使⾎⼩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细胞的
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具有较⾼的防治效率。
4. 迎⾹:治疗慢性⽀⽓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有治疗效应。
6. ⼈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三⾥:①对胃的蠕动,张⼒,排空,⼤⼩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对胃酸
和胃蛋⽩有双向调整作⽤,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使胆桃山时代
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压
作⽤,④对病⼈⾎糖有影响,⑤能使⾎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三⾥,⼤椎,脾俞可使⽩细胞
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能促进神经再⽣,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可引起⾎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
周⾎管阻⼒。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含有近义词的
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对胃的⾥蠕动,张⼒,排空,⼤⼩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
强作⽤,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
11. 三阴交:为消化,⽣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要⽳,三阴交配合⾕,秩边,针刺后⽴
即加强⼦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术的镇痛作⽤⼗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具有
调节作⽤,治疗阵发性房⼼动过
速,⼼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定的疗效。
12. 阴陵泉:下痢⾥急后重,推之针之,桴⿎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 神门工作不足
:治⼼脏病,精神病之要⽳,可使⼼率减慢,对神经垂体⾼⾎压的动物,刺后可使⾎压
降低。
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天发作者为佳。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有很好的疗效,并提⾼免疫
功能。
18. 攒⽵:针刺攒⽵可使⼼率减慢。
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管痉挛。
20. ⼤杼:针刺⼤杼,飞扬,⾜三⾥等留针7分钟,可使⾎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钙不再发⽣变化。
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管痉挛,改善⽓道阻⼒,治疗⽀⽓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
缓动脉硬化。
23. ⼼俞:可使⼼率减慢,治疗⼼房颤动有良效。
24. 肝俞:⾎⼩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糖有调作⽤,针刺后
⽩胆固醇明显下降。
25. 脾俞:针刺全⾎⾎大腿粗小腿细
细胞减少病⼈的脾俞,能使⾎⼩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细胞数
过低的癌症病⼈,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针刺可增强胆囊
的收缩作⽤。
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海为主⽳,治疗后约半数
患者能排出结⽯。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
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管哮喘证,⼀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30. 秩边:可使孕妇⼦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31. ⾄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32. 涌泉:对失⾎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有很好的降⾎压作⽤。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排尿量显著增多。
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率。
35. 风池:治风之要⽳,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酶。
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作⽤,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
⽩酶双向调节。
37. 悬钟:此⽳与细胞⽣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对嗜酸性⽩细胞有特异性。
38. 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
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锐。
40. ⼤椎:针刺⼤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
⾼⽹状内⽪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椎可治⼼房颤动。
41. 中极:中极配关元,⼤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中极配⾎海,⼤赫,三阴交,可
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成素增加。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定影响。
42. ⽯门:针刺妇⼥的⽯门并配合⾕,经4~6次可使⼦宫变更达到避孕⽬的。
43. 鸠尾:针刺鸠尾,对⾎压有调节作⽤。
44. 膻中:膻中配内关,⾜三⾥治疗冠⼼病,⼼绞痛,有效率89.2%。
推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