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配气机构的作用)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的
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布日期】2019.06.03
• 【字 号】烟政办发〔2019〕7号
• 【施行日期】2019.06.03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
正文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加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
烟政办发〔2019〕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政府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
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鲁政办发〔2019〕45号),结合我市
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坚持统建共享,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一)统一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集约化政务云平台。按照集约化建设的原则,在现有全省“1+N”框架
下,优化我市政务云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建设跨区域的省级政务云节点。市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利用统一政务云,开展内部非涉密电子政务应用,不再新建或
改扩建独立机房(数据中心)。加强政务云平台管理,2019年年底前出台烟台市
政务云平台管理办法,明确政务云平台建设管理要求和各我的课余生活作文
方权责,2020年年底前
形成省内领先的政务云平台运行监管机制。统筹全市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建设,
2020年年底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实现关键数据异地灾备和关键应用双活灾备,
2022年年底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完成与全省统一的云灾备服务体系对接。继续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新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
均应部署在政务云,凡政务云已具备服务能力,相关的软、硬件原则上不再新购,
已有的政务信息系统应迁移到统一政务云运行,2020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务信息
系统整体上云率达到95%以上。
2.规范统一政务网络架构。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按照“纵向到底,横向
到边”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级、各部门接入,2019年年底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
纵向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全覆盖,村居(社区)按需接入,横向接入
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推进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提升网
络运行保障水平,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省一张
网”服务支撑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20年年底前完成全市电子政务外网
IPv6改造。进一步整合互联网出口,统筹各级互联网出口管理,提升承载能力和
服务质量,2019年年底前完成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互联网出口整合,2020年年
底前完成市、县级互联网出口整合,实现市、县互联网出口统一管控。按照全省统
一规划,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建设。
(二)统一构建汇聚融合的数据资源体系。
1.强化政务数据统筹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019年选取3—5
个重点领域开展目录规范化建设试点,2020年年底前形成全市统一、标准规范、
动态更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政务大数据汇聚管理,接入建成的全省人
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6大基础信息资源库,
2019年年底前建立健全“一数一源”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推动重点领域主题信
息资源库建设,2020年年底前建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知肉段的做法
识产权等
主题信息资源库,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提供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推进政务数
据质行政部岗位职责
量提升,2019年组织开展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政务数据质量审查审
核,2020年年底前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
确性,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2.扩大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巩固我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果,逐步扩大政
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覆盖范围,2019年年底前实现政府部门全部接入,2020年年
底前实现主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按需接入。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
台服务能力和效能,强化省、市平台级联,提升数据共享交换支撑能力,提高企业
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适时出台烟台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促进公共数据有序
开放和规范管理,2019年年底前实现所有政府部门全覆盖,2020年年底前实现主
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提升数据开放平台服务支撑能力,为社会公众利用
公共数据创造便利条件。2019年年底前依托山东公共数据开放网,深化地理信
息、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强开发利用,鼓励引
导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培育数据服务产业链,促进
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
(三)统一构建先进适用的应用支撑体系。
1.推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深化我市统一身份认证应用,
加快推动我市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与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2020年年底
前基本实现全市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省通行”。
2.深化电子证照服务应用。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深化电子证照在政务
服务事项受理、审批等领域应用,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证明等
问题。2019年年底前,按国家统一规范,建设全市电子证照管理服务平台,对接
国家、省电子证照服务系统,实现电子证照互认互通。按照“一次办好”改革、优
化营商环境行动等有关要求,梳理企业和群众办事高频证照,推动业务办结时电子
证照同步签发。
3.加快其他共性服务应用。2019年年底前,利用省财政厅统一搭建的政府非
税收入统缴平台,按照“成熟一项、接入一项、上线一项”的原则,实现政府非税
收入网上支付。2019年年底前,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和省里安排部署,建设全市电
子印章系统,完成与省电子印章系统对接;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持续推进电子印章
服务能力建设,2020年年底前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电子印章支撑体系。
(四)统一构建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
任。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要求,加强政务领域云、网、平台、
数据、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提高系统访问、技术应用、运维服务、数据
流动等方面安全管理能力。推动政务云平台获得安全认证,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
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及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
测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条块融合的安全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日常监测预
警,确保安全工作协同共治。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
案,定期组织安全应急培训,开展应急演练。
2.强化安全技术支撑。健全集智能监测、威胁预测和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安全态
势分析机制,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检测体系,为全市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
指挥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加强敏感数据保护,实现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完善数据
产权保护,加大对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蒜蓉生蚝
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
度。推动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在重要领域的应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自主可控。按
照国家密码管理政策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深化密码在数字政府各领域应
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保障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安全运维自动化
和专业化,提升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五)统一构建持续优化的标准规范体系。
1.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以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为标准,围绕深化
“一次办好”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再造,细化办事指南。加快改变传统以
部门为中心的审批服务模式,从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角度,全面设计改造审批服务
流程。进一步加强权责清单规范化建设,推动权责清单与“三定”规定有机衔接,
持续优化“三级四同”(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
2.推进数字转型标准化。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加强国家标准规范的宣传解读和
推广实施,健全完善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要求、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
用、安全运维、系统集成等标准,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估,推
动标准规范全面贯彻落实。
二、突出整体高效,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一)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1.持续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爱山东”烟台分厅建设。按照全省统
一规划,对烟台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APP烟台分厅进行场景化、向导式改造,
不断优化网上办事体验。加快升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商事登记全程
电子化,便利企业投资经营。2019年年底前,推动各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面
纳入“一窗受理”范围,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协同、一体化服务。加快“12345”政
务热线平台与各类业务系统全面对接,实现“一链流转、一次办结”。推动网上政
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力争实现城市社区和中心村全覆盖。2020年年底前,全部政
务服务事项纳入平台运行和管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
次办好”提供有力支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
撑。
2.整合建设一体化政务办公系统,全面推广“山东通”平台。2019年年底
前,制定出台管理制度,强力推进系统应用,督促指导市县两级政务部门实现数字
化、移动化、协同化、集约化办公,精简文件会议,减少索要报表材料的总量和频
次,有效解决“文山会海”问题。推进全市人事编制、财政、机关事务和档案管理
系统整合。2020年年底前,以社会信用代码、身份证号为统一标识,逐步实现全
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工资等的实名化管理;强化财政业务一体化集
中管理,实现指标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闭环运行;深入推进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
单位房产、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公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打破档案“数据孤
岛”,力争实现一网查档、多馆联动、掌上查档。2022年年底前,通过大数据分
析,探索实现机构编制人事工作的量化监控、预测模拟和精准管理,及时掌握预算
执行情况、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实现市县两级公共机构节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
等“一张网”管理,逐步实现全市政务数据和电子文件的统一接收、集中保存和规
范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
3.建设应用全过程督查考核系统,保障“抓落实”成效。2019年年底前,加
快推进市级重点工作“督考合一”系统建设,以推进“双招双引”和重大项目落地
为重点,力争实现对重要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等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实
时督查、及时反馈和绩效评估,着力推动形成“大督查”格局。2020年年底前,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大考核”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运用
大数据手段,将各类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咨询投诉举报以及公共资源交易等“三重
一大”运行处置情况全面纳入权力运行系统,推动实现动态监管和即时监督。2022
年年底前,逐步构建关联分析模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
系。
(二)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
1.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优化网上办事功
能,促进就业数据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
市场监管、税务、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就失业信息收集效率和就业规模
统计精度。2020年年底前,建成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系统,并在建设领域率先应
用。深化“互联网+退役服务”创新应用,实现移交接收、教育培训、安
置、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抚恤优待服务覆盖。
2.优化智慧社保服务。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整合构建全省集中的养老保险、失
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系统,打造社会保险全流程智能监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
系转移接续系统功能,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拓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业务
应用。加强大数据应用,动态掌握参保人员状态和社会保险待遇享受资格,提升社
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能力。2019年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社会保障
卡全覆盖和电子社保卡上线。搭建全市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
医疗保障智能综合柜员、医疗机构智能医保结算、医保智能审核分析、银保基金综
合管理等系统,实现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即时报销”,医保业务“一柜受理”“一
窗办结”,医疗、医保、银行等机构和参保人员医保费用“全流程”线上办理。
2020年年底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实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从
“同城通办”“同市通办”到“全省通办”。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管理、医药价
格管理、医用耗材和药品采购管理、信用评价管理、数据分析应用、医保基金运行
及审计监管等系统建设。2022年年底前,数据资源在社保政策制定、精准服务和
跟踪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继续优化全市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网上购
药、线上结算、远程稽核等业务,推动实现全市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3.增加智慧教育供给。2019年年底前,深化教育、公安、卫生健康、住建、
扶贫、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建设完善基于云架构,融教育管理、教学评价、家庭
教育等于一体的全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年底前,有效整合域内各类信息
化服务平台和支撑系统,实现教育数据统一管理,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协同建
设和大数据分析,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2022
年年底前,建成“多务合一”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互联网+教育”新
模式。
4.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丰富网
络文化空间,巩固网络精神高地。2019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和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具备
数字服务能力,全市50%以上的文化馆具备数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
心建设。2020年年底前,初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点单式数字文化服务,有效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和新媒体服务,推进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市县共建共享的融媒体大平台。2022年年底前,通过挖掘分
析文体供给、消费大数据,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水平。
5.发展智能出行服务。2019年年底前,建设完善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发布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慧公交系统、公交
电子站牌系统等,将有关数据向社会实时开放,提升公众出行便捷度。推进智慧旅
游移动化应用。2020年年底前,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全面推行高速收费、停车收
费的无感化、电子化。2022年年底前,建立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城市主
要道路、机场、港口、车站,实现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应急处置智能化。
6.推广智慧医养健康。2019年年底前,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居民
电子健康档案,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健康卡使用。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提供线
上服务,远程医疗覆盖全市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
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探索医养结合示范城建设新模式。2020年年底前,加快推
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引导医疗机构依法开放医疗数据,实现健康数
据资源行业共享。打造医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优质、便
捷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全市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应用,提升食品药
品监管信息化水平。发展“互联网+体育”,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开通“15分
钟健身圈”电子地图,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身服务。2022年年底前,远
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健康
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深度挖掘与应用健康养老数据,提高健康养老服务的
可及性、精准化。
7.提供精准救助服务。2019年年底前,建立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系
统,实现全程闭环、一链办理、一网通办。支持建立我市“爱心众筹”等网络平台,
广泛汇聚、统一调配社会扶贫物资,实现贫困人口生活需求与社会帮扶资源有效对
接。2020年年底前,建立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核对信息平台和资源网
络,通过信息核对、大数据分析、电子证照和电子签章应用,提升救助效率和精准
度。2022年年底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成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全面实现精
准救助、阳光救助。
(三)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
1.完善数字“平安烟台”体系。2019年年底前,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并实现与省平台的对接,实现基层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
平台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政法大数据智能化
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功能。强化数据警务建设,锻造高精尖侦查
破案技术力量,规范执法服务。2020年年底前,初步完成政法跨部门协同信息系统
建设,实现各政法单位之间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各环节业务协
作。完善公安信息化“三个一”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公安数据资源
智能研判,提高多侦联动、多轨联控和预警防范能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基
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
用。2022年年底前,强化全方位动态监管和综合分析应用,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
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构建“平安烟台”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2.完善应急指挥体系。2019年年底前,建设全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骨
干指挥网络,初步建成与国家、省平台相连的市县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和指挥
决策平台。2020年年底前,整合交通、水系、行政区域界线、地名、地貌、植
被、气象、人口、风险点和危险源信息,建设应急指挥信息资源库,建成全面覆盖
市县两级,并与省平台相连的应急指挥网络。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监
管巡察信息平台,实现精准监管。2022年年底前,进一步整合应急、公安、消
防、气象、交通、城管等信息资源,建成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
策的国内领先数字应急指ps制作公章
挥体系。
3.提升防灾减灾能力。2019年年底前,普查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
险信息资源库及风险防控一张图。开展物联网感知试点示范,实现重点城市基础设
施以及地震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主要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获取危化品、非煤矿山和
消防、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风险和灾情多元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监测预警和
评估。2020年年底前,重点开展森林和草场火灾监测预警,初步实现自然灾害综
合监测预警。推进覆盖全市的视频感知、航空感知、舆情感知、全民感知、物联感
知一体化的风险感知骨干网络建设,形成综合感知和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
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市风险感知网络,实现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全面监测
和预警智能化。
4.创新生态治理模式。2019年年底前,初步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基本
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2020年年底前,加强生态环境感知
体系建设,提高对大气、水、生态、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及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
监控能力,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2022年年底前,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建
立完善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主题数据库,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
环境承载力等数据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推动跨流域、跨地域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
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5.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2019年年底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建成全市
“互联网+监管”系统,编制监管事项清单,汇聚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
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国资管理等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实
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2020年年底前,进一步
完善执法监管、风险预警、决策分析等主要功能,不断拓展业务范围。2022年年
底前,持续推进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运行规范化,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监管,不断完
善风险预警机制和协同监管机制。
6.加强社会信用建设。2019年年底前,完善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
台,推进与国家、省及市级各部门、各行业、县级公共信用信息的纵横联通。依托
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构建政府、社会共同
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金安工程”建设,提升对金融风
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大数据和企业信用信息应用。2020年年底
前,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拓展征信范围,扩大信用数据
应用。2022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市各行政区域、信用主体和信用信息类别的公
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以信用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机制。
7.构建数字“法治平板英文
烟台”体系。深入大数据在政府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刑事
执行与应急指挥、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保障与政务关于婚姻的感悟
管理、全面依法治市决策支持等
业务中的应用。2019年年底前,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业务系统
部署和应用,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强化执法权力、人员、行为、
结果等信息共享。建设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智慧司法业务、“司法行政+区块
链”、视频交互和司法行政综合服务平台,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全面打造烟台法律
服务“淘宝网”。2020年年底前,建设政府立法、“智慧矫正”和刑罚执行一体
化等系统,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效能。2022年年底前,构建智能化应用体系,建成
集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全面依法治市决策支持系统。
(四)推进宏观决策数字化转型。
1.促进经济调节数字化。2019年年底前,依托省平台,建立全市经济运行监
测分析体系,加强全市经济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实现主要经济指标智能化分析、
可视化应用。2020年年底前,构建全市宏观经济、数字经济、区域经济、行业经
济等领域数字化分析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和单位提供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支持和风险
预警。2022年年底前,全市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和
决策水平进一步增强。
2.推进统计监测数字化。2019年年底前,加快推进“互联网+统计”生产方
式,探索大数据与部门统计数据互补运用和关联分析。2020年年底前,构建符合
数字烟台建设新趋势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机制。2022年年底
前,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综
合统计+部门统计+社会大数据”的政府统计综合大数据。
3.健全辅助决策数字化。2019年年底前,开展政务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
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2020年年底前,在生态环
保、教育医疗、文体旅游、社会保障、信用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政务大数据深入
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2022年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长效
机制,统筹运用政务大数据、商业大数据、社会大数据,有效预判和处理风险点,
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推进区域治理数字化转型。
1.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行动态评价,
促进市县两级共同提升。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努力
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不断提升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智慧化
应用,加强城市一体化运行监控和联动指挥建设。将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
“多规合一”,推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
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等城市设施数字化展示、可视化管理。建设完善房屋网签备
案、住房租赁管理系统,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居和智慧楼宇技术,开展绿色智慧住
区、智慧建筑、智慧建造、智慧市政、智慧城管等示范应用。2020年,初步完成
市级数据大厅建设,开展城市一体化运行监控和联动指挥,构建城市“智慧云
脑”,完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调控体系,打造集资源配置、决策支
持、融合应用、展示交流、宣传普及、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数据指挥中心,实现城市
治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按照省里部署,2019年启动新型智慧城
市达标创优三年行动。
2.加快数字园区建设。研究制定全市数字园区布局规划和建设标准。大力开展
数字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制定数字园
区扶持政策,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积
极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汇聚,鼓励园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
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产业和智能制造、互联
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
型。开展数字园区创建试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将数字园区打造成引领高质
量发展的“样板间”。
3.加快数字社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纤入户改造,优化4G通信
网络,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落实提速降费、携号转网政策。整合社区各类安防
监控系统和技防设施,提升社区安全管理水平。整合社区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改
善社区服务,实现数据惠民。进一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运用大数据手段
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2019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完成1个以上数字社区试点
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社区建设模式。2021年年底前,
数字社区服务模式和各项应用在我市主城区和县级中心城区实现全面覆盖,形成
8—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
4.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
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深化乡村网格化管理,整合人、地、物、事、
情、组织等要素信息,探索应用数字化手段统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
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全面提升乡村管理的精细化、
智能化水平。推进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打造人防、物防、技
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全市益农信息
社建设,打造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
合服务平台。到2022年,农村100Mbps以上固定宽带用户达到85%,“雪亮工
程”入户数达70万户,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5.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构建海洋综合感知网络,实施“透明海洋”“健康海
洋”重大工程,优化海洋观测站点布局,构建海域海岛、经济发达区、灾害频发区
和典型生态区实时在线监测体系。整合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
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海洋数据资源,完善全市海域核心数据库,建成智慧海
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建设智能海洋牧场、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慧滨海旅游
等应用平台,推进传统海洋产业数字化升级。到2022年,全市涉海核心数据共享
率达到90%。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逐步实现海洋信息
透彻感知、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有力助推海洋强市建
设。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一)强化组织保障。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
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将市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项小组更名为数字烟台建设
专项小组,统筹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
建立完善数食品加工技术
字政府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
工作落实到位。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要明确专门科室,负责本部门、本行业信息化
规划、协调和实施,同步推进业务发展与数字转型。加强与省对口部门的请示沟
通,由省里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工作,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积极争取省里项目在我
市率先落地试点;省里明确由各地市自主开展的工作,各部门要主动作为,先行先
试,率先走在全省前列。调整整合各部门现有信息化工作机构,强化统一技术支
撑。
(二)强化环境保障。制定实施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持续完善相关
法规制度,构建良好的数字政府建设运行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竞合机制,融聚社
会力量,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资源,组建全市数字烟
台建设推进联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全国性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在我市
举办,培育创新创业新模式。积极争取举办数字治理高峰论坛、国际会议等重大活
动,总结推广数字政府改革创新成果。发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作
用,积极做好我市数据大厅建设,强化全市数据大厅展示、体验等功能,全媒体宣
传数字政府品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人才保障。落实省人才新政“20条”和市人才新政“15条”,完
善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入实施市双百计划,扎实做好泰山
人才工程人选选拔推荐工作,引进和培育数字治理研究人才团队。对于特殊岗位和
急需人才,进一步畅通选任渠道、丰富选拔方式,采用公务员聘任制等方式,吸引
和择优选用专业化人才。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
习培训内容,开展面向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高级管理培训和普通公务、技术人员的
轮训。注重培养既精通政府业务又能够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优
化驻烟高校学科设置,增设一批大数据相关学科专业。充分发挥市大数据专家咨询
委员会等的“智库外脑”作用。
(四)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完
善多元投资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吸收
优质资本参与,加快推动设立支持数字烟台建设的基金。建立完善省市合作、政银
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
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优势,优先培育和支持一批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落实深化市
级预算管理改革等要求,修订完善市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数字政府建
设项目归口管理。
(五)强化监督保障。创新写实考核和精准督查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
点督查内容,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建立健全评估
考核机制,将“数字烟台”发展资金分配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等挂钩,发挥财政专
项资金的激励作用。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2022年年底前实现项目审计全覆盖。
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对数字政府建设项目
进行监督。
附件:烟台市数字政府建设重点任务分工.doc
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