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十三局

更新时间:2023-04-17 22:44:1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短歌行理解性默写)word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3 三省六
二府三司 行省制
[训练目标] 1.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主要特点、作用。2.二府三司:
宋代中央官制的构成、职能、特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行省制:元代行省的权力、
职能、历史作用。


小题精练
1.(2016某某一模)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
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
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279年
2.(2016某某一模)《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X说改
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3.(2017某某调研)据《旧唐书X祎之传》记载:宰相X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
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
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满减活动计算公式 )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4.(2016某某一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
1 / 5

word
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
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每天犯困 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青春在路上 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5.(2016某某一模)史载:“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又设
三司使、副以总之号为计相。”这一制度变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始行于元朝初年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导致了宦官专权
6.(2016荆州一模)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
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7.(2017某某模拟)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
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600字初中作文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8(2016某某十三校一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
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
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大题优练

9.(2016某某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
2 / 5

word
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
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
用事,青椒肉片 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
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
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
治通鉴》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3 / 5

word











答案精析
1B [三省制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
误;题干中“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说明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
确,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现象,C项错误;“分权与制衡”
是近代某某政治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2A [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X说改政事堂为
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
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3C [材料中体现宰相X祎之对武则天下敕惩治他的驳斥,并未体现相权高于皇权,故A
项错误;唐三省六部的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错误;唐朝敕文的发布需要中书省
起草诏令与门下省的封驳审议,则武则天直接发布诏令是违制的,C项正确;唐代皇帝的
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是不正确的,故D项错误。]
4B [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
关法律的功能 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
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5A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增设三司,分割了相权,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依
据所学,三司开始于宋朝,B项错误;三司使实际上是宋代全国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
相”,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宦官专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6C [题干材料“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表明决策失误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
4 / 5

word
反映出台谏官地位的上升,故B项错误;“付之公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巩固
了皇权,C项正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的相互牵制,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D项错误。]
7D [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是为了便于朝廷的控制,与地方势力
强大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文化,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是加强
皇权,与行政区划无关,C项错误;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出现
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8A [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
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
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
9(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 / 5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22:4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14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精神的反义词
标签:三司十三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