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描写牵牛花的作文)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啦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啦,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广东省东莞市天气
像微弱的萤火虫
的光芒,微风吹起啦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
好像化成啦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
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
虽然微弱,却使人看啦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
亮散开啦,变成啦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
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啦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啦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
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啦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啦少中有多、小
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
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啦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
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啦也仿佛
身临其境。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2
舟夜书所见 清朝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译文
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
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
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舟夜书所见》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大雁为什么往南飞
拥起。
《舟夜书所见》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
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
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
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
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百合雪梨汤
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
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
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舟夜书所见》创作背景
本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
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3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玉米面煎饼
文及注释
萧(xio)萧梧(w)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c)织,夜深篱(l)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
篱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
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
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
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
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
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
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
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
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
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
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
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
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
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
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
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
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
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
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养生名言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
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
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
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
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
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
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
“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
“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
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
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
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
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
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
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
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
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
“送寒声”,微妙鼻炎原因
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
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
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
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是多少
一“送”
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
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
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
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
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
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
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
“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
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
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
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
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
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
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
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
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
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
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
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
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
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
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
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
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
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情感评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
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
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
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
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
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
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
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
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
蟀,兴致公司简介封面
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
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
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
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
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
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
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
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
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复活笔记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
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
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
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
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
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
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
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
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
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
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
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
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
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
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
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
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
全在一“挑”。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
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
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
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
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4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
河星。
译文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
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
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
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
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
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
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
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把作
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