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痛阈)廉洁故事1-20
1.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
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
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
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
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
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
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
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
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
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
的。
2.苏轼勤俭持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
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
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
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
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
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
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我喜欢的老师作文
坚决不买,只准
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3.杨震拒贿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
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
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
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
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
去了。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
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
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4.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大夫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了一块宝玉,他一向敬
重子罕的名望,便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
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
我们各有其宝啊。”
5.孔繁森的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
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
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
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
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
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
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
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
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
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
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
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6.牛玉儒的故事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
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
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
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
老人看了京剧《铡亲吻的英文
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
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
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
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
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
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
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
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
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
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
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
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7.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周恩来总理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
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
向民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
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
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
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你一月有多
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
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活泼造句
。
8.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朱镕基总理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
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
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
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
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9.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温家宝总理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
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
谢绝基层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
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
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10.包公无私流芳百世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
亲包水命是哪年出生的
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
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
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
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
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
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
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
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
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
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
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
赵博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
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
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
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
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
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
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
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
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
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
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2.纪晓岚“戒心肥”的启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一生正直,为官清廉,虽官居尚书,又蒙皇上宠幸,却始
终以“清廉自持”,做到了“奉守节俭”。他一生为官,却常以“心肥”为戒,
认为“心肥乃万恶之源”,并向世人指出“心肥”的两种主要表现:一是贪心
不足,二是权欲极强。正是因为他时刻注意“戒心肥”,终生不贪,所以才能
流芳后世,留下千古佳话。
纪晓岚终生“戒心肥”,不贪奢,尚节俭,重清廉,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一是为官者一定要头脑清醒,明白手中的权力并非自己家的私有珍玩,而是人
民给与的。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一旦你超规越矩,肆意妄为,必然会受到
应有的惩罚,当代一批又一批倒下的贪官就是明证。前车之鉴,我们后人不能
熟视无睹啊!二是为官者尤其是身居要职者,心中一定要常常自警自醒,遇事
多问一个为什么、该不该、行不行、可不可以,立身处世要做到光明磊落,千
万不要做鸡鸣狗盗的勾当。要时刻记住这么一句话“伸手必被捉”。三是为官
者要正视自己的公仆身份,时时刻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
要像牛玉儒那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想着群众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老爷”,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
为所欲为。四是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防
止“枕头风”“裙带风”和“饭桌风”,以自己不贪不占、勤政清廉的实际行
动和良好形象,影响家人、亲朋好友和同事、他人,共同构筑良好的党风和社
会风气。
13.清廉的寇准
寇准先后两次当宰相,长达三十年,不为自己建造豪华住宅。当时的处士魏野
写诗赠给他,赞扬道:“官居高位,却没有建造豪华住宅(不为自己谋私
利)。”
自从寇准南迁后,辽国使臣到宋国宫廷赴宴,宰相一级的大官都参与宴会。使
者看遍各位大臣,问道:“谁是‘无地起楼台’的那位大臣啊?”在座的没有
一个回答的。
14.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
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
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
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
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
别人的贿赂,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
就常常有鱼吃了。”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自已利益关系的人啊!
15.周总理廉洁从政----尽心救灾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
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
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
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汇报了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
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
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
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
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
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
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16.“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
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
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
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
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
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
“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
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
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
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
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
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
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17.“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
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
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
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
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
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
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世界足球排名
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18.“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
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
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
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
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
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
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
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
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19.“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
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
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
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
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
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
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
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
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
哪!”
20.“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
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
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
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
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
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
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
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
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
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