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制度

更新时间:2023-04-17 09:16:40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威客管家)中国古代管理制度总结
一、国家制度
(一)禅让制
传说中的部落组织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大臣、武将以武力强迫
皇帝退位的做法也被美化为“禅让”
(二)世袭制
公元前21世纪,启以禹子的身份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王位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2.秦朝正式建立
3.西汉时巩固
4.隋唐时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从此,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洲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
“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清朝后期的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
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3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中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
(一)、选官制度
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
的原则和方式。
1.奴隶社会选官制度
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这一特权。
2.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汉朝时创奥运会足球比赛 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的主要依据是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开始形成的由中正官发现和推荐人才再由皇帝任命为官的制
度。中正官推举人才的依据是门第,该制守信的名言 度促使士族制度形成,造成士族地主长期把持政权。
3科举制低压低是什么原因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
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军事制度
(一)奴隶社会以国王为最高统帅,统军将领,实行文武不分,军政一体的民军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相对独立的以国君为中心高度集权化军事体制,实行凭兵符发
兵和奖励军功制度。
(三)封建时期.隋唐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开心的网名女 量;有加强中
央集权的一面,但农民负担沉重。募兵制:唐玄宗时实行;国家招募士兵,供给衣食,免赋
役;士兵为职业士兵,兵将间有隶属关系;五代辽宋夏金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长官
为枢密使;设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与管兵权;清时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女真族的兴起
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汉军绿营兵制度。
四、地方行政制度
(一)分封制
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将望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
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
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
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
(二)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
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
要的地方制度。
(三)行省制
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
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四)土司制度
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即设立宣慰司等机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
首领为土司长官,可以世袭但必须忠于朝廷。明清时期经过改土归流,逐渐废除了土司制度。
(五)编户制度
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
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六)保甲制度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
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保甲制度是种兵民体的社会组
织制度。
(七)八旗制度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
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
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五、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一)辽的蕃汉分治制度
在契丹族、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二)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三)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
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经济制度
(一)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二)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唐朝:实行租用调制,鼓励农业生产,实行两税,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
(四)北宋: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五)明朝:一条鞭法,引进高产作物,促进粮食丰收。
(六)清朝:奖励垦田荒,推行摊丁入亩。
有关思考
一、正确认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产物,是一种代表下层地主利益、维护
封建统治的选官制度。同其他历史事物一样,科举制度也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科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是最早的考试选官制度,其始于隋胜于唐,成于宋衰
于明,亡于清。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剥夺了士族地主的垄断官职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
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
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
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隋唐
教育的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总是推
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之一。英国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的考试办
法,推陈出新创设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今天人才选拔和考试制
度的改革有一定借鉴作用。
消极影响: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明清时期。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尤其是关
于命题范围草莓奶昔的做法 及答卷内容的硬性规定,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这一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极端化的产物,是人为地僵化考试制度所致,并非考试制度本身使然。
二、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考查,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古代史时期是君主专制制
度,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近代化追求,到现代史时期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一)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古代封建王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职位世袭,具有至
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实现对全国的专制统治。正因为如此,
不仅皇室家族内部不断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且权臣、武将、外戚也极力觊觎皇位,实现
改家常烧烤 朝换代,宦官、奸臣也寄生在皇权之上,作威作福。另外需要指出,中国的君主也在思想
文化领域实行专制统治,这是与欧洲各国的君主专制不同的地方。
(二)近代对民主制度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之一。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先进阶级开始反对
专制、争取民主的近代化追求,相继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
革命激动英语 、土地革命战争,所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一直没有很好地实施,只有共产党在根据
地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民主政权具有流浪英文 充分的民主色彩。
(三)现代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
了新中国,相继在全国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三、如何认识宦官专权问题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
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通常情况下,皇帝勤政多
才,政治清明时,不太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而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
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形成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进而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旧王朝覆亡。可以
说,主要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又加速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
灭亡。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东汉中后期后,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
于外戚专权局面,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团而操
纵政权。由于宦官没有社会基础,没有政治才干,因而导致政治更加腐败。比较正直的文人
官吏和外戚集团进而反对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进行反击和镇压,因而导致了党锢之祸,
使东汉统治日趋腐败,政局更加混乱。
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
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涉朝政,连皇帝也任其摆布。
明代自永乐帝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因为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为强
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的特务机构,大部分是由宦
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门;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统帅军队。正因为宦官在政
治、经济、军事方面权势极大,所以明代宦官专权的程度和危害也更为严重。王振、汪直、
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大体说
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
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
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
地区经粗心的近义词 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
作用主要表现为: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3
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
为严重。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破烂不堪的意思 统一的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
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09:1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0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恐龙无处不在
标签:世袭制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