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党课学习内容)《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
论。
2.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4.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假条格式
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
论。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
问题预设:
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科普说明文,涉及的物种“恐龙”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
学生的表达欲望估计会特别强烈。但是,学生在热烈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有可能
忽略对行文结构的分析。这一点,我们教师在授课时不可忽视。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提出地球未解之谜来寻求老师的解答。如果出现
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也不必一一讲解,避免浪费过多地课堂时间,只要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与发展性即可。
知识铺垫: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 ) 潮汐( ) 遗骸
...
( ) 臀( ) 关于文明的名言
.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 盆景图片大全欣赏
) 驮(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流逝: 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三.指出下列各句空间智力
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
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
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
教材解读: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
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
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
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
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
进
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
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民主生活会个人
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检查学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 ) 潮汐( ) 遗骸
...
( ) 臀( )
.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 ) 驮(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流逝: 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三)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
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
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问题预设:该题的难度不大,应该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针对后三分之一学生中
理解
有困难的个别学生,我可以让他们围绕这句话在课文中寻找具体的语句来证明这
句话
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
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
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
了南极”。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四、理解分析: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
“恐
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说明方法讲解。
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
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
示出破裂的迹象”。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③“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
雅山脉。”
④“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⑤“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
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课堂点拨: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
服力。
五、拓展延伸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
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
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坚定文化自信
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
界。
教学后记
本文涉及的“恐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所以,在讲本课之前,
我特意从网上搜索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又制成了视频供学生观赏。通过
本课的教学,我体验到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给我们的教学所带来的益处。
附:
《恐龙无处不在》学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 ) 潮汐( ) 遗骸
...
( ) 臀( )
.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 ) 驮(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流逝: 天衣无缝:
劫难: 追溯:
三、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
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
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
四、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你搜集的材料中筛选出恐龙诞生于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存在了多少年?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五、拓展练习:根据本文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你是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的? 只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