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玛尔济斯)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
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
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
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
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
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
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
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
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
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
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
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
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
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
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
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
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
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
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
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
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
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
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
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
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
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
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
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
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
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文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
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
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
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
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
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
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
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
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
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
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
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
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
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
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
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
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
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
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
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气字开头的成语
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
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
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
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
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
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
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殷墟甲骨文】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
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
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
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
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
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
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
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
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甲骨文成就】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
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
明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
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
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
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
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
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
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
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
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甲骨文发掘】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
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
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
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
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
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
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
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
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
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
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
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甲骨文发现】
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
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
古学从此诞生。
【甲骨惊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
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
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
—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
官)的王懿荣(1845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
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
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
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
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
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
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
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
“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
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
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
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
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
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
十年代他请求用英语怎么说
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
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
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
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
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
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
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
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
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
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
藏龟》的资料,又写出cpu监测
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
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
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
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
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
墟书契菁华》(作业封面
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
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
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
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
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
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
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
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
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
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
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
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
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
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
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
的篇章。
【殷墟的发现】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
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
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
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
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
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
“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
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
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
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
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
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
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
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
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
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
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
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
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
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
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
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
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
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
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
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
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
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
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
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
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
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
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
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
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
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
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
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
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
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
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
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
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
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
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
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
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 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
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
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
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
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
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
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
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
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
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
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
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
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
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
后是 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
掘,不是由我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
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
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
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
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
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刻文的甲骨】
、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
庚、祖龟甲5521
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
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
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
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
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
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
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
(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
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
(1904),孙诒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
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
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
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
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
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
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
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
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
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
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
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
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
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
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
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
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
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
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
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
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甲骨文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
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
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
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
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
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
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
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
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
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
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
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
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
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
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
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
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
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
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
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
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
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年,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
(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占卜】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
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
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占卜的人,叫做
“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
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
用笔写,然后刻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多数由上而下直行
书刻,这种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
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其实远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
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经产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开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国
文明的脚步早就启动了。
【甲骨文文字】
汉字与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并称为古老的表意文
字。汉字本身的发展,从字体看可以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古文字阶段
起自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止于秦代,历时一千余年。从时间顺序上分,有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等;从文字载体上分,有甲骨
文、金文、陶文、印章封泥文字、简帛文字、石刻文字等。甲骨文作为最早的
系统文字,对其他古文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既然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必然还有其他更古
老、原始的文字。《周易》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但
结绳记事的作用只是以实物来唤起人们的记忆,因此绝无演化为文字的可能,
原始的文字应该是从绘画中产生的。在远古居民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刻符号、
族徽等大量带有图案的信息中,又如何去判断哪一种仅仅是图画,哪一
种是文字呢,以前曾有学者认为,可视图案复杂与否来决定,越古老,越偏
于画的本意;而符号化成分越多,结构相对概括而简单的则偏于文字的本意。但
是后来发现,在不同的文字中很难以这个标准衡量。所以后来有语言学家将图
画到文字的定义改为:一旦图画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联系时,
它就完成了向文字的过渡。比如看见以一个正面人形的“大”字和一只鹿形的
“鹿”字,立刻使人想到这是指“大鹿”,而不是指人饲养鹿、猎鹿等其他意
思,这样大字便从图画中脱胎出来了。但这个过程非常之漫长。
汉字是一种表意字,又称方块字,有别于拉丁字母一类的表音字(如英
语)。但实际上汉字也有大量的表音成分。对于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
征,传统的汉文字学有过较为全面、正确的归纳,这就是著名的“六书”说: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汉字发展早期阶段(主要是西周以
前),其象形程度较高,多使用意符和音符,甲骨文、金文均是如此。而随着汉
字字形的演化,书写的规范,到隶书形成时,许多原先的表意字已看不出其表
之“意”,变成了记号。所以汉字发展到后来,成为意符——音符——记号文
字体系。
在甲骨文和原始文字符号间,尚未通过考古手段发现中间类型的古代文字
遗物。然而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状的调查,已经发现了两种古文字里的活
化石:尔苏沙巴文和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是四川西部自称“尔苏”人的文
字,现在能收集到的尔苏沙巴文书籍四种,分别是黄历、算命、抽签、说鬼等
内容的经书。尔苏沙巴文有近二百个独体字,象形程度很高,有不少是照实物
描绘下来的简单图画,出现了少量的会意字。另一种较尔苏沙巴文成熟些的化
石文字是著名的云南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现存经卷二万多册,在造字方法
上,东巴文与其他汉古文字相似,有表意也有表音,但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
同。如“日”字的甲骨文为圆圈中加一点(或一横、一小圆圈),东巴文则在圆
圈内多加了表示光线四射的“十”状笔画。还有一种造字法,如东巴文中借
“绿松石”来记“绿色”;借“火”表示“红色”,这种“义借”在甲骨文中也
有。由于尔苏沙巴文、东巴文的原始性比甲骨文更强,所以反过来,也可以看
出甲骨文的成熟性与系统性。
【甲骨文书法】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
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
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
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
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
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
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
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
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
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
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
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
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
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
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
间,多有书法之美。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
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
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大学生社团
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
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
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
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
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
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
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
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
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
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
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
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
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甲骨文公司】
(与本词条相关联的其它信息)
甲骨文公司(Oracle)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 向遍及145多个国家
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甲骨
文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全球员工超过40,000名,2003
财年收入达到95亿美元,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自1977年在全球率先
推出关系型数踞库以来,甲骨文公司已经在利用技术革命来改变现代商业模式
中发挥关键作用。甲骨文公司同时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对客户关系管理―操作
应用―平台设施进行全球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施的公司。
甲骨文公司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
头,标志着刚刚起飞的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甲骨文公司的积极响
应,甲骨文首创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也从此开始服务于中国用户。
1991年7月,经过了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开拓,为了更好地与迅速发展的业
务相适应,甲骨文公司在北京建立独资公司——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
司。
2000年8月8日,甲骨文公司正式启用位于北京国贸大厦的办公新址,成
为公司立足于长期服务中国市场的又一里程碑,也是长期扎根中国市场的新起
点。
目前,甲骨文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均设立了分支机构,向中国
市场全面提供Oracle9i电子商务平台、Oracle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
顾问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甲骨文公司在中国的员工达
483人。
【甲骨文资源】
说文解字话甲骨:/oracle/
《新编甲骨文字典》,刘兴隆,ISBN:780173355X,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甲骨文画帖字典》,刘星池,ISBN:7533016947,山东美术出版社
甲骨文书
法:/main/News_?NewsID=834&;NewsPage=2
【“通向商代文明的五道门径”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超右脑
不仅提供了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还打开了安阳殷墟这座商代晚期都城的大
门,使商史研究进入全新的阶段。并且,经由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间接印证了
《史记?夏本纪》的信史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它为重新科学地认识三代的
历史与文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坦途。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当之
无愧。
清朝末年,带字甲骨出土于小屯村。小屯村位于安阳城西北约3公里处,
洹河环流在它的东、北。村民把在田间耕作时发现的古老的龟甲兽骨当作中药
材“龙骨”,卖给中药收购商。这批暂时不为人知的无价之宝,通过药材商之
手,流入金石学家麇集的京津地区。1898年,天津的两位秀才孟定生、王襄见
到了少量带字甲骨。他们识别出这是古人遗物,并把其上的刻文称之为“古
简”。限于财力,他们无法大量购置研究。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
在北京发现了带字甲骨,即以高价收购。王懿荣,山东省福山县人,博览经
史,尤以精通金石学而著称。他以金文相印证,判定这是殷代的遗物和文字。
王懿荣成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1899年也成为甲骨学史的开端。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王懿荣被迫自杀。所藏甲骨主要流入金石学家刘鹗之手。
刘鹗,字铁云,是王懿荣的好友,曾参与了甲骨判识的工作。1903年,刘鹗选
拓1058片龟板,印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
此后,甲骨学逐渐成了新兴起的国际性显学。
甲骨文被发现已逾一个世纪,累计出土数量约15万片。出现的单字不足
5000个,已被释读的约1700多个,其中被多数学者所认可的释读文字仅1000
字上下。甲骨文的出土是一个联绵不断的过程,其中,有三次集中出
土:(一)1936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小屯东北地发掘出带字甲骨
17096片;(二)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带字
甲骨5335片;(三)1991年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发现一个甲骨坑,共有甲骨1583
片,其中带字甲骨579片。它的数量虽较前两次为少,但意义重大——珍贵的
大版卜甲集中出现,完整的刻辞卜甲达到300多版,为此前艾薇儿的歌
所未见;依据地层关
系和卜辞内容,推测其年代当为商王武丁早期;卜辞的主人是“子”,属于“非
王卜辞”,对于研究相关问题是难得的新出材料。
llVIWTNQFk
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商代“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占卜
之风极为盛行,达到了“事无不卜”的程度。也正因为如此,卜辞所反映的内
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祭祀、原始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
面。张光直先生在《商代文明》一书中,把甲骨规定为“通向商代文明的五道
门径”之一(其余为: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考古学、理论模式),足以说明对
研究商代历史而言,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关于甲骨文的著录之作,可谓不胜
枚举。好在有《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续编》两部集大成之作,为研究
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至于对甲骨学的综合性研究之作,以王宇信先生的《甲
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最负声名。
yhUQsDgRT1
甲骨文对商史研究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小屯村一带作为商代后
期都城的确认,就是其中之一。1928——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这里进行了20多次
发掘。先后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西北岗王陵区、祭祀区、妇好墓、铸铜
作坊、制骨作坊,充分显示出殷墟文化内涵之丰富。在这里出土的司母戊大方
鼎,是罕见的青非凡的英文
铜重器,是体现商代青铜文明水平的典型器物。妇好墓则被誉
为商代的文物和艺术宝库。共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一大批为罕见的精品和国
宝。特别是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190件,并且半数带有“妇好”的自铭。妇好
又屡见于甲骨记载,她是武丁的配偶之一,还多次主持大规模的祭祀和征伐活
动。这也是迄今为止甲骨文记载和考古墓葬直接吻合的唯一实例。其意义自然
十分重大。
MdUZYnKS8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