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更新时间:2023-04-17 02:46:29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武隆印象)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赫尔巴
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
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
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前
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
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
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
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
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
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
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
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
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
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
设置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
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
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说,赫尔
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尽管赫尔巴特等人过于强调
4步的刻板程序,但由于这套理论能够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理论
()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
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
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
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何长林 ,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
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
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
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

断更富于灵活性、更加准确和有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
要的目的)。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在他看
来,这个目的最为cad建筑图 必要,因为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明辨的
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够“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维持现存
的社会制度。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
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
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把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实际上是把培养安分守己,
服从法律,维护当时德国封建秩序的忠顺臣民放在首位,这反映了赫尔巴特思想中保守的一
面。然而,他把发展多方面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为儿童将来适应日益细致的社
会分工作好准备,这无疑又是进步的,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为完成教育目的,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即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
训练。
()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
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
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
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
之中”,甚至走向“反社会的方向”。因而,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
他的烈性,“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惩罚的威胁。赫尔巴特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所谓“惩
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
两种危险:首先是一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一切威胁,仍然为所欲为,使威胁不发生效用;
其次是数目更多的本性软弱的儿童承受不起威胁,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监督。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可是必须运用得当,否则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
赫尔巴特说:“拘于细节与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同样是一种负担,因此双
方面易于以欺骗相结合”。同时,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必然缺乏创造的能力,果
断的精神,自信的行为和多才多艺。
(3)命令和禁止。这要与威胁、监督配合运用。无论命令或者禁止都应明确、具体,
发出之后即不再收回,要求儿童绝对服从。
(4)惩罚。在实践中违反禁止和命令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则采用惩罚。如剥夺

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打手板、使用惩罚簿等。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赫尔巴特说:“无论如何儿童一定要有事做;懒散会导致做
坏事与不受约束”。他认为,功课是最好的管理方法。此外,手工劳动、野外活动也可使儿
童不再去做无谓的事情。
(6)权威和爱。赫尔巴特重视权威的作用。他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
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
爱可以减轻管理工作,有着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当以慈爱对待儿童,使师生之间
的情感和谐起来。
赫尔巴特为了克服存在于儿童身上“不驯服的烈性”“盲目冲动的种子”为了防
止儿童的意志倒向“反社会的方向”,提出了一整套管理儿童的方法,以培养维护德国当时
社会秩序的人,这显然是保守的。然而,他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如威胁和监督可能产生的弊
端及其危害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仍有启发意义。
()教学
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
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
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
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他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
——德行。但是特别放在教学面前的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较近的目
的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
何谓多方面兴趣?所谓多方面兴趣,就是观念的广泛的大规模的活动。赫尔巴特说: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在赫尔巴特看来,
通过教学把学生意识中的观念广泛地激发起来,构成广阔的思想范围,可以影响情感和意志,
形成完美的道德性格。他说:“多方面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所以,赫尔巴特特别强调
教师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多方面兴趣的形成,有赖于认识多方面的事物,掌握多方面知识。为此,赫尔巴特
主张设置多种课程,通过各门学科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赫尔巴特分兴趣为六种,两大类,并根据六种兴趣设置了相适应的学科。
(1)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
与之相适应设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
(2)思辩的兴趣:是通过思考探索事物间的关系、规律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
数学、逻辑学、文法等。

(3)审美的兴趣:评价、判断自然、艺术和行为美丑的兴趣,与之相适应有文学、绘
画、音乐等学科。
(4)同情的兴趣:在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中,愿与人共享苦乐的兴趣,通过本国语、
外国语(古典语和现代语)等学科来培养。
(5)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关心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
学科为历史、政治、法律等。
(6)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赫尔巴特把上述六种兴趣分为两类,前三种归为一类,称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后
三种归为一类,称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他认为,各种兴趣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
就是说,某一学科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兴趣,但对其他几种兴趣同时也产生影响。各门学科
所提供的范围广泛的观念,通过统觉在儿童心灵中组成统一体,形成多方面的、匀称的、
谐的、完美的性格。赫尔巴特还认为,学校类型多样化,也能激起多方面兴趣,因而他主张
除多设古典中学外,还应设置城市学校和初等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
的要求
赫尔巴特适应德国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拟
订了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它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门类多样,安排系统,
为现代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2.教学的形式阶段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
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
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
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
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以其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的。他把多方面兴趣比作一
个多面体,认为它保存在意识中,能对新出现的事物或观念自动地面向某一方面。在任何的
情况下,它都能产生“专心的活动”,即集中于某一种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随之又能进行“审思的活动”,即应用各种有关知识去探究某种主题或对象。这两种活动在
心理的静态和动态下都可能实现。所以,学生意识中具备了这样一种内部力量,他便能够在
每一瞬间很好地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特别是每当出现新教材,学生遇上困难时,多方
面兴趣则更为明显地表现为克服这些困难所必要的心理动力。
在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过程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兴趣。开 始,“兴趣是在
注意中展开的”,随后,“荡漾于期望之中”,然后再进入探索新事物本质阶段,最后表现为
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
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一阶段:明了(清楚)。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
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方法则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
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
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叙述
教学的简练性。他说:“开始时特殊点的清楚是主要的,所以简短的语句是最适宜的”但更
为重要的则为直观,他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第二阶段:联合(联想)。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形成新的观念。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方法则采用分析
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
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阿楚姑娘吉他谱 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
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
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
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要求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特殊’的明确清楚,对于许
‘特殊’的联合,对于已联合的首尾一贯的次序,以及贯串于这个次序中进行的某种应用”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70页)。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
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
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显然存在着缺点,它过于机械,流于形式,理论基础也不是科学
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为他的追随者戚勒尔(18171882)所发展,变成了五段。戚
勒尔把原来的第一个阶段分成两步,成为:预备、提示、连结、总括、应用五个阶段,在教
育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下半叶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中小学,影
响极为深远。
3.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
手段,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他所说的“教
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写道:“我想
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又说: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
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
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
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道德训练
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因而置其于教育学体系的第
三部分。依据赫尔巴特的看法,训练与管理和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管理是造成学生遵守
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
念,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管理与训练都有助于教学,使教平板电脑什么牌子好用 液压剪 学成为可能,
前者是一种外部手段,而后者则能促进儿童感情发生变化,有助于性格的发展。训练与教学
目的相同,但教学重在道德观念的培养,而训练则能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它的道德力量更
加持久、顽强和坚定。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
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训练的方法与儿童管理和秋的成语大全 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
点。具体有:
(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赫尔巴特说:“当训练与管理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须注意不要使两者混淆,在使用的形态
上还有更精细的区别”比如,“当管理一度求助于压制的手段,它是要使人感觉到这是一种
力量”“使用时教育者须冷静、简明、无感情的,事件过了之后好像忘记了似的”。但是,
“训练的调子完全不同——不是短促而又尖锐的,而是继续不断的、坚持的、慢慢渗透的并
且是逐渐停止的。因为训练被感觉到是一种陶冶的原则”。
(2)赞许和谴责。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
的情感。赫尔巴特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运用。相反,当儿童不听训话时,
则要进行谴责。这“是一种不愉快的艺术”,但它常常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在运用这种“艺
术”时,“自始至终”需用“温和的感情,耐心的嘱咐”“宽宥的态度”“避免傲慢严厉”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
有什么训练”。健康生活是进行完善训练的基础。
此外,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
静,谆谆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训练是赫尔巴特实现其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希望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所谓
友善他人的感情,自我克制的意志,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道德行为,以维护德国现存的社
会秩序。由此可见,赫尔巴特的道德训练也是为其保守的政治立场服务的。
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
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
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

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
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
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
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
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
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02:46: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0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荷花开了
下一篇:红色主题班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