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发(作者:爱尔兰区号)龙源期刊网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英语听说教学
作者:李慧芳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年第12期
摘; ;要
悖论虽是人类思维逻辑上的矛盾,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将经济学悖论融入中学经
济教学,有助于学生透过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理论本质,破解经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
题,形成对相关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原地踏步
和理解,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中学政治; 经济学悖论; 经济教学; 核心素养
悖论,通常表现为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从表面上看找不出差错,可以自圆其说、言之有
理,但在逻辑上却能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田蕴章
,这是人们在认识和逻辑上的不同跟局限性所导致
的。思维领域种种悖论的存在既给人类智慧带来挑战,也能够对人的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
影响。经济学领域也存在着诸多悖论,将经济学悖论引入中学经济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质
疑、思辨中明晰并掌握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有助于政治学科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升学生的学
科核心素养。
一、运用价值悖论明晰商品基本属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换的东西却很有限,
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对人类的生存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物
品。这是出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价值悖论,这一经济学悖论可以运用于商品基本属性的
教学中。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质的规定性,是不同商品需
要交换的依据。价值是商品量的规定性,不同的商品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有价值。
商品交换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悖论的逻辑错误主要是把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概念混同了起来。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不同是商品需要交换的依据,至
于交换的数量则无直接关系。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商品
质量出现了问题,如灯管不亮、风扇不转、电视机会爆炸等,任何消费者都不会选择购买这些
商品的。物有所值是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的表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既会考虑商品的使
用价值,也会考虑商品的价值,努力寻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们需要认识
龙源期刊网
到:首先,使用价值无大小之分。如价值悖论中的疑惑是水比钻石更有用,应该用来换取更多
的货品。造成疑惑的根源是该悖论认为水的使用价值比钻石的使用价值更大。事实上,不同商
品的使用价值并无大小之分,只是同类商品有质量高低之别。其次,使用价值不决定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钻
石比水可以交换到更多商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钻石比水耗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
更大;通常情况下钻石比水更稀缺,物以稀为贵,供不应求,其价格相应就高,就可以换取更
多的商品。可见,不同商品需要交换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商品能够
交换在于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有价值;交误删微信好友如何恢复
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在于价值量相等。
同时,价格也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钻石比水更稀缺,物以稀为贵,供不应
求,其价格就高,就可以换取更多的商品。商品的稀缺性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如流落
在大海中一条小船上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拥有价值连城的钻石,另一个人则拥有人类赖以生
存的淡水,假如此时拥有钻石的人试图用钻石换淡水,淡水所有者拒绝交换的理由也非常简
单,虽然在常规条件下水的市场价格确实不如钻石,但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水比钻石要重要得
多。再如,中东产油区,水比油贵的原因并非因为水比石油對人来说更实用,也并非是水比石
油更稀缺。根本原因在于在沙漠严重缺水的地区,通过海水淡化生产出来的淡水付出的代价远
远高于这个石油蕴藏量丰富地区的石油开采付出的代价,从而使水的价值量高于石油的价值
量。因此,在中东缺水富油的地区,水比油贵就可以理解了。
二、运用丰收悖论掌握价值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问题。风调雨顺会导致农产品丰收,但由于农
产品的产量增加会导致市场饱和甚至过剩,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最终扣除化肥、农
药、人力等因素,农民的实际收入甚至还不如歉收年景。这就是著名的丰收悖论。
运用丰收悖论可以反推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由商品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价
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丰产不丰收的根源,首先在于“丰产”导致该农产品
的市场供求关系处于饱和甚至过剩状态,供过于求,新年绘画作品
生产者之间相互竞争,商品价格下降。短
期看,供过于求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农产品。但是,价格与供求是双向制约的关
系,价格不仅影响需求,也影响生产。丰产不丰收会导致未来农民减少农产品的生产,继而农
产品的产量下降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其次在于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发挥作
用,即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导致生产与需求的严重脱节。任何时候,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这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丰收悖论,如农民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
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以摆脱“丰
产不丰收”之厄。还可以依靠生物技术,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在供过
于求中创造出供不应求态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又如,对于因丰产导致过剩
的农产品,也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如把麦子磨成面粉,把面粉加工成
面包,把面包推向市场等。此外,为了维护粮食安全,可以通过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对农产
龙源期刊网
品进行保护价收购,减产时按照市场价收购,丰产时按照保护价收购,让农民丰产又丰收,从
而解决谷贱伤农的难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三、运用节约悖论厘清生产与消费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
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
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
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表面上看节约悖论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认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
力,消费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节约悖论也片面夸大了消费的作用,否定了储蓄的价值。储蓄
是一种投资行为,存款储蓄,利国利民。储蓄可以把分散资金汇集起来,存款者获得利息收
入,国家也集聚了建设资金。消费和储蓄的作用因经济发展的不同状态而有所区别。如通货膨
胀需要提高存款利率、扩大存款储蓄;通货紧缩则需要降低存款利率、扩大消费。
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有学生认为,既然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消费就能拉动经
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显然,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对消费作具体分析。我们可以
把消费分为三种状态,即适度消费、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只有适度消费才可以促进生产的发
展,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有限的资源和无限需求的
矛盾就需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保持社会总
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国民经济失衡的状态有两种:其一,社会总供给绝对大于社会总需
求,其结果是通货紧缩,即纸币升值,物价全面、持续下降,产品积压,经济萎缩,企业倒
闭,失业率上升。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严重不足所致。此时需要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
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其二,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其
结果是通货膨胀,即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消费需求过于
旺盛,需要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措施有效提高储蓄率,降低社会消
费需求。
在节约悖论看来,消费与储蓄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呈正比,储蓄与国
民经济增长成反比,即消费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则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事实上,
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但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
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严重失衡的状态也会客观存在,此时就需要国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科
学的宏观调控。就经济手段而言,除了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以外,货币政策也是调节社会总供
求、促进其平衡的重要举措,而不是一味地鼓励消费,减少储蓄。当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严重失衡时,在通货膨胀的状态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此时我们需
要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减少纸币发行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适度从
紧的货币政策就成为首选。反之,通货紧缩的状态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少,有利于增加消
费、减少储蓄的扩张的货币政策成为首选。消费和储蓄,何者有利于经济发展不能一概而论,
需要依据当时的经济形势进行判断,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龙源期刊网
四、运用幸福悖论辨析效率与公平关系
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然而,
现实中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这就是“幸福悖论”。经济
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其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
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这一悖论折射在社会生活中,就集中表现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富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但随之而来的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
满足从而导致幸福感下降。
“幸福悖论”的存在警示我们,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社会福利的提高,收入以外的因素,比
如,心理满足感、收入差距、社会公平等,会显著地影响个人幸福水平,影响国民的整体幸福
感。那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幸福的“烦恼”?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根
本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發展水平,着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我国经历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
起来”的抓效率,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认
识过程。其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都是必须的。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矛
盾也发生了变化,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
依据就在于生产力的大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还需要正确处理个人收入与国家、
企业、他人的关系。这就需要在个人与国家、企业分配关系上坚持经济增长同时居民收入同步
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通过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工
资增长机制的方式,使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相同步。同时,在个人收入分配关系上还
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的收入关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又要反对平均主义。因为前者的结果是极少数人富裕,后者的结果是共同贫困。收入分配公平
问题关乎民生,反映了人民幸福感、获得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发展为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为什么手机连上wifi却上不了网
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学悖论本身的逻辑矛盾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探究兴趣,并主动融入知识点进行深入思
考。将经济学悖论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夯实学生的知
识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二难”与“争议”中提升自己的思辨思维能力,在透过现象揭
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质疑与批判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
力,达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辉雄.趣味经济悖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1).
龙源期刊网
[2] 詹国枢.节约悖论[J].经济,2005(Z1).
[3] 李勇斌.节俭悖论:“舌尖上浪费”的美丽神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3).
[4] 陈永伟.关于“幸福悖论”研究的若干争议拉杆箱排名
[J].经济学动态,2016(06).
[5] 冯春芳.刘爱莲.“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J].求实,2014(05).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