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发(作者:六字诀口令)《谈美》读后感3000字
《谈美》读后感3000字:
“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头向前,也当时不时停下来,慢慢走,欣
赏路两边的风景”,因桥梁而入美学,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当为
小玄子的美学第一课。
01、缘起
最先知道朱光潜作为美学家是在高中教室的图书角,教语文的班
主任是美学硕士,在教室的窗台上开辟了图书角,放置了中外文学(美
学)书籍,其中就有朱的著作(具体是哪一本记不清了)。最先注意
到《谈美》这本书,也是因了朱光潜先生的名号,这本书是先生于1932
年(时年35岁,算是人生早期阶段)著作的一部谈论美学的书籍,
书不算厚,197页,其中讲述了中国的古典美,又引用西方美学家的
观点谈鉴赏美,读来不像一般哲学书那般苦涩难懂,也不像一般美学
书张口闭口引经据典,非要有厚实的文学基础才能读得顺心遂意,《谈
美》这本书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性对联
以一种跟小辈人谈话的方式进行,
作者说在著书前不需动辄读十几本参考书,就以最平常的语言和聊天
的方式来听谈论生活中的美,文学中的美,让从未接触过理论美学的
工科生深深沉浸其中,惊喜于先生的文笔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
02、转合
1
拿到这本书,打开目录便被序列一到十五的标题惊艳到了,其中
有谈论对审美三种不同态度篇朴实如“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
度”,也有谈论美感和联想且自带意境的诗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
芳草”,也有谈论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关系篇目的“依样画葫芦”。不
同于理科课本中纯属解释概念的标题,用朴实命题、古诗、经典名句、
俗语做标题,参差不齐的表述形式,视觉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美感,
借他语以言己意,又是一美!首先要想用他人之语表己之思想,你得
理解到他人之语的深刻含义,他人通过这段语言想表达出自己什么样
的思想,之后你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再将其融为一体
并以一种大众认可为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美的
形成过程吗?(对标题美的初步看法)
对于书中的观点我不是都认可,只针对其中感兴趣的几点,谈论
一下我的看法,简单做一下笔记。第一篇谈论对美三种态度的末尾的
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写的很有文采,朱自清作的序中也曾提到这
句,下面我们简单来看看这句话。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
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步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
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步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
黑的未来。”
2
这里看起来很有意思,漆黑的天空代指世间一切未知的混沌状态,
把思想家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艺术家基于世界现实所创造的艺术看做
几点星光,比喻很是贴切,也说明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蚕食
小荷才露尖
尖角,是那一点点,后面又说珍惜这些星光,自己也要去散布星光,
这种发掘未知的贡献精神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但这结论未免又有些
绝对,全孰为汝多知乎
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概念是否有些缩小化,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或许一切可欣赏可表达者皆可称为思想家和艺术家。
我们对美的追求古已有之。原始先民用于做饭的炊具,其上面的
花纹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炊具满足了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提供了辅助,
但花纹却不是必须的,没有花纹也并不影响人的生存,是入伏从哪天算起
否从这一表
现中看到原始人对美的追求?按照书中的观点,这种美是最基础的物
质美,是不需要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方法。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先民
们看到了美丽的花纹并将其内化使心情愉悦,产生了对这些饰有花纹
陶罐的喜欢,由物之美上升到内心情感的愉悦喜爱,或许这已经不是
最基础的物质美了吧。
接着先生在第一章谈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其实是人对美的
三种态度,古松是美的载体,单纯的谈美未免让人觉得空泛,古松给
了美以具体的表现形式,美又是古松的表观显现,就像我们的这门课,
我们要学结构美学,而桥梁就是载体,我们要在不同的桥梁中去欣赏
3
结构美学。回到文中,作者以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三种人来表述人
在不同状况下对这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用以表现美的实用性、科学性
和艺术性,而不能单纯理解为这三种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职业思维去看
这颗古松,如果非要这般解释也未免太过于武断。三种人划分只是以
他们的职业为依据,但除去职业外,他们都是一个个体,可以欣赏美
的个体,木商在思考这颗古松的价值时未必不会考虑到古松的苍劲挺
拔,未必不知道树的根枝丫等结构,只是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看到一个事物发表意见时最容易从自己生活中得到的先验知识出
发。如果给定美的话题,让上述的三种人谈论这颗古松,三人的看法
未皂荚
必可见高低。这里我想说,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眼睛,只是生活的
经验让人容易从接近当前生活状态的角度出发,而艺术家恰好是从事
艺术审美的工作,他的出发点较之于他人距离美便近了很多。
第一章篇末,先生提到“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每人都过去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
的。”有列举曹孟德和秦始皇的例子加以说明,其实我是不大认同他
的观点的。曹明德和秦始皇是历史上真人真事,是人便会有生死,是
事便会有始末,读后感历史的流转和朝代的更迭使之
然。而先生所说的艺术作品则是他们形象和精神的载体,他们肉体早
已化为碳水尽归自然,而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给无数人以激励和警醒,
4
当朝子民的记载让他们的事迹得以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知晓,感受曹孟
德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豪迈气势,感受秦始皇一小学运动会方案
统六国、始制文字、
统一度量衡时的雄心与壮志。此般情景因被人记录而成为“艺术”,
我们今人看到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那年那人那景,借彼之言抒自己
的情感,我们便感到了美。所以我们能单纯把此段要描述的艺术和历
史割裂开来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论述了“艺术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
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以此说明艺术和实际人生是
有距离的。对于前面的观点我从未涉足,但对后面艺术和人生的距离
有几点简单的看法。拿生活中的例子来看,人们经常会喜欢影视作品
中扮演“好人”的演员,而讨厌其中扮演坏人的演员,这个现象带有
一点移情作用,演员刻画人物形象很到位,因此我们便将对角色的情
感带入到演员本身,像是艺术对生活的外延。但也有新闻报道观众因
对扮演坏人角色深恶痛疾而上升到对演员的人身攻击,这种行为本身
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艺术的美已经被生活的带入所破坏。演员刻
画坏人的形象深入骨髓,说明演员的表演功力深厚,我们欣赏“坏人”
的表现来感受表演做奶茶的方法
的魅力,这是一种美的体验,但当我们把艺术现实
生活化后,艺术与现实不再有距离,艺术便被现实生活的基本生存需
求和不受控的情感赶出了美的世界。
5
03、终
读朱先生的《谈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惊奇。在枯燥的理工科
学习中偶尔体验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怀,感受诗词歌赋中的风花雪月,
以第三视觉去看哲人的争辩,岂不妙哉?记得有一章中写艺术的移情
于景,写到王昌龄的《长信怨》,写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
徘徊”,写班婕妤团扇之用意,写王昌龄又用团扇之意,读完这一章
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初中语文老师费九牛二虎之力给你讲象征讲
抽象,撑着脑袋听到头晕晕也没能明白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抽象,读完
这段文字,便有“原来是这个样子啊”的感叹!不求一本书能读懂美
学,看透美的哲理,但希望能以这本书为起点,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
和眼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书中所写美学的魅力,让生活变得不
再仅仅是柴米油盐那么简单,即使是仅仅有柴米油盐也可以有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深度,应书中最后一章先生的提议,
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头向前,也当时不时停下来,慢慢走,欣赏路两
边的风景!作者:学Bridge的小玄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