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穷人》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
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展开想象,合理续编。
3、结合上一节已了解的托尔斯泰写作风格来体会该文写作中的
精妙。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课文,并了解到了托尔斯泰
的写作品格(指名结合板书说)。
2、回顾《穷人》一文如何通过桑娜的一系列活动展开情节(随生
回答板书)。
3、结合板书初步点明文章结构安排上的精巧之处及手法的多样。
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借助课文学习来具体感受穷人的高贵品质
及托尔斯泰的小说魅力。
1/13
二、教学新课。
桑娜第一次心理活动在什么情况下展开的?
(点明作者由环境描写转入心理活动的作用),透过桑娜的沉思,
你看到了什么?点明表达上的含蓄)
桑娜由担心丈夫到牵挂邻居,体现了桑娜的善良,谁来读读西蒙
家的故事,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视觉效果,
表达上的细腻)
桑娜做了什么?这个举动对于整篇小说有何意义?作者如何处理
这句话的,有何表达效果?(点出对人物刻画的含蓄、深刻及结构上的
精巧,不留痕迹)
体会桑娜心理变化及原因,指导读。
孩子真的会得救吗?在桑娜的沉思中,门突然开了。看渔夫如何
出场的?理解“清新的海风”
渔夫的归来让桑娜不再担心他的安危,但此时的桑娜却满怀心事,
而今天让渔夫是“一条渔也没打到”,谁来读出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伴随渔夫的催促,你想到了什么?(孩子得救了)
对渔夫性格的刻画是通过什么完成的?(语言、神态、动作)
对比桑娜和渔夫性格的不同及刻画手法的不同,点明作者刻画人
物性格的多样手法及含蓄性。
师:也只有这样一个柔美与强健结合,又充满勤劳、善良、关爱
的家庭才会使孩子的身心同时得救,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会在风暴来
临时依然——温暖而舒适。(点明背景,交待另一重要作用,及托尔
2/13
斯泰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
女生齐读最后一段,逐句解读“拉开帘子”的双重作用,故事落
下了帷幕,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师:小说结束了是因为完成了对人物品格的塑造,但生活却远未
结束,托尔斯泰的小说突破了小说的封闭方式。像生活一样无始无终。
三、课外拓展。
善良的渔夫和桑娜决心用勤劳的双手及他们的爱心来抚养孩子
们长大,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大胆猜测(讲评)
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渔夫一家抚养大这七个孩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穷人》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故事并
不复杂,但经过作家巧妙的文学加工就变得充满温情、悬念以及最淳
朴、真实的心灵美。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想同时体现作家高超的写作
技巧及文中穷人的高贵品格,做到这两点非常不容易,因此,我首先
引导学生搜集了大量托尔斯泰的资料,整理出他的写作风格,并对课
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挖掘,打破了传统教参对小说的四部分划分法,
而改以女主人公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串联起各部分故事情节。我个人
认为这样处理也许更符合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人物品质、作品艺术
结构的理解也更有帮助。小学阶段职此精彩的课文极少,我下是要利
用这有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至于其他思想性工具性还在
其次并且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做到这两点。
3/13
鉴于本文的写作技巧既多样又精妙,为了不单纯地变成一堂文学
批评课,我按照情节的发展巧妙设计了许多过渡语,设疑句及帮助学
生理解主题的问题,边理解边点评。在我看来,学生是极感兴趣的,
他们能较好体会到原文中语句所传达出的弦外之音,体会到某些地方
写法上的独到之处,体会到某些带有音乐性、悬念性及铺垫作用的语
句的特殊作用,甚至还能体会到对桑娜和渔夫性格刻画方法的不同之
处。看得出他们真的被这篇小说所吸引,以至要最后水到渠成地完成
了最精彩的谢幕(桑娜拉开了帐子)。如果没有饱满感情的配合,如果
没有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他们不会意识到新生活即将开始。从这些地
方来看,我认为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
间又相当有限,所以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
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包括板书上还有两条重要线索,我因
时间关系也未强行点出,结尾的续写意向也只谈了一名同学,甚为遗
憾!这种遗憾也许在短短40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间
完成,而同学们的续写充满了想象,又注意秉承了人物的性格和当时
的背景,写得很精彩!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
4/13
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
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
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
人的美德是教学重点。揣摩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
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
1.板书课题。
2.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根据学
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
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世界级大作家的景仰之情,
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学生练习朗读,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教师适时检查学
生朗读情况。)
3.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渔
5/13
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让
学生在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
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
别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
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
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1的英语
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
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
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
了。)
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
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
6/13
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
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
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
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
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a.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b.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写了屋外,再写了屋内。)
c.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加
上着重号。)
d.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什么样子的?
e.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
f.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靠什么取得的?
g.这段文字中渔夫和桑娜的勤劳,作者是直接写出来的吗?(不
7/13
是。)是怎样写出来的?(是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告诉学生: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
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2)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
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
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边读边提问:
a.“沉思”是什么意思?桑娜家境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
表现出来的?(心理。)
b.“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c.这“勉强度日”的生活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小结:这段文字以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
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
以维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
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
物的美好心灵。]
(二)研读第二部分
8/13
1.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夜晚,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
死,她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展示事件的发展
过程,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物美好形象的塑造。请同学们
仔细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桑娜这
一人物的?
生默读后回答。(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段,
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写一写,留下你
思考的痕迹。
3.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两处。
(1)根据学生回蘑菇炒肉丝 答,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
这样做不可。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对这句话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教师引导理解。
为什么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桑娜抱回孩子的那
一刻她经过了深思熟虑吗?她考虑到自己这样做是舍己为人的善举吗?
那么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了?(善良的本性。)
“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在
桑娜看来“非这样做不可”?
9/13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
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
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a.让学生说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
b.教爽朗的意思 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
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
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c.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探讨省略号的
作用: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很有条理。)
d.谁能有感情朗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e.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让学生在品
味人物心理描写的过程中领悟到桑娜心地的善良。让学生通过感悟、
质疑、相互启发,训练思维,增强品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三)研读第三部分
桑娜未经丈夫同意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内心忐忑不安,自家
10/13
的生活已是朝不保夕,再加上两个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渔夫回来后
是如何表示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12—27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
a.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b.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对桑娜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c.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
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主要通过对
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2)你对桑娜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
谈元旦手抄报图片 一下对21至23段的看法。)
(3)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
一生读后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
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
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自由朗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a.“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从渔夫的表情变化
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b.“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我们
11/13
可以知道什么?
c.渔夫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意识没意识到这样要加重负担?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说明了什么?这里可
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
人。)
d.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渔夫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仍然关注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
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娜的认识,体会到渔夫善良、
坚强的美好品质。]
五、回归整体,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通过认真阅读,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
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在课文前部
分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通过桑娜的心理
活动,交待了渔夫一家贫穷的家境,通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
理活动表现了桑娜的善良,最后通过人物的对话进一步刻画了渔夫的
美好形象。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交彩虹英文 待桑娜贫穷的家境?(凸
显人物品质。)
2.如果没有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表达效果会有
12/13
何不同?(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真实感人,合情合理。)
3.阅读疲惫不堪的近义词 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
4.通过学习课文,你对托尔斯泰有何认识?
5.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和作者匠心独运
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
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六、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展年休假申请书 开合理想象,续写《穷人》。
13/13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14:1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95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