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更新时间:2023-04-16 11:26:2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6日发(作者:易助erp)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摘要: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

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

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

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关键词:“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1939

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创刊词中首次提

出。毛泽东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走英语怎么说 战线七年级下册生物书 ,武装斗争,党的建

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还指

出,这三个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

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以从两个

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

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

战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民已经

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团结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在国外联合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

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二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

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敌

人异常强大,任务十分艰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

三大法宝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

够存在》等文章中,就提出了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后来,他在

《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武装斗争

的理论。武装斗争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

就是武装斗争的理论历史。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

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武装斗争,才

使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党的建设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

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初步提出了党的建

设的理论。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

形成了系统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紧紧生活不易 围绕着党的

政治路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

建设。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而且对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

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唐朝的服装 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

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基因结构 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

对敌赵太后 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在当今社会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完全

可以借鉴于当今社会中,建立好统一战线,与国外建立好的外交,为中国发展创

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的环境。当中国足够强大,有强大的军队,用其实力镇压住敌

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强大的军队也需要优秀的指挥者、带领者。而党的建设是

非常重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都是

非常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邓小平选集》第1卷1994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11:2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94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临床思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