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

更新时间:2023-04-15 16:24:0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15日发(作者:楼盘案名)

国画研究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科学含量

中国画散点透视又称移点透视,其历史渊源、图绘方法和理论建

构已为大家所熟知,人文社会科学含量也比较明确,但是对其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实际上,散点透视与自然科学的关

系也非常密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用现代

科学原理挖掘中国画科学含量的条件。本文对于同道们熟悉的中国画

载体、工具和颜料的科学含量不多赘述,单就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科学

含量作以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梳理中国画整体的科学性脉络略尽微薄

之力。

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在魏晋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只不过当时乃

至后来历代对这种透视方法并没有统一定名。后来,西画“焦点透视”

一词传入中国。为与之区别,中国画“散点透视”方得其名。这一命

名形象地体现了画家移动视线,对周遭事物进行全方位观照的特点。

下面,笔者试从散点透视与人体科学、投影学、地图制图学以及与中

国山水画构图的关系入手,挖掘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科学含量。

其一,从总体上讲,中国画散点透视的透视光线具有正射性,与

正射投影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正射投影的光线都是互相平行的直

线,并与投影平面相垂直。正是这两个条件,决定了中国画散点透视

的散在性和可移动性。中国画是由画家在自由平行移动视线的条件下,

对自然客观对象进行全方位观照,并在其思想感情及审美意趣的支配

下绘制而成的。在画面上,这种透视方法具有近似正射投影的性质。

例如,中国山水画写生,就是用平行光束把一个个“心象”(亭台、

楼阁、山石等)缩小,投放到画面上。特别是宋代郭熙提出的“深远

法”构图——视点离地面越高,正射投影性越强。这是中国画散点透

视科学含量的重要体现之一。而西画焦点透视恰恰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其透视光线具单点辐射性,视点不能随意移动和增加。这就造成了西

方文化名言 绘画只能服从单点照相机式的直观反映,进而造成了焦点透视的意象性缺失和视觉形象的收敛变形。例如,油画中道路两边平行的树列、

铁路上平行的两条钢轨等视觉图像均向着消失点一端归并、收敛成射

线或方锥形。其造型主要是依据几何光学原理,应物、抒情仅居于客

观从属的次要地位。相反,这些景物若在散点透视的中国画中,将会

按照画家的观察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视觉员工成长 纠正,并融入个人主观臆造成

分。其中,平行直线不会成为辐射线,正方体各个相交的平面也不会

是梯形。中国传统界画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清代袁耀的《九

成宫图》《蓬莱仙境图》等。

袁耀《九成医生作文 宫图(局部)》

其二,散点透视与地图绘制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因为散点透视透

影光线的平行性、视线长度比例的统一性和散点分布的随意性对画面

意境构图均起着重要保证作用,所以中国画能够容纳更丰富的景物内

容,能够更全面地展示“天人合一”的意象性画面,而且不存在物象

收敛变形的现象。这就大大扩充了视觉之外的视野。中国绘画一开始

就与地图同时成为记述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载体和手段。我国测绘和地

图制图史研究表明,中国地图原本就出自中国画,甚至许多地图就是用中国画手法绘制的。早期的地图绘制者,如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和吴

王赵夫人等,本身就是当时的画家。从绘画透视角度讲,在我国秦汉、

魏晋时期,中国画画面的景物分布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客观上对我国

古代地图绘制起到了理论、方法的先导和开拓性作用。从张衡的《地

形图》、吴王赵夫人的《江湖九州山岳地形图》、马王堆古墓出土的

地图,到小说名句 历代古地图、海图,乃至当代的旅游图、地势图和特殊专业

地貌图等,无不体现着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这些地图就是基于透

视光线的平行性和视点分布的随意性,按照统一比例关系和所量得的

尺度、方位绘就的。尽管散点透视尚没有严密的几何光学数学模型,

但根据对中国古代地图和当代专业地图上地物、地貌的绘制及投影原

理进行分析,笔者推断,中国画散点透视乃我国历代地图绘制和地形

测量正形投影理论的源头所在。反过来,中国古代的地图也促进了中

国山水画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代《郑和航海图》和胡宗宪编

撰的《筹海图编》。在正形投影广泛应用的近现代世界各国qq背景图片女生 地图和海

图图式中,部分地物、地貌符号仍然来自绘画。特别是旅游图、地势

图和特殊专业地貌图,明显受到中国古代航海图和中国山水画“深远

法”构图的影响,甚至还采用了更近于中国画散点透视原理的“写景

法”。例如《德国旅游景区图》(2005年)、《维也纳城市街区图》

(2005年)和《北京奥运场馆旅游交通图》等。前苏联20世纪60年

代用“写景法”绘制的世界三大洋自然地理图,其样式简直就像“深

远法”构图的中国山水画。这些地图的制图方法都是基于散点透视的

中国山水画意象构图的平行光正射性质。以上例证充分说明,中国画

散点透视乃古今地图制图技术的科学基础之一,而西画焦点透视因其

视点的单一性和景物的收敛变形,无缘地图制图学。

郑和航海图(局部)

筹海图编(局部)

其三,中国山水画“平远法”构图中的“视平线”包含了焦点透视的成分。笔者认为,这条永恒的水平线是中国画的一条科学性标志

线,属人体生理视线在无穷远处的集合。它既是中国画散点透视无数

个透视光束的集歌手娃娃 合,又是相同视点的焦点透视消失点所在的水平线。

这条“视平线”当然也就成了中西绘画科学性的公共标志线,是中国

画散点透视与西画焦点透视相通的连接线。这一无穷远的意象恰恰是

中心投影和正射(平行)投影融合点之所在。同时,中国山水画和中

国海洋画还利用了“视平线”所具有的“远”和“道”及主观意识对

画面意境的臆造功能。特别是宋代韩拙提出的“三远论”——阔远、

迷远、幽远,为充分利用这一“平远”境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其四,散点透视反映了近景逼真、中景简略、远景虚无,物体近

大远小以及“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

高与云齐”(王维《山水论》)等直观视觉的自然规律,这与焦点透

视是相同的。而且,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论述

了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原理及其“张绢素以远映”的验证方法,这要

比15世纪意大利画家总结出的“远近法”早一千年。

山水画及其正形投影转换图(示意)

前苏联以“写景法”绘制的洋自然地理图(局部)

其五,中国山水画可按正形投影原理,用人工投影转换的方法转

绘成与实地地貌及相对位置关系相似的平面地形图。如《山水画及其

正形投影转换手抄报光盘行动 图(示意)》所示,其中山水画画面上,各意象中心与

投影转换后相应的意象中心位置(箭头所指)之夏威夷果多少钱一斤 间的相对方位、距离

和比例以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基本保持不变。由于散点透视的视线

是随散点平行移动的,因此各个意象中心点是按照散点分布及其相对

位置的近似统一比例关系,同时分别平行移动到缩小了的位置,而不

是像焦点透视那样向着唯一的消失点方向收敛、缩小移动。这也就是

为什么它能够保持与实地位置关系相似的原因。反之,我们也可以根

据平面地形图或海图,按照图上代表地貌关系的等高线(或等深线),

反绘出与地形图上地貌分布位置关系相似的中国山水画。前文所说的

前苏联绘制的世界三大洋自然地理图就是以类似的方法绘制的。而西

画焦点透视是辐射光投影性质,无法使画面意象与实地景物的相对位

置关系保持相似,所以其画面和实地景物无法用正形投影的方式进行

转换。

其六,中国画散点透视是人体视觉效应与主观思维意识的综合反

映,即由直观视觉与画家的“迁想妙得”综合而生。绘画是视觉艺术,

视觉与人的思维意识和生理特点是分不开的。散点透视恰恰是自然科

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绘画造型手段。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

一就是具有意象性内涵。例如,中国山水画创作是根据画家长期“行

万里路”“外师造化”所得到的“心象”以及“读万卷书”的文化积

淀和对实地景物全方位动态观察的印象,通过画家的思维组合,对要

描绘的由直观视觉采集来的物象信息进行主观视觉纠正,克服视觉收

敛变形,使之成为符合实地真实景物及其相对位置关系的真实形象。

中国画写意的第一层意象中就包括了焦点透视直观视觉形象采集的过

渡层面。在产生这一视觉的同时,由人的主观意识对其进行视觉纠正,

使之更符合实地景物之实,这一过程可视为“归真性”臆造;同时,

又融入了画家的哲学、美学理念和思想感情,对第一层意象进行再造和“道”的升华,形成富于哲理的、更高层面中国画写意的第二层意

象,这一过程可视为“理性”臆造。然后把最终形成的意象和意境绘

写在载体(宣纸)上。这就是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综合写意过程。

上述分析和比较足以证明中国画散点透视是科学含量极高的绘画

透视方式。挖掘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科学含量,对研究中国画的整体科

学性、促进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和术语标准研究、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6:2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86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俺莱芜有
标签:散点透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