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相关规定资料
一、围岩类别的确定
(一)根据岩体特性分六级
Ⅰ:极硬岩,岩体完整
Ⅱ:极硬岩,岩体较完整,硬岩,岩体完整
Ⅲ:极硬岩,岩体较破碎;硬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较软
岩,岩体完整
Ⅳ:极硬岩,岩体较破碎;硬岩,岩体较破碎或破碎;较软岩或软
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或较破碎;较软岩,岩体完整
或较完整Ⅴ:软岩,岩体较破碎至极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
Ⅵ:受构造影响很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
(二)铁路隧道围岩分类
铁路隧道围岩分类,见表14.2-10和表14.2-11。
铁路隧道围岩分类表14.2-10
注:1、层状岩层的层厚划分;巨厚层大于1.0m;厚层:0.5-1m;
中厚层:0.1~0.5m;薄层:小于0.1m;
2、风化作用对围岩分类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结构完整状
态方面:当风化作用使岩体结构松散、破碎、软硬不一时,为什么会近视 应结合因
风化作用造成的各种状况,综合考虑确定围岩的结构完整状态;岩石
类别方面;当风化作用使岩石成分改变,强度降低时,应按风化后之
强度确定岩石类别;
3、遇有地下水时,可按下列原则调整围岩类别:在Ⅵ类围岩或属
于V类的硬质岩中,一般地下水对其稳定影响不大,可不考虑降低;
在Ⅳ类围岩或属于V类的软质岩石,应根据地下水的类型、水量大小
和危害程度调整围岩类别,当地
下水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局部坍塌或软化软弱面时,可酌情降低1
级;Ⅲ类、Ⅱ类围岩已成碎石状松散结构,裂隙中并有黏性土充填物。
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可根据地下水的类型、水量大小、渗
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况,判断其对围岩的危害程度,适当降
低1~2级;在Ⅰ类围岩中,分类已考虑了一般含水情况的影响,但在
特殊含水地层(如处于饱水状态或具有较大承压水流时)需另作处理;
4、本表中“类别”和“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栏,适用于单线、
双线和多线隧道,但不适用温暖人心的话 于特殊地质条件的围岩(如膨胀性围岩、多
年冻土等)。来源:
二、附录A铁路隧道围岩基本分级
A.1围岩基本分级
A.1.1分级因素及其确定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
1、围岩基本分级应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度两个因素确定;
2、岩石坚硬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应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两种
方法综合确定。
A.1.2岩体坚硬程度可按表A.1.2划分。
表A.1.2岩体坚硬程度的划分
隧道围岩分级修正
A.2.1隧道围岩级别的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岩级别应在围岩基本分级的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
考虑地下水状态、初始地应力状态等必要的因素进行修正。
2、地下水状态的分级宜按表A.2.1-1确定。
3、地下水影响的修正,宜按表A.2.1-2进行。
5、初始地应力对围岩级别的修正。
6、隧道洞身埋身较浅,应根据围岩受地表的影响情况进行围岩
级别修正。当围岩未风化层时,应按风化层的围岩基本分级考虑;围
岩仅受地表影响时,应较相应围岩降低1-2级。
A.2.2施工阶段隧道围岩级别的判定宜按表A.2.2的判
定卡进行。
4.1.4当地面水平或接近水平,且隧道覆盖厚度小于表4.1.4所列
数值时,应按前埋隧道设计。当有不利于山体稳定的地质条件是,浅
埋隧道覆盖厚度值应适当加大。
4.1.5作用于隧道衬砌上食火鸟 的偏压力,应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外侧
围岩的覆盖厚度确定。
表4.1.5-1偏压隧道外侧拱肩山体最大覆盖厚度t(m)
注:1、Ⅳ级围岩的t值可通过计算确定;
3、“*”表示缺少统计资料,设计时可通过工程类比或经验设计
取值。
一般情况下,Ⅲ--Ⅴ级围岩,地面倾斜,隧道外侧拱肩至地表的
2、Ⅲ、Ⅳ级石质围岩的t值应扣除表面风化破碎层和坡积层厚度;
垂直距离t等于或小于表4.1.5-1所列数值时,应按偏压隧道设计。当
t值等于或小于表4.1.5-2规定时,尚应在洞外采取设置地表锚杆、抗
滑桩或其他支挡结构等工程措施。表4.1.5-2偏压隧道外侧拱肩山体需
加固的覆盖厚度限值t(m)
注:1、Ⅲ、Ⅳ级石质围岩的t值应扣除表面风化破碎层和坡积层
厚度;
2、“*”表示缺少统计资料,设计时可通过工程类比或经验设计
取值。
三、洞门的设计原则
6.0.2洞门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洞口的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并符
合下列要求:1、采用斜交洞门时,其端墙与线路中线的交角不应小于
45,在松软地层中不宜采用斜交洞门;
2、设有运营通风的隧道,洞门结构形式应结合通风设施一并考虑;
3、位于城镇、风景区、车站附近的洞门,宜考虑建筑景观及环境
协调要求;
4、有条件时可采用斜切式或其他新型洞门结构。
6.0.3洞门设计应语文书二年级上册 符合下列规定:
1、当洞顶仰坡土石有剥落可能时,仰坡坡脚至洞门端墙背的水平
距离不宜小于1.5明洞门端墙顶高出仰坡坡脚不宜小于0.5m;洞门端
墙与仰坡间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宜小于1m。
2、当洞门有翼墙或挡土墙时,沿轨枕底面水平由线路中线至邻近
翼墙、挡土墙的距离,至少有一侧(曲线地段系曲线外侧)不应小于
3.5m。
3、洞门墙应根据地基情况设置变形缝,墙身应设置泄水孔。
四、隧道复合衬砌的设计原则
7.1.2隧道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应采用曲墙式衬砌,Ⅵ级围岩的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
构;
2、应地形或地质构造等引起有明显偏压的地段,应采用偏压衬砌;
Ⅴ、Ⅵ级围岩的偏压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Ⅳ级围岩的偏压衬
砌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隧道洞口段衬砌应加强,加强长度应根据地质、地形等条件确
定,一般单线隧道洞口加强衬砌长度不应小于5m,双线和多线隧道应
适当加长;
4、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延伸长度宜为5-
10m;
5、偏压衬砌段应延伸至一般衬砌段内5m以上;
6、单线Ⅲ级以上、双线Ⅲ笔记本外接显卡 级及以上地段均应设置仰拱;单线Ⅲ级、
双线Ⅱ级及以下地段是否设置仰拱应根据岩性、地下水情况确定;不
设仰拱的地段应设底板,底板厚度不得小于25cm,并应设置钢筋,钢
筋净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7、硬软地层分界处及对衬砌受力有不良影响处,应设置变形缝;
8、电力牵引的隧道,当长度大于2000m或位于隧道群地段和车
站两端时,应美白去斑面膜 根据需要设置接触网补偿下锚的衬砌段。
7.2.1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包括围岩在内的支护结构、断面形
状、开挖方法、施工顺序和断面闭合时间等因素,力求发挥围岩的自
承能力。
2、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宜采用喷锚支护,其基层平整度应符
合D/L≤
1/6(D为初期支护基层相邻两凸面凹进去的深度;L为基层两凸
面的距离);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二次衬砌宜为等候截面。
连接圆顺。
3、各级围岩在确定开挖断面时,除应满足隧道建筑限界要求外,
还应预留适当的围岩变形量,其量值可根据围岩类别、隧道宽度、埋置深度、施工方法和支护情况等条件,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当无类
比资料时,可参照表7.2.1-1采用。表7.2.1-1预留变形量(mm)
注:1、深埋、软岩隧道取大值;浅埋、硬岩隧道取小值;
2、有明显流变、原岩应力较大和膨胀性围岩,应根据量测数据反
馈分析确定。
4、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的设计参数,可采用工程类比
确定,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验算,当无类不资料时,可参照表7.2.1-2
与7.2.1-3选用,并应根据现场围岩量测信息对支护参数作必要的调整。
表7.2.1-3双线青菜汤面 隧道复合式衬砌的设计参数
注:1、采用钢架时,宜选用格栅钢架,钢架设置间距宜为
0.5-1.5m;2、对于Ⅳ、Ⅴ级围岩,可视情况采用钢筋束支
护,喷射砼厚度可取小值。7.2.4初期(施工)支护的组成应根
据围岩的性质及状态、地下水情况、隧道断面尺寸及其明知深度等条
件确定。
1、系统锚杆应沿隧道周边均匀布置,在岩面上按梅花形布置,
其方向应接近于径向或垂直岩层,并应根据使用目的和围岩性质及状
态等确定锚杆的类型、锚固方式、长度等,尤其对软弱围岩、自稳时
间短、初期变形大的地层,应采用长锚杆或自钻式锚杆注浆加固围岩。
2、自稳时间短、初期变形大的地层,或对地面下沉量有严格限
制时,应采用钢架。根据围岩条件的不同,可选择仅在隧道拱部设置
的钢架或在拱部及墙部设置的开口式钢架。在软弱围岩中应采用封闭
式钢架。格栅钢架主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8mm,各排钢架间应设置
钢拉杆,其直径宜为20-22mm。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6:0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86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