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概况
杨朔(1913~1968),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杨
毓瑨。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
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到延安,
在中央党校三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九
兵团战地记者,1949年后随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入朝,回国后历任中国
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
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常设书记处书记,中国亚非作
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明月山风景区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
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拥抱图片 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
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
写了大量散文。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
《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大多数出自《杨
朔散文选》。杨朔是当今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
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
终年55岁。
作品特点
杨朔
[1]
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
达范传正 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
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
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
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
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
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生平
杨朔
[2]
的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杨朔幼承家教,7岁入小学读书,未来英语怎么写 •
四五年级时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倍受师生赞赏。1927年去哈尔滨,在太古
洋行作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并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
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他清高狂放,
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而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时常睡到半夜,忽然
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人的过路坦克”,就象“从胸口碾过”,“心
都碾碎了”。于苦闷中,他贪婪地阅读《铁流》、《毁灭》等书籍,接触
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春风”“透进精神里了”。他针对日军建立伪满
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地选译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的
小说《大地》部分章节,登载于《大同日报》副刊,不久,被日军新闻检
查机关勒令停载。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其
间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手腕英语 身于抗日救
亡宣传。同年9月去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
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不为盈利,而为唤起民众”。同年末,经西
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
辗转到广州。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
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写下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
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他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1942年春,杨朔奉命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从冀西出发,
7•月方至延安,会已开过,遂到延安文艺界协会,继续从事创作,后进中
央党校学习。先后发表《月黑夜》、梦到别人 《大旗》、《霜天》、《麦子黄时》
等短篇小说。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
创作了反映矿工斗争与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秋,杨朔以新华社随军记者身份随晋察冀野战军转战于华北各
地,参加清风店、石家庄和平津战役,于戎马倥偬中写下大量通讯报道和
短篇小说,创作了反映华北解放战争的中篇小说《北线》。
建国初,杨朔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长,先后到东北和华南采访,
创作反映解放军战士、铁路工人抢修铁路事迹的中篇小说《北黑线》和《锦
绣山河》。1950年12月,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调中国作
家协会,先后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到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
采访,发表《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通讯。
1956年后,先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
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
秘书长等职,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外事工作异常繁忙的
情况下,创作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
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1959年杨朔于百忙中抽暇回故乡访问,应邀在蓬莱阁上为家乡文化界
人士作了讲学报告。此土的密度 后他又写下了描写家乡胜景的《蓬莱仙境》、《海
市》等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故乡山水、故乡人民的眷恋、热爱之情。
“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
年7月底杨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
于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杨朔一生创作成就巨大,其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散文,充满革命激情,结
构严谨,语言精练、含蓄,极富诗意,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品。
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朔散文选》,再版《三千里江山》;翌年出版《杨
朔短篇小说集》。
典型模式
杨朔的散文可说是确立了一个极典型的模式,模仿者无数。他独特的构思方
式——言此而意彼,虽为精巧,其实却很易学、易仿。只要翻翻当时(乃至新时
期初期)的报刊杂志,便不难发现:大量的记事、抒情散文都令人惊异地循着杨
朔《荔枝蜜》、《茶花赋》之类散文的思路,甚至连写作者的思想感受历程——先
抑后扬,也千篇一律。其中有不少弄巧成拙、故弄玄虚的篇什,读来味同嚼蜡。
模式照搬
此外,许多名家的“炼意思路”也被当成百用不厌的模式照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搬:如蜜
蜂被视为劳动、勤劳的象征(来自杨朔《荔枝蜜》),春天则成为政治意义
上的春天,革命圣地的一草一木皆被赋予象征,花朵、青松、小草之类则
一定要上升为某种政治品质的借喻。布局也成为公式,像仿照杨朔《荔枝
蜜》结尾“这一夜,我论文范文模板 梦见自己变成了只小蜜蜂”、峻青《秋色赋》结尾“我
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等方式收
尾的比比皆是,结果,许多散文所谓“画龙点睛”反画虎类犬。这也是十
七年散文数量众多却佳品极少的一个原因。
句式泛滥
与此相对应的,是句式的泛滥。几乎每篇散文佳作中都有一些引起了
众多模仿的句式表达:
杨朔《茶花赋》:“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刘白羽《樱花》:“它那种迎春风而怒放的精神,不是正蕴蓄着日本人
民革命精神与革命热情吗?”
秦牧《花城》:“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
得的幸福生活。”
袁鹰《井冈山记》:“明亮的,灿烂的茨坪灯火,你的每一盏灯光,岂
不就是井冈山人的一颗跳动的、炽热的心?”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表白:“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
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
陶铸《松树的风格》:“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
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11:3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83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