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的“美的概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
A.柏拉图
)提出的。
2.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
心理学家(
C.费希纳
)。
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蔡元培)。
5、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
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B席勒)。
1、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
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
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
B.朱光潜
)
4.美学主要是一门(
A.人文学科
)
1、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是主观的人是(B
狄德罗)
2、下列美学家中主张美在关系的人是(B狄
德罗)
3、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
是(“美是生活”)
4、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从修辞学角度论证崇
高的美学家是(B郎吉弩斯)
5、中国古代美学家中,把“情”与“景”、
“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的是(王夫之)
6、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自然事物真
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
7、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悲
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
恒理性”的胜利)。
8、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
形象性、感染性)。
9、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
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自然)。
1、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D审美态度)作为
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的角度
作出论证。
2、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A夏夫兹博里)认
为人具有内在的感觉器官,如“内在的眼睛”,
这种内在器官使人一下子分辨美丑。
3、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C宗炳)提出了
“畅神说”。
4日本动漫产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B马斯洛)把那种欣
喜若狂、如醉如痴的生命体验称为“高峰体验”。
5、对于美的直接感受能力,西方叫“敏感”,
中国古典美学称为(A妙语)。
6、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B审
美情感)。
1、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蔡
元培)。
2、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
人的启蒙和解放)方面。
3、下列方法中属于美育方法之一的是(D启
示)。
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B线)。
2、(D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
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
态。
3、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力,就是对具体形象
作(C抽象)的形式美分析能力。
4、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贷款协议 (A野兽派)
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
现因素。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D伊斯兰文化)
1、直观具象性,是指(D造形艺术)具有运
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征。
2、表演艺术的形象构成是在(A时间)过程
中流动展现出来的。
3、形象的感染性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
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受到
强烈的感召和熏陶,获得(B精神上)的审美愉
悦。
4、逼真性与假设性的统一是(C电影)的基
本特征之一。
5、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认为:电影艺术的
基础是(D蒙太奇)。
1、蕴籍是(B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
2、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奇异征实逼
真)。
3、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
文化形态是(A高雅文化)。
4、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D自娱自
乐)。
1、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A埃里克森)。
2、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C直观性、
创造性、纯真性)。
3、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
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
4、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A
丰富、多变、浪漫)。
1、当代社会要求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四
大支柱是(A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
活、学会生存)。
2、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情感性B)。
3、教学活动的性质具有(D创造性、主体性、
个性)。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4、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理论修养、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
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
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
生活经验富于直觉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错。这种说法之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
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
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
然美与人的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2、自然美的形式性指自然的美只在于自然事物的形式本身
答:错。这种说法不完全。自然美的形式性固然指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
然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形式本身也可以蕴含深层意义。
3、社会美的呈现离不开它的意蕴
答:对。因为社会事物作为美的对象而呈现,主要是以它的意蕴使人感动。
动的线的流动变化体现了心灵、宇宙的飞扬流动,书画中的形象传达出中国文
化宇宙和谐思想。
1、纪时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错。电影因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的确具有真实再现生活的逼真性,
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但电影作为艺术符号,同时还具有假定性,即它绝
不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实录,而要通过故事、结构、场景、角色等的假定,来表
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审美追求,在电影再造的时空中塑造形象。电影是逼真
性和假定性的辨证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不能片面地将纪时性当作
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重要特征。
2、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
意义。
答:错。造型艺术虽然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
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
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3、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性最强的艺术。
答:对。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情感的艺术,流动的音响、舞动的人体,作为
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情感物化符号,可以通过力度强弱、节奏缓急、幅度大小等
直接地、真实地表现人内心丰富活跃的情感,集中、有力地表现情感喷射和迸
社会美的灵魂是善,善被蕴涵在美的感性形式之中,社会事物的意蕴因素在社
会美的呈现中具有主导作用。
4、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与观众没有直接的关
系
答:错。艺术的五个要素是作品、观众、创造、艺术家和文化语境,其中
观众是艺术作品生命的完成者和延续者,艺术的价值只有通过观众才能得以实
现。艺术与观众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
5、通过艺术的“化丑为美”,原本丑的事物就获得了美的属性。
答:错。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运用符号把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
价值,但丑的事物其自身属性并未改变。
1、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妙语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有的。
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感,体现了人类
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
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2、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3、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1、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什么联系。(作业)
答:错。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两者
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
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
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2、美育与体育在完成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答:对。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于生理体质的教育。二者的紧密
联系在于一个铸造精神,一个塑造身体,身心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完整人格。
1、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特征。
答:错。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
个特征——装饰性。而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指的是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
即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情
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
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
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
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
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
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
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3、形式美不等于美的形式。
答:对。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
体审美对象的感性体验,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
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对。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
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
的自由美。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5、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答:错。色彩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性,即观念蕴涵特性。人们通过联
想将色彩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长期积淀演变成为某种象征
意义,从而成为蕴涵和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6、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答:对。声音直接诉诸人的听觉,以其声响对人的感官产生直接、快速的
刺激,从而可以迅捷地引起人即时的情绪反应。声音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对
应关系,并且具有朦胧而抽象的情感色彩,引起人不确定审美感受,具有丰富
的情感意味。
7、中国书画是“线的艺术”,最具有中国文化的形式美特点。
答:对。中国文化讲究的和谐,其内涵是从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思想,最典型的形式美表现为线的艺术。中国书画中气韵生
发。
4、形象间接性是语言艺术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对。语言艺术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感官,而需要通
过联想和想象间接体味和把握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和情感,然后在读者头脑中
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是语言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
5、综合艺术与其它所有艺术的艺术形象都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
答:错。这种理解忽略各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审美特征的差异性。例
如综合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中的舞蹈等,其艺术形象的确是感性直观的。
但是在语言艺术、音乐中。其艺术形象并非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非具象的。
文学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创造形象,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体味、
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也是通
过非视觉的抽象音响符号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要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激发起
人的想象、联想、情感活动,才能使欣赏者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但音乐形
象本身并不能提供实在确定的形象。
1、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运动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
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口夫 人际交往论文 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
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
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
在。只有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
2、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答:错。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点,它处自天然,是贴近民众生活
并儿童安全座椅安装 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等的结果,其朴素自然的形式为广大民众
喜闻乐见。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
于有目的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
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
一样的。
3、所谓高雅文化的“个性化创作”指的是一种作家个人化的创作。
答:错。因为高雅文化的“个性化创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审美文化
作品的个人化生命气息和注重作品内涵的独具一格和创新。将“个性化创作”
仅仅理解为作家个性化创作,会同大众文化作品的个人创作相混淆,而两者的
差别非常明显;大众文化的个性创作常常要遵从模式化、类型化的运作规则,
高雅文化要求的则是典型化、个性化的独特创作品性。
1、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它是身体发展的加速期。
答:错。青少年时期确实是个体身体发展的加速期,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它
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青少年发展是个体的自我认同的关
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的转
折点。
2、完美的青春形象指的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和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的统
一。
答:错。这样的理解不完全。完美的青春形象应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
优雅得体的修养风度和远大高尚的理想情操的统一。这三个层次由外而内,内
涵与外在有机的统一,共同塑造青少年的理想形象。
3、青少年美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
答:对。以活动为中心符合青少年活力充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
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
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
审美能力的个体。
1、教师不仅是美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自身也是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
答:对。因为教师在美育活动中,不仅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科技美、形式美等美的形态进行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本身也是蕴
含着丰富审美因素的活的形象,成为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
2、教师诚实英语 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能对学生起到
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
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
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本文发布于:2023-04-15 02:5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7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