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
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
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
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
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
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
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
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
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
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
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
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人生好累 政口淡无味
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
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
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
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
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
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
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
政政策应尽快淡出快捷键 。
(二)步步淡出西班牙海鲜烩饭 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
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
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
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3年春季报告)》体现这种观点。
(四)持续的观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陈东琪最近牵头完
成的《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报告提出了新的观点。报告认为中国财政
收支的黄金规则是:赤字只能为公共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和重点公共服务领域融
资,这几项赤字合计最高不应超过当年GDP的5.5%,建设国债最高不超过GD
P的4%。按照这样的财政赤字规模和国债规模建议,我国发行国债还有很大的空
间。
三.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一)影响宏观管理平衡
1998年第四季度,我国开始实施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
政政策,1998年至2003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语基础设施
建设,这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弥补了政府投资资金
来源不足,建设了一大批多年想建设而没有能力建设的大型水利,交通骨干网等
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国债占GDP
的比率增长势头迅猛,1980年还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
年已上升到8.2%,根据中央国债登记与结算公司数据,截至2003年12月,国债余
额为17490亿,加上松赞干布读音 央行2003年金融运转报告中的政府外债余额482.57亿美元,
这一数字已经是2003年GDP的18.4%,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由于长期的国债投资,必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促使投资的增速不仅
超过GDP的增速,而且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超过消费的比重,这就使国民收入
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从而影响宏观管理的平衡。我国历年经济发展的
实践已经证明:积累占国民收入中30%的比例是合适的。它既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也不会带来通货滞胀。但目前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近40%,影响了积累与消
费比例的协调。所以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带来宏观管理上的难题。
(二)影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由于积累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受到影响,就会对G
DP增长率的贡献带来不利。例如,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
贡献率不足40%。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消费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尤其是
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导致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弱势群体的出现,从而拉大了不同
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为衡量
标准,已经达到了0.4的警戒线。这就直接影响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
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三)增加中央财政负担
由于连续多年发行国债,国债余额已从1998年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上
升到2002年的18.3%,快要达到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不仅如此,我国的国债偿
还不像有些国家债务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而是多集中在中央,债务由中央财
政负担。所以推行持续的财政政策,极不利于中央财政的收支平衡。
(四)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制度的改革
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基本上偏重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滞后,使长期未解决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更影响国家财政体
制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国债的投入基本上是政府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
国有资本,这就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入,从而使得拥有民间储蓄达7万多亿元的
资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掘民有资
本的发展空间,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积极财政政策会导致“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特别
是当假设就业较为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对产品及劳务
的需求增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就随物
价上涨或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货币量即减少,而货币的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引起利
率上升,结果导致效绩工资 私人投资水平下降,随着投资减少人们的消费也减少,可以看到
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也挤占了私人的投资和消费。假设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
态,则增加政府支出会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这对经济的发展是不
利的。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通常是扩张性政策,是“赤字政策”,其结果会导致财
政赤字上升和国家债务增加
为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多支出点,资金从哪儿来?我们可以从未来的收入中
透支出点,这就要发国债,但是发行国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还清的债务累积成
债务净存量,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很大一部分,为
偿还国债政府会增加税收或用本国产品偿还外债利息,这必然会导致下一代人负
担增加,特别是在充分就业时期,增加公债不能使资本形成,反而引起投资下降,
也对公民造成负担。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干预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有
很多过度依赖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赤字政策是一项短期政策,但他不能长
期使用,长期使用国债投资手段还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作用,效率也差,
而且容易产生腐败,而且国债的偿还能力总是有限的。
四.纠正上述不利因素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认识
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习报告500字 自1998年以来已快五年,尽管成绩显著,
但带来的问题不少,应当引起重视,一定要看到我国连续数年发行的国债,占GD
P总额比重已逼近国际警戒线;还债的任务主要是靠中央财政。这就要求我国的
财政政策,从积极的财政政策框架中跳出来,变成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所谓适
度,就是要通过综合性的财政决策实现既不增加中央财政负担又能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只有这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才不会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作
为长期实施的政策。
(二)要充实提高
根据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今后在继续实
施这一政策时:一是在国债投资的方向上要充实提高,既要在适度扩大发行国债
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使投资最大可能提
高城乡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使消费占GDP的比重得到提
高,以扩大消费需求,抑制通货滞胀。二是在发挥财政政策功能上,进行结构性调
整。有人认为减税是调整财政政策功能的一个方向,应当抓住时机进行。我们认
为:当前按照我国的国情,不适宜采取全面减税的措施。这是因为我国税制以间接
税为主,而间接税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再加上我国的税收水平并不很高,
只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还极不合理、投资机制不完善、通
货紧缩仍然存在的形势下,如果全面减税,不仅会加速企业盲目投资,带来经济结
构更加失衡,而且一旦在价格竞争的市场上商品出现更多的积压,将会带来更为
严重的通货滞胀,但这并不等于说税制不应该进行适当调整。我们认为,一旦时机
成熟,就应当尽快改革和完善增殖税、企业所得税。年假计算
(三)要配套实施
为了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应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
同时,还必须实行配套的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
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有足够有效的资金,因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是非常
必要的。国内外实践也已经证明:无论是抑制通货滞胀还是制止通货膨胀,实行配
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与建议
积极财政政策不是万能的,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也有弊。我们不应期待
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不断,但是根据
我国具体情况,这一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所以我国在使用国债投资手段的同
时,我们应该把非国债手段逐步使用起来,强化起来,进一步启动非政府的社会投
资、居民消费,使其经过一个过程形成停发国债后仍能有扩张下去的势头,并最终
形成消费与投资自主扩张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樊刚,张晓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出版社,2000.
[2]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经济研
究,1999,(10).
[3]余国峰.国债的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学动态,1997,(6).
[4]温桂芳、马栓友.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文杂志,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林毅夫.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01:1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497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