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桑结加)
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教育学
论文题目
小学教师美育观念调查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选题背景:
“美育”是一个缩写,其全称应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这个概念和提法并没有完整地出现在中国历史中,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教育不存在美育的思想,不论是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其经典著作提出美育的思想。而美育不仅仅影响着中国,它在西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西方的著作中对美育的表达更为直观,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就在《理想国》中提到了要从小培养孩子爱美的习惯与辨别美丑的能力。在此之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美育思想,全面地说明了美学、艺术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得到了更大的重视。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以书面形式充分揭示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小学教育而言,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这里所说的美育显然不是狭义的美育,而是宽泛的美育,简称为大美育,这种大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鉴赏、创新等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净化、美化人本身,建立美的情操和理想的观念,发展美的品格,形成完美的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进入至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美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层次上的素质教育。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终极目标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美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完美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全面发展的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高素质的人”等等,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基于此,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提出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孕育美育观念,如何将美育理念传播给学生,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美育理念。
选题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被写入了党的
重要纲领性文件中使得美育不仅提高了自身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使得“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系列的重大探究和实践从美育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美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认知的能力,形成高尚道德,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即教育的发挥成效绝不能没有美育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的哲学家、教育家与美学家都参与了人格培养问题的讨论,从美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审视人格的发展,审美即为人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可谓是一种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培养密不可分的教育方式之一。审美是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主观体验,主体经过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真、善、美”的深刻性体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渴望,对于自由和至善至美境界的不懈追寻,以克服人格中的种种缺失和弊端,达到理性的升华与超越。在此前提下,我们将从美学的视阈中审视人格的,呼吁重塑与培养小学教师的审美理念,梳理相关的文献研究,从理论的层面思考关于小学教师审美理念培养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深化学界关于小学教师审美理念培养问题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美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美育历史与美育实践相伴相随,美育的作用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丰富而和谐的情感世界,促使人从自然人格到文明人格再到审美人格地逐步升华。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等[1],本研究梳理了关于美育研究的重要学者的观点,美育研究中有交叉和重复的部分,不同的时期对于美育也有不同的理解,多年来人们对于美育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美育是艺术教育
美育被英国学者德·朗特里定义是“一门课程式的用语,其中主要包含了关于音乐、舞蹈、美术与文学创造等[2]。这一定义是将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的典型。苏联学者哈尔拉莫夫认为“培养学生们的审美在艺术与生活中的充分感知性能力与正确的理解能力是美育的本质所在”。巴拉诺夫理解为“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的鉴赏艺术之美与现实至美能力一种教育形式”[3]。当代学者滕守尧认为“美育是按照审美的规律而进行的艺术性教育并且通过这种艺术性教育而开展的不可或缺地教育形式之一砚。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文字、色彩、韵律展现美的存在,激发人们体验美的冲动,艺术是审美实践的一种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美育是艺术教育的同义词,美存在于艺术之中,二者密不可分,因此,许多的美学专家或者教育家都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二、美育是美学知识教育
陈友松先生认为“美育也称为美学教育”[4];《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是“美育亦可被成为‘美学知识的教育’或者是‘美学的教育’”。这是由顾明远先生主编的书籍,其中表明了美育是使学生们获得某些关于审美性的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性判断能力
从而培养出能够正确的审视审美性观点的教育形式。这是从美学原理的角度审视美育研究的典型,将美育看成是知识性的美学话语体系,将美育理解为是美学知识的讲授。
三、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
西南大学赵伶俐“对于各种美好事物通过培养以达到丰富学生们审美道德感知、审美道德理解、审美道德评价与审美道德创造的四种能力是美育的本质性要素所在”[5]。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德育是教育目的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而美育只是德育的到达目的的手段,起到帮助德育使人将外在说教内化为自身建设的美学方式。
四、美育是情感教育
“美育”一词最早的使用是在20世纪的初期被中国的学者王国维从西语的禁锢中翻译出来并且独立地在他的文章中使用,这也成为了美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开展的源头[6]。“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一一蔡元培。美学与文艺学泰斗级人物蒋孔阳是对于美育美学的研究学者之一,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文学的审美方式而进行的或者是通过对人开展教育而使得人们在心灵深处获得感染与内化之倾向的活动。”[7]
五、美育是美感教育
曲大富认为“通过对美好事物现象的感知、感受、感动三方面进行的教育是美育”。许多美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赞成将美育等同于美感教育,比如:蔡仪著的《美学原理》中论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即是通过美感来进行的教育”[8],西南三校编《普通教育学》,仇春霖著《简明美学原理》[9]。
综上所述,从已有考察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历来学者们对于美育的本质,这一概念诊释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其共性,均是立足于某一方面来加以阐述,而结合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考究,美育作为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包括美育是情感的教育、美育是艺术的教育、美育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等,虽然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关于美育是有关于人的研究却基本没有太大地争议,将教育活动与审美结合起来,目标是培育具有审美人格的人是教育的目标所在。
2、选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为了更加及时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该研究的大量相关资料,作者借助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国美育网、Springer Link,JSTOR、百度和谷歌等查阅平台与搜索引擎工具进行前期资料的汇编工作。
(2)问卷调查法
作为以书面的形式、围绕某一个研究的目的与议题而设计一系列有关的问题的方法一一问卷调查法,以其调查结果易量化与节省时间成本而被广泛使用,是一种在被调查者及时通过填涂问卷而做出回答基础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回收、汇总、整合与分析的过程,进而获取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本课题问卷调查法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在学校开展,共计1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小学校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调查问卷见附件。
(3)访谈法
通过访问者和受访者在面对面地交谈中逐步深入地了解受访者心理与行为的真实想法与表现的手段一一访谈法,是达到研究程度深入和取得研究预期效果的基本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其被研究的问题的性质、目的、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访谈形式。本研究对象为小学任课教师,采用开放性问题访谈提纲的形式,对其进行非结构性访谈,以了解被访谈者真实的审美认知和美育实践开展现状,本研究内容主要是从美育认知、艺术教育与美育、美育实践三个方面开展,其中访谈提纲见附件。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研究小学教师美育观念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策略。
3、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条件包括现有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问卷调查的制定和汇总统计分析以及访谈对象的确认和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针对性不足。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的结果。
一是小学教师美育观念的现状;二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得出小学教师美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5.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6、教学单位意见。
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名(公章):
20 年 月 日
[1]Banschbach John. Aesthetics in Writing Asssment, or a Student's
Essay about a Poem is Itlf a Work of Art [C].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Spring
Conference, 1995.
[2]Fischer, Susan L.. ‘ In arch of good form': The aesthetic of contactful writing[J]. Gestalt
Review, 2011(3).
[3]Howarth ve Writing and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007(18).
[4]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5]仇春霖著.简明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6]西南三校.普通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普通教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8]孙俊三.美育在当代的困境及其策略选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3).
[9]王元嚷.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J].美育研究,2013(4).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21:1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5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