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吕灿仁)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预测----不懂改变 ,何以至千里、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自由之上,规则守护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要求: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题
本题为带有任务驱动特点的思辨型材料作文,有明显的写作情境和明显的任务指令,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材料设计了一个具体情境: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从而引来人们的围观和议论。这个情境应该是考生立意、立论、论证的基础,也是议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考生的论证不能仅止于这棵被移植的大树上,而要能由此挖掘出社会和人生的道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这个具体情境,材料又给出了三个不同的观点,以期引发考生深入而有效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个观点中选择其一,也可以在综1
合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为此本题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指令:“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考生要在这个问题的引导和激励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分析、说理,谈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解决问题之道。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一)第一个人的角度:
1.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
2.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3.灵活变通可以带来新的契机。
(二)第二个人的角度:
1.改变环境需要付出代价。
2.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3.生活中,有得必有失。
(三)第三个人的角度:
1.坚持奋斗,亦能圆梦。
2.不忘初心,实现梦想。
3.坚守本分,成就自我。
(四)整体角度:
既要坚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又要了解适应环境的重要性。错误立意:
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
2.机遇比天赋更重要。
3.做与众不同的自己。
4.慧眼识才——“伯乐”和“千里马”。
5.挫折与成功。
6.脱离材料语境大谈这棵树的故事……
范文展示
不懂改变 ,何以至千里
高三(18)班 朱旭
大树因为改变而获得赏识,人也应当这样。想要生存,想要成功,必须懂得改变。不懂改变,何以至千里?改变什么?我认为不外乎两点,一是改变自己,二是改变生存环境。
改变自己,以积极而全新的心态面对一切,才能于自我中寻找突破,才能找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更好途径,一如那棵被修剪掉枝叶的大树。
没有谁生来就完美,也没有谁天生就成功,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改变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鳄鱼懂得改变自己,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更好地适应了环境;青蛙懂得改变自己,学会冬眠,完美地躲避开了寒冷季节的威胁;海龟懂得改变自己,长出龟壳,从而多了一层安全保障;变色龙懂得改变自己,学会改变颜色,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巧妙地隐藏了自己;人类的祖先懂得改变自己,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不断进化与完善,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文明与辉煌。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弱的一面,只有很好地改变自己,人3
生才会越来越顺利,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为了生存,为了成功,我们固然可以改变自己,但若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本身就于自己无益,我们还有必要委屈自己、迁就环境、随波逐流吗?我想,惟有改变它,才有可能在黑暗中为自己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大树生长在深山里好多年无人知晓,一朝移植在公园而被人们关注、赏识,正是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使然。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和发展,三次搬家,选择有利的生存环境,而使孟子终成大器;陶渊明不满当时官场的乌烟瘴气,选择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回归田园,开拓出一片隐逸的天地以滋养灵魂,让后世向往。改变生存环境,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多提供一种可能,给自己多创造一次成功的机会。改变生存环境,才更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更容易实现个人的价值。
当然,改变自己与改变生存环境需要相辅相成,这其中改变自己应占主导地位。一如那棵大树,如果它自身条件不足而又不懂改变,那么,无论其生存环境如何改变,也终难获得被人赏识的结果。正是因为它在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同时又适时地改变了生存环境,才最终成就了自己。
由此可见,与一味地在坚守中努力相比,懂得适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则更容易至千里,更有机会“扶摇直上九万里”!
点评
4
本文作者审题很准,依据新材料的内容开篇点题,即“大树因为改变而获得赏识,人也应当这样。想要生存,想要成功,必须懂得改变。不懂改变 ,何以至千里”;接着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一是改变自己,二是改变生存环境。论述过程层次清晰,并有现实性,所举事例较为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分析简洁、深刻,详略得当。
1
02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做题。(60分)
“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钱七虎如是说。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结尾如此写道。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
本题为带有任务驱动特点的思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创新属于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潮流,话题现实性强,可写的内容广泛,不同层次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从核心素养的5
层面来看,创新是时代主旋律,考生当认识创新的意义,思考创新的过程,践行创新的态度。从思维的层面来看,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参考立意
1.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2.没有继承,何来创新?
3.发展需借鉴,创新需包容。
4.学创结合,方能前进。
5.以借鉴为基,以创新为石。
6.创新不舍继承,成果不忘共享。
7.展创新之美,走共赢之路。
8.接他木之枝,结新生之果。
……
范文展示
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继承和创新从来都不是站在对立面的。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每一次创新都有“拿来”的影子,每一次“拿来”都可能孕育出创新,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人类才会不断发展、进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无穷的科研,无数的创新,都和前人有关。所以继承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只继承前人的成果不肯创新,而丢了发展的机会。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说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6
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那个年代的人们,曾抱着孔夫子、抱着封建主义不肯撒手,不愿接受外来文化,觉得那便是爱国,那便是气节。可笑的是危亡之际,生存和毁灭就在眼前,我们还抱残守缺,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在万千泥潭中翻滚、挣扎,我们终于走了“拿来”的道路,以所“拿来的”打造出新的天地,探索出了一条复兴之路。历史仍刻骨铭心,今日我们决不能再重蹈覆辙。
文化如此,科技也如此。
任正非表示:“我从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如果文化和科技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难道回到原始社会从头再来吗?科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适合创新的就“拿来”:互联网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是马云拿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支付宝,这就是创新;你研发了手机,我拿过来搞移动支付,他拿过来搞QQ、微信,这也是创新。总不能说我研发了微信、QQ,但是我得等研发出自己的手机再装上去,而且我还不允许别人装。互联网是全球共享,QQ、支付宝也应是全球共享,它们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不可停止,“新”已是必然,但“新”的基础是前人的成果,只有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能造就“新”,人类创新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
钱七虎曾言:“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好像钱七虎只主张创新,反对继承?差矣!互联网是前人的成果,但在此基础上创建支付宝却是前人未走过的路;手机是前人的成果,但利用手机搞移动支付、搞QQ、微信也是前人未走7
过的路。钱七虎只是强调站在前人的终点继续探索,而不是重复前人、故步不前。
先继承,再创新;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只有如此,人类才会不断发展,世界才会欣欣向荣。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的审题立意是非常准确的。能够抓住创新与吸纳、继承的关系,展开多角度论证。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从借鉴到创新到共享,紧扣材料,层层推进。同时,作者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支撑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科技、创新、发展等领域的问题能深入思考,角度精准,尽管论述的深度尚有欠缺,却仍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0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解题
本道作文题的导向是使我们关注现实、进行思辨。“规则”一词8
既可以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也可以指“规律,法则”。因此,“规则”的理解应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因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死板地遵守规则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旧社会的秩序(规则),新时期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规则)等;但同样也存在着因破坏规则而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痛苦和灾难,轻一点的如高铁霸座,严重些的如酒驾车祸等各类违规现象。
当然,我们一般的思维有可能更多地是停留在对打破规则之后而带来的乱象方面。但如果我们能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合时宜、落伍甚至是反动的规则方面,或许我们的思维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而这也就是这篇作文带给我们思维发展方面最大的收获。
题目材料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实意义,容易激发考生的思考。考生需要在文中体现他们的思辨能力,有理有据地谈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因此,“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或“消极的规则需要我们打破”的观点应该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
2.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
3.规则与自由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
4.守护规则,释放自由。
5.在规则里品尝自由,在自由中完善规则。
9
偏题立意:
1.为了追求个人自由而打破规则。
2.为了遵守规则而不考虑规则是否适宜。
3.打破规则展示个性。
4.规则和自由只能二选一。
范文展示
自由之上,规则守护
高三(5)班 黄森
自由在高处,就必定需要规则来守护住最后一道防线。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规则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自由发展。(开门见山,点出“自由”与“规则”关系,并亮出观点。)
想起前些日子那令无数国人震惊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正是自由逃脱了规则的约束而肆意妄为所造成的悲剧吗?当事人某女士无视公交车上“不能干扰司机”的规则而随意发泄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怒火,而司机也忽视了“公交车上乘客生命第一”的规则,与女士发生争执。两人跨越规则的代价是整辆公交车乘客的悲惨结局。因此,没有秩序的自由,必定会扰乱社会安定,对人身安全造成巨大伤害。(举例,正面论证“没有秩序的自由”具有破坏性。)
再想起之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贺建奎忽视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拥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公然越界,只因为自己疯狂的科学实验。这样的自由,最后也导致了一颗科学事业新星的陨落和其一生事业的埋葬。(继续举例,反面论证“自由”需要“规则”“秩序”10
的守护。)
这两例事件都是因为只“贪图享受”自由的美味而无视规则所引发的悲剧。熊培云曾说过:“自由并不是一个人可以随意攻击的武器,自由之上的净土,是由规则来守护的。”只有规则守护的自由,我们才可以在安宁的社会里尽情享受。而在自由这片天空里,规则不应是死板麻木的,只有自由的秩序才更有利于蓝天里自由的翱翔。(承上启下,进一步明确“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完善观点。)
火热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男主人公程勇(徐峥饰)因帮助贫苦的老百姓而走私抗癌药,市场上天价一瓶的药他只卖500元。但因为其走私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所以最后被警察抓捕时我们不禁心中绞痛。可随后法院的判决却让影迷们心中一暖,本应被判无期徒刑的程勇只被判了几年的有期徒刑。而当扣押着程勇的车子驶过街道时,警察也示意司机将车速降到最低,只因车外站着几千位被帮助过的老百姓正在默默为他们的大英雄送行。虽说法大于情是真理,可适应人性、守护善良、灵活变通的法律规则才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更有利于保存住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那股善良。这才是拥有自由的秩序的力量,这才是人性的力量。(进一步举例论证“规则”需要“灵活变通、求真务实”,这样“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自由发展”。)
拥有秩序的自由,就像是灯塔在默默守护回家的航船,为你投来光明,指引方向;拥有自由的秩序,就像是一股清流在混沌间流淌,为你拨开迷雾,迎来曙光。只有两者齐心协力,双剑合璧,我们的祖国才能永久昌盛!(用比喻明确“秩序”与“自由”的关系,再次提出11
文章的观点。)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对“自由”“秩序”“规则”的概念理解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梳理还是比较到位的。这是一篇较为标准的“观点+材料+分析+小结”式的议论文。文章观点的首尾呼应,中间的承上启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论证过程中分析篇幅较少的缺陷。
12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1:2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4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