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郑云从)
幻想天堂里不同的笑与泪
——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同名主人公,也是一个的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形象,而阿Q则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勾勒出的一个幻想悲剧的人物形象,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富有盛名。这两个人物,一个出生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一个出生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个是潦倒的乡绅,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文化教养„„然而,再多的不同都掩盖不了这两个人物之间某种致命的共同点:爱幻想。只这一点,就不得不让历代批评家们将目光锁定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今天我又将开始这个老套的话题,表达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进行阐述:
一、堂吉诃德和阿Q形象意义的比较
首先,我觉得,不同的生活背景,注定了堂吉诃德和阿Q两个人物形象诞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堂吉诃德背负的是一种讽诫意义,而阿Q则带着一种揭露意义。
堂吉诃德诞生在骑士小说泛滥时期的西班牙,塞万提斯自己就在《堂吉诃德》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全部摧毁。”虽然这部书后来的意义不仅于此,但我们还是可以明确得到一个信息:这部书是想塑造一个典型,通过这个典型来达到讽刺及摧毁的目的。塞万提斯希望通过塑造这个被骑士小说毒害的乡绅的一系列疯狂可笑的举动来向人们展示骑士文学的可笑性,从而劝导人们放弃骑士文学,在书中,表面上看来是堂吉诃德的亲友劝他不要沉迷于骑士小说,实际上是作者借堂吉诃德来劝告广大的社会群众不要再沉迷于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这样一来,堂吉诃德这个人物身上就背负着一种劝讽的责任,塞万提斯希望读者在讽刺堂吉诃德的同时,能够得到一种劝告。这种劝讽意义是集中在堂吉诃德一个人身上的,其他的人都是堂吉诃德疯狂表现的旁观者,由此看来,堂吉诃德与背景中的人物是处于一种对立位置的,他不属于戏弄他的那群人。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安排堂吉诃德在临终前终于醒悟,认识到骑士小说的毒害之深,他的那一段话就更明确的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至此,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完成了他的任务,达到了一种
1
劝讽的效果(从《堂吉诃德》出版后,西班牙社会上骑士文学仿佛一夜消失可以看出)。
阿Q诞生在中国黑暗的民国时期,在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都显得麻木不仁,带着一种冷漠的态度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处在那个社会底层的阿Q则是这种冷漠人物群像的一个集中代表,他盲目自大,又极度自卑,正是当时大多数中国国民的一种典型心态:既认为自己是泱泱大国的一员,然而又苦闷自己的国家正被各方面的势力欺凌着。他每天靠着一点零活聊以生存,精神生活一片空白,每天仿佛行尸走肉般。在那个社会,广大的社会群众就是处在那样的精神空虚中。所以说,在这里,阿Q就是那个群像中的一员,与那个群像是相融合,而不是相对的,阿Q身上背负的是一种揭露意义,鲁迅先生就是要通过阿Q来集中展示当时国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引起疗救的注意。由于阿Q的荒唐行动,他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甚至在临死前,他都还没有放弃幻想(连老婆都没有的他还在幻想孙子的圈画得圆不圆),他的至死不悟,更突出了疗救的必要性。至此,阿Q身上的揭露意义也算是成功达到(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发表后,也引起了当时广泛的社会关注及国人深刻的思考,直到今天,阿Q形象还时常警醒着人们)。
二、堂吉诃德和阿Q幻想意义的比较
幻想,是这两个人物的最大共同点。然而各种因素也注定了他们的幻想也是大相径庭的。
堂吉诃德的幻想是一种魔障,一种非自带的间歇性幻想症。他在清醒时是一个博学的绅士,只有在陷入骑士小说的虚妄中时才显得不正常、爱幻想。他是在追求成为一名骑士的过程中幻想自己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受到人们的愚弄时幻想那些苦难是成就伟大骑士的必经步骤,幻想是他追求事业的一种依靠。
阿Q的幻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病,一种可恨可悲的自身的劣根性。他几乎没有清醒的时候,他是一个人,但不具备正常人的思考能力,不会采用正常人的思考方式,社会底层的地位让他处处受排挤,受欺负,幻想是他在这个社会赖以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堂吉诃德的幻想即使可笑,却还是带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而阿Q的幻想则完全是一种令人痛心的逃避现实的自我催眠。
2
这两种不同质的幻想也各有自己的意义。
堂吉诃德的幻想是外向的,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幻想。然而大多数人对这种幻想都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堂吉诃德在自己的幻想中头破血流,他们觉得是一种难得的娱乐,他们刺耳的笑声暴露出他们的残酷。所以,这种幻想不仅让我们感到堂吉诃德的可笑可悲,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对那个残酷的社会群体的的披露。
阿Q的幻想是纯属个人内心的。他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中自娱自乐,这种内在的幻想没有人知道,他也不敢让人知道。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我们还可以猜测,这种幻想绝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而是广大的社会群众普遍采用的一种精神胜利法。
三、堂吉诃德和阿Q引起的读者的心理反应比较
堂吉诃德和阿Q有太多的不同之处,而由这些不同之处所引起的读者的心理反应当然也是不同的。
堂吉诃德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行侠仗义”的过程中遭受到人们的愚弄。从他被欺负的那些离奇的经历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他沉迷于骑士小说的可笑、可悲,更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人的残酷,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所说:“《堂吉诃德》依然是一部粗糙的古书,书中充满了西班牙独特的残酷,毫无同情心的残酷,这残酷诱使一个孩子似的游戏的老人走火入魔。”所以我们看堂吉诃德,首先会笑,甚至是哈哈大笑,会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然而看着看着,笑着笑着,我们会流泪,不是笑出的泪,而是一种心酸的泪。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的坎坷、挫折,仿佛总是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中。看到堂吉诃德被人们戏弄到遍体鳞伤,就好像看到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自己一样,不禁为他也为自己掬一把同情的泪。排除他的疯癫性,他为梦想的执着也会让我们感动到流泪。我们在遭受多次挫折之后,很容易就放弃了,而堂吉诃德再两次被伤到抬回家之后还是不顾一切,勇往直前。这种拼搏精神不得不让今天的我们为之汗颜,并留下感动的泪水。
阿Q在被比他地位高的人欺负后,只得讪讪的自我安慰,然而遇到比他更为弱小的人,比如小尼姑,他也会摆出一副自大的样子,去对他们进行欺辱。从这种欺辱中,获得自己的一种变态的精神满足。这种人性的麻木会引起读者们一种
3
咬牙切齿的恨。阿Q是穷困潦倒的,甚至无立足之地,只得借宿在破旧的土谷祠中,然而,他不思上进,不好好珍惜自己的劳力,对老人的劝告置若罔闻,在做各种零活获得一点点小钱之后,就去在赌博桌上挥霍,妄想在赌博中能够天上掉馅饼。最终,虽然赢了一些钱,却引起了其他赌博者的不满,被人揍了一顿后,抢走了全部的钱。带着一身的伤,如一条丧家犬般又回到破旧的土谷祠。饿肚子的时候就去偷吃的,被发现后,面对比他弱小的老尼姑,不仅不认错,还恬不知耻的狡辩。面对这样的阿Q,读者们只能摇摇头深深叹息,他虽可怜,然而更可恨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是人们普遍对他的看法。
在看《堂吉诃德》的过程中,堂吉诃德会让我们笑到流泪,这泪中,有同情,有感动,也有对那个社会的嘲笑和愤慨,而在看《阿Q正传》的过程中,阿Q虽会让我们感到同情,然而更多的是让我们在一种深深的悲哀中痛哭流涕。
堂吉诃德,阿Q,这两个留名文学史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的致命的幻想特点而被联系到一起,然而作为经典的文学形象,他们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幻想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幻想的天堂,在这个“天堂”中,他们的笑与泪不仅与他们自己相关,也引起了一代代人的笑声与悲伤。同样的幻想天堂,不同的笑与泪,值得引起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人间中的人深思。
4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20:0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40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