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散文阅读(结构思路)-【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

更新时间:2024-03-31 17:25:3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凌廷堪)

专题07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专题07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行文思路

(一)纵向式

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

承式。

示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

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

《荷塘月色》

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

《故都的秋》

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

《荷塘月色》

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故都的秋》

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

《记念刘和珍君》

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

(二)横向式

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

《故都的秋》

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示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由眼前景联想到从前景,在古今对比中体现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3.并列式:包括

示例: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我与地坛》

第一部分重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写我对母亲的情感。

二、线索分析

(一)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多用于状物类散文。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上同

(二)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示例:《荷塘月色》与上同

(三)以逻辑顺序(含感情变化、由实及虚)为线索: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

示例:

《故都的秋》

以“清、静、悲凉”统领全文

《荷塘月色》

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四)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示例:

《我与地坛》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秦腔》中以“秦腔”为线索

(五)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示例:多见于写人散文

(六)以事件为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

示例:多见于叙事散文。

散文线索作用或效果:

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三、句段作用

(一)开头句段:

内容层面——开门见山,引出描写的对象,点明题旨;交代写作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等。

表达效果——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示例:

《故都的秋》

首段的作用

①第一段议论开篇,照应标题,又与结尾前后呼应形成了严密的回环往复的结构;②点明文眼——北国秋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是秋的客观特征,“悲凉”是作者对秋的主观感受,

统领全文;③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爱子的家庭悲剧因素,又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因素;④奠定情感基调——既有浓浓的悲伤之意,又有赤诚的家国情怀。

《荷塘月色》

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结构上的作用

交待心绪不宁,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记念刘和珍君》

开头第一、二节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二节不断围绕写作源起展开?

答案:作者借作者借叙说写作缘起,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动态都概括进去了。进步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良、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样情氛围。

《我与地坛》

文章开头第一段交代“我”多次提到过地坛,有什么作用?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地坛与地坛“很少被人记起”形成对比,说明地坛在“我”心中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我”对它感情很深。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入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二)中间句段

内容层面——扩展思路;丰富内容(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构层面——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照应结尾;为下文作铺垫;内容或思路的转折。

表达效果——自然过渡;顺理成章。

示例:

《故都的秋》

文中“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高,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这一段从结构来说,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球场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从语言句式来说,近乎口语的文字、排比的运用,好像作者说这话的样子就在眼前;从内容来说,将南方的秋雨与北方的秋雨作对比,突出表现了北方的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荷塘月色》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这两句话不但是文章段落层次的过渡,更是作者情感的转换。

《我与地坛》

文章第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为下文设置了悬念:“意图”指的是什么?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意图”就是生命的暗示。“上天”“苦心安排”作者与地坛相遇相知,就是要他在这里对生死做出理智的选择,想明白究竟该如何生活。实际上,作者也正是在地坛找到了自己命运的突破口,他拿起了笔,在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路。

(三)结尾句段

内容层面——篇末点题,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示例:

《故都的秋》

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荷塘月色》

本文结尾段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很久了”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作者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恍若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理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记念刘和珍君》

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案:这一句话照应开头,深化主旨,主要表达了作者以下情感·:⑴对爱国者的崇敬,⑵对执政府的愤怒,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秦腔》

结尾“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这句有何作用?

答案: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秦腔是黄土地与秦地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这一主题。

(四)引用性材料

内容层面——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强化中心,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生、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起到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作用。

表达效果——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不同文体

写事类——补充内容,使人物有深度、厚度,多角度刻画人物,丰富人物形象。

写人类——使事件内容更加具体翔实,进而使人物性格、地位、灵魂、经历更丰盈。

示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文中第五段作者引用“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答案: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面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五)插入材料

内容层面——丰富、突出、强调当前语段的内容。

结构层面——根据引文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其对全文起到的作用,与段所处的开篇、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有相通之处。

表达效果——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示例:

《故都的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案:作者以审美的心态与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写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美好的一面。作者没有写北平的宫殿庙字、亭台楼阁,反而写老百姓的庭院和普通街道上的所见之景。作者写的不是上流社会的人士,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色,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这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我们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喜爱,这些议论集中体现了这种喜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来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本文至此似乎可以收尾,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答案: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作者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接着,作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以谐音(“莲谐音“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西洲曲作为媒介,传达了一种讯息: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没有爱的时代,是一个灭绝爱的时代。作者在此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晴之笔,既是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作者“心里不宁静”的原因。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境。

《我与地坛》

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插入“我”与作家朋友聊天这件事?

答案:由作家朋友的创作动机引出自己的创作动机;有作家朋友为母亲着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责。

《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第四节插入《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

(六)反复出现的句子

内容层面——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

结构层面——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表达效果——强化突出;一唱三叹。

示例:

《我与地坛》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在意思上有点重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两句话的表达角度不同:前一句是以“家”为中心,后一句是以“地坛”为中心。这两句话在表达上的细微变化,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我”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以“家”为中心,残疾之后,“我”的人生急转直下,地坛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作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种“近”不仅有距离上的,还有缘分上的,甚至有命运上的。

《记念刘和珍君》

赏析本文反复陈说的语言风格。

答案:本文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反动派的愤怒,也有对爱国青年逝去的悲痛,还有对爱国青年的热烈的赞颂,这些感情在作者的反复诉说中,显得意味深远。烈士被杀,作者感到无限悲痛,不能不写,所以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章重复复出现这两句话,是想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爱国青年的爱与对似人非人世界的愤怒。那且表达出对庸人的警示,表现了作者愿让民众忘却这一段历心的愿望。但接下来,作者却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断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三句意思相同的话反复出现又说明了先生的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对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残暴,文人的污蔑下劣行为,愤怒得说不出话来。

四、选材组材

(一)选材

1.围绕中心

示例:以情感主旨为线索的散文,在选材上多是围绕主题选材,例如《故都的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

2.点面结合

示例:

《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是如何记叙刘和珍的事迹的,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文章在记叙刘和珍的事迹时,没有面面俱到地铺写,而是以片断式的白描,围绕自己与刘和珍

的相识、交往,以点带面,勾勒出爱国青年的生平,再进一步叙述其遇害的经过,形成一种波澜起伏、生动感人的叙述效果。例如,“然而在这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表明刘和珍的与众同,“生活话艰难”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说明她追求真理自强上进,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刘和珍勇毅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再如,“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这与她遇害时子弹“从背部人,斜穿心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棍”,“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等构成了强烈对比,一边是温暖、美好的、有生命气息的年轻女性形象,另一边则是被屠戮的身体、冰冷的尸骸,二者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让人在震撼中悲恸不已。

3.材料广泛、典型

示例:《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选择了与刘和珍第一次见面,刘和珍的温和与微笑;刘和珍等遇害的场景;

《为了忘却的纪念》重点选择了与白莽、柔石的交往。

(二)组材

1.从时间上组织

2.从空间(场面)组织

3.以某一事物或情感为中心

4.由实及虚

示例:

《我与地坛》

请赏析本文中由实及虚的艺术手法。

还在自己细节化的景物描写中穿插虚写来传神。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又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此中的虚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

其实,文章第二部分表现母亲对作者毫不张扬的爱,就运用了设想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写。这些虚写很好地突出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强以及儿子的懊悔与痛苦。

5.详略得当

示例:

《秦腔》

文章第14段为什么一年十二个月要从头写到尾?这样写是否显得过于啰嗦?

答案:十二个月一一列举,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在这里并没有显得过于啰嗦,反而写道越详细,越能烘托出秦川人“板着指头”算日子,盼望演出的急切心情,进一步体现秦川人对秦腔的热爱。

高考真题:

1.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3.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4.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②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7:2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39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散文   文章   线索   结构   表达   情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