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卢珍)
《听潮》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课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锻炼快速阅读并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情感。
重点:引导学生领略大海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和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写海潮壮美景观的写作手法。
两课时
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视觉、幻觉、听觉之间转化,以听觉为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重难点
课时
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淼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解读课题——《听潮》。
潮是什么?
——海潮,就是大海的潮汐。
我们江浙一带最著名的海潮就是钱塘潮,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潮者。一般来说,潮是用眼睛看的,可是本文的作者,却别出心裁地说——“听潮”,那么我们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要突出的是哪一种感观感受呢?——听觉。
三、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鲁彦,即王鲁彦,原名王衡,现代作家。
2、写作背景:
1929,鲁彦失业回到故乡浙江镇海,因距普陀山很近,便趁机前往游览观光。本文写的就是那次游览中的片断,全属记实。文章写和尚对外国游客和本国游客的不同态度,表现世态炎凉。这篇课文选的是前半部分,所以只用“听潮”二字为题。
3、佛国
因为“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这个“佛国”暗示普陀山岛。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活动
学生随教师激情导入。
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
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
原题是《听潮的故事》,前半部写听潮,后半部写听潮引起的故事,
1、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教师示范朗读,正音。
2、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在2分钟的阅读过程中,请注意感受: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怎样的海潮,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完之后,请试着组织语言,讲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文章,描述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和它的伟大力量。
第二课时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听教师示范朗读,正音。
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并试着组织语言,讲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一、详读感知。
第一部分:(1——4段)略读
1.1—3段:
理清时间地点事件。
时间:一年夏天
地点:一个有名的岛上,幽静的寺院
2.第4小节:
景观:潮来
所听的不同潮声,引导学生体会潮声的不同特点,间以写作手法、重点词句的体会。
1.6—12段:(大海上一片静寂;海睡熟了)
①请一名同学朗读6——12段,表达出静静入睡的情绪。
这一层写海潮退落后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摩大海的声音的?
(回答:轻吻声 沉吟声)
这一层描摩了大海的哪些情态?这些情态可用文中的哪两个词语概括?(板书:欲睡 睡熟)
②大家齐声朗读13、14两段,语气要欢快。
这一层写海潮初起时的情景,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海的声音和情态的?(声音:汩汩声、奏鸣声;情态:惊醒、醒了。)
把这两段再齐读一遍。
③收听15—一17段的朗读录音,看是如何表达炽热的情绪的。
这一层描绘的是海潮高峰时的壮观声势。分别指出摹写大海声音和情态的语句。(声音:咆哮声、混战声、怒吼声;情态:愤怒、疯狂。)
全班齐读这三段。
④作者描绘了大海落潮、潮起、高潮时的三幅画面,谁能用拟人手法给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呢?(海睡图 海醒图 海怒图)
第三部分:(18——22段)略读:
领悟文章主旨。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同段落不同读法,分段落体会课文不同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6——17段)重点在作者分别描写“退潮时”和“涨潮时”
标注作者直抒胸臆,抒写喜爱大海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算是尽够欣幸了。
作者赞美大海的汹涌雄壮之美,表现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二、选读详解:
这篇课文的文笔非常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现在我们来选取个几个段落,仔细地体会一下作者的语言之美。
选取个几个段落,仔细地体会一下作者的语言之美。
●“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
的情怀。同时点出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运用之妙。
1.(第4段)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听),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迷蒙)升落(看);
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嗅),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触)。
主要写什么?——飞沫。
用几种感观交融来写?——听觉,视觉,嗅觉,触觉。
连用三个比喻,抓住了飞沫的什么特点?——迷蒙。
2.(第8段)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声音是诉诸听觉的,作者却用诉诸视觉的月光、晨雾和落花作比喻,这是怎么回事?”
——解释:“人的感觉是可以相通的,能够用这种感觉表现另一种感觉,这叫‘通感’,是特殊的比喻。”
“第4段里连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形容飞沫,这一段里更是一连用了6个比喻来描摹海水,这叫什么‘喻’?”
面就有通感和博喻。
3.(13—17段)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描写海潮最高涨的情景
又经过相互补充,大家把有比照意义的词语挑了出来,从而缕清了海潮在情态和音响方面的变化:从“吻”到“掀”,从“沉吟”到“汩汩”,从“颤动”到“晃动”,从“银鳞”到“银龙”,从“像微风拂过琴弦”到“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从“吐着气”到“喘着气”,岩石从“奏鸣”到“嗥叫”,波浪从向岩石“掀过来”到被“击碎”而“片片飞散”。
这是表现海的“愤怒”;
——“叫‘博喻’。”(板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它里
第13段写的是大海被“惊醒”,第14段则进而描写大海“自醒。”
第15、16段写海潮接近最高峰(前一段从视觉写,后一段从听觉写),
第17段写海潮达到最高峰(既有“形”,又有“声”),这就发展
为“狂怒”(从“疯狂”和“怒吼”二词中分别摘取一字拼合而成)。
从“喘着气”,“打着呵欠”到“咆哮”再到“怒吼”;从“脚踢”、“手推”、“牙咬”等被动挣扎到“袭击”岸边,“冲进”过脚下,“泼溅”身上等进一步扩张;从抵抗的“嗥叫”到“像千作者的描述是很有层次的,同时,海潮的气势也被层层推动到我们的脑海中。作者对海潮的赞叹也蕴藏于字里行间了。
4. 这里我们关注几个词语:
“没有风”这一句是不是赘笔?
——这里点明此时海浪的兴起不是由于刮风,而是潮汐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运动(当然,这是月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用语的绵密。
文中的“血腥”一词,作何理解?
——联系“银光消失了”一句,说明这时旭日东升,海水为朝霞所染红,加上巨浪汹涌,令人胆寒,因此用“血腥”来形容。
三、感悟赏析:
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欣赏的段落,先自读体会,再大组交流。大组交流时,对所选读段落作赏析点评。
四、小结点评:
1.归纳本课中心,点明作者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文章,描述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和它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小结学法:在今天课上,我们学习的是阅读散文的方法:
首先整体感知中心和情感;再理清散文的层次线索;然后重点阅读和把握写作上有特色的段落和词句;最终能够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有所收获感悟,进行点评。
1、 用80~100字左右赏析课文的语言运用特点。
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欣赏的段落,先自读体会,再大组交流。大组交流时,对所选读段落作赏析点评。
岩石罅隙,“拨剌”岩石壁垒等主动进攻再到“吞没”岛屿,“扑”
军万马”的气势磅礴的混合音响再到“响雷”般的震耳欲聋的巨响。
作业
2、 学习作者对于海潮的描绘手法,以《听雨》„„为题,完成150—200字的小散文。
3、 抄词。
4、 完成配套练习。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6:4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38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