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胡宇崴)
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5篇
小时候,家是一个能睡觉,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饿了就想到了家。那么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要怎么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篇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一)
生在心里长在眉间的乡愁
我的乡愁有些象“邮票”,也有些象“年轮树”,但更象我的心事,她生在心头长在眉宇间。
记得初次离开家乡的时候,人早就象霜打的茄子——恹了。
离别的那天,妻子默默地跟在后面一直将我送出村口,没说句动感的话语,没做个激情的吻别,只是恋恋不舍地一直地跟着,还有,就是临行时一路上碰到乡亲那一句句关切的问好与祝福声,嘴上轻声的答着心里的泪却暗暗地流。
是啊,妻子那依依不舍和盈眶的热泪便是我恋家的源由,乡亲们一声声郑重的道别便是我思乡的理由。在异城他乡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极度地想念我的家乡思念我的亲人,更有许多生活上的不习惯便平白无辜地增添了我许多思乡的情愁。
不习惯一个人在房间里承受着孤寂和冷寞。总是无聊地躺在床上,象是缺少了什么。哦,是身边少了妻子的温暖,耳旁少了儿女的欢笑,堂前少了母亲的唠叨,对面少了乡亲的问好。只能一个人孤独地躺在房间,傻傻地望着天花板,呆呆地想着妻子的好,痴痴地梦着儿女的笑,自言自语地与乡亲说笑,静静地淌着孤寂的泪水……
不习惯,不习惯他乡异地人情冷暖两重天的隔阂。
孤身在外,总感觉周围是那淡淡的人情薄凉的心。就不说同住一个小区同在一幢楼里住,就是同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那五湖四海人笑脸的背后,你摸不透有几多善意?还有就是那般人走茶凉的淡薄,最让人心寒。所有的一切都是思乡时浅淡的忧伤,这般伤感的人世,更加激起我对家乡的怀念。因此眼前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乡亲们一张张慈善的笑脸,耳边总是不断地回响着乡亲们一句句亲切的声音。
心,便有几分暖意几分欣慰几分企盼乃至激动。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乡音是一种亲切,乡情是一份温暖。
还记得农忙时节,村里谁家有个事没忙完,便有乡亲主动上前问一声后便自觉地去帮助“双抢”(七月间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更不能忘记乡亲邻里谁家有个灾有个难,全村的乡亲更是自发地送钱送关切送温暖。
思乡是一种心声,乡愁是一种心痛。
乡愁是无声息的思念与牵伴,乡愁是说不清道不明还难以割舍的情怀。
有时,站在高楼大厦下或聚集在灯红酒绿里,脸上的笑仍然掩饰不住思乡的愁怅。总恋着家乡的青山绿水无比真切,总舍不得家中的妻儿幼女倍受冷落,惭愧无力带在身边,不能与之分享。于是,思亲的情又一次涌上心头,和着恋乡的愁又重重地皱在眉头。
乡情是一杯陈年老酒越久味越浓,乡音是一首唱不完的曲越唱越动情。
一个长年漂泊在异乡的人,总是恋着家庭的好总是思着乡间情。嘴里吃着那淡淡的粤菜,怎么品尝都觉得不合口味,哦,原来是习惯妻子做的菜,一股浓浓家乡风味;街上看着露胸裸腿的女人,虽然也感觉美却总有些不顺眼,哦,原来她们没有家中的妻子端庄温顺体贴,没有家乡女人的厚实纯朴。这时,那浓浓的乡愁又凝重在心,那无限的思念又黏在眉心。
哦——,我终于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别样的心思,原来这就是乡愁,就是怀念从小记在心里的乡亲,想念从小1暖在心里的乡情。
乡愁如烟,袅袅缭绕在心间,缠着家乡那山那水那人那情……
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就失去了这份暖暖的亲情,真想能够常常回家亲一亲妻子,抱一抱儿女;真想常常回家的看一看儿时的伙伴,听一声父老乡亲关切的声音。
亲人是心,乡情是暖。游子的心里时刻惦着亲人,游子的心要乡
情暖,游子的情由乡音出。那弯弯秋月最识乡音,那阵阵秋风最识乡愁……
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二)
家的味道
小时候,家是一个能睡觉,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饿了就想到了家。耳边总能回荡起母亲全村找我们吃饭的声音:“锋仔……吃饭咯!”
年轻的时候,家是个牢房。总感觉家束缚着自己寻求自由的脚步,总想有一天离开父母的管束,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家”。可后来发现自己仅仅是在空中飞翔的风筝,线的那头,紧紧攥在父母亲的手里。父母在,不远游!儒家的传统深深地在自己心里烙下了印。
成家之后,发现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父亲早逝,自己兄妹众多,我在外面买了房子,母亲嫌居住五楼,不太愿意随我居住,我顿感没了搬迁新居的喜悦,后来好歹劝说母亲随我居住,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记忆中的家是大大的院子,矮矮的瓦房,院子中间还种了两棵树,一棵是黄皮树,另一棵还是黄皮树。并不是我们不想种其它树,而是其它植物都难以种活,曾经种了些葡萄树,结果不是被狗弄没了就是没结果枯萎了。只有随意种的两棵黄皮树,竟然长得茂盛非凡,每年收获的季节都给了我们上树摘果的美好回忆。这一份快乐,后来我都一一奉送给了我所有的亲朋好友。一个信息:“来我家摘黄皮!”带给我朋友们的何止是摘果的快乐?还有那一份暖暖的惦记!这样的家,我在里面住了二十六年!这是父亲经营多年的家。
至今为止,我一共搬了五次家。老家是小时候住的家,时隔今日,记忆已经开始模糊,只记得家很小,后面是一个大池塘,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部收音机!吃饭的地方就是睡觉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是做作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也只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头顶有几根大大的横梁,好几次发烧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横梁就要砸下来的感觉。祖父的家在我的印象中是充满刀光剑影的家。为了在这个家能住下来,父亲和叔叔曾经在我面前多次吵过架,为了那一堵窄窄的过道墙,父亲差点把叔叔的耳朵给削下来,血迹斑斑,看得年少的我心
惊胆战。但为了有一立足之地,我们仍要忍辱住下来,只是为此父亲和叔叔的兄弟感情就此割裂,多年不再联系。等我们长大想要修复他们兄弟感情的时候,叔叔早逝,膝下无子,父亲原谅了叔叔,我们做侄子的送了叔叔最后一程。这个家送给了我两个字“宽恕”。在外面买的商品房,是我和妻子君经营的家。可这样的家,高居五楼,不适合老人居住,楼下没地方放车,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我仅仅在那里住了两年!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女儿更不用说了。家其实就是一个窝;一个鸟巢;一个歇脚的地方。当你累了,生病了,你就会想到回家歇歇。
可如果我们把家看做一个窝,那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家的味道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的泥土气息,还是一个自己用心经营的“爱”的鸟巢。毕淑敏说,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得到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庞龙的一首歌《家的味道》说的很好。
我心目中的家,不需要太大,但该有的房间必须要有:我一间,女儿一间,母亲一间,我的专用电脑房一间,客房一间,我不太擅长整理家务,因此还要有一间杂物房。如此算来,必须要六房两厅了。我心目中的家,不需要装修豪华,普通的扇灰,普通的瓷砖,有个专门让母亲晒衣服的阳台,客厅和饭厅独立,挂上我最喜欢的字画,上写“家和万事兴”和“天道酬勤”即可。这样的话,我母亲客人来了在楼下,我不打搅,我客人来了在楼上,母亲也不干涉,到吃饭的钟点,我还能听到几十年前熟悉的声音“吃饭咯!……”然后我和女儿就会乖乖地下楼吃饭,饭桌上一定会有我最喜欢吃的腊肠和女儿最喜欢吃的鸡腿。
我心目中的家,必须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当我晚归时,有人为我守一盏心灯,当我工作结束后,身心疲惫的身体回家时,有人为我
倒一杯热茶,当我清贫时,有人愿意和我共同度过,与我共创财富,当我寂寞时,有人给我带来欢乐,当我生病时,有人愿意守候在我身旁。
我心目中的家,必须是我女儿成长的摇篮。那里,没有生活的担忧;没有父母的争吵;没有学习的逼迫;女儿可以自由与父母辩论;可以随时敢于指出父母的不足,不担心因此明天早上没了早餐钱;学习成绩差了也不担心被罚,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鼓励和支持,那是女儿信心的源泉;那里,女儿将拥有自己独立的非请勿进的闺房,一部属于自己的私密的手提电脑,一个完全按自己意图布置的房间,那是女儿的秘密花园!我女儿总说,“老爸,这一天何时到来?”我说:“只要你努力学习了,我努力赚钱了,很快就能变成现实。”多年以来,我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营造自己心目中的家。直至去年,我们才搬进六房两厅的新居,可家的元素仍欠缺。革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这是我常对女儿说的话。家,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员一起营造的。那才是幸福的家!
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三)
岁月,请温柔以待
你的心,是我去到世界尽头,还想回来的地方。
---题记
岁月,淡去,留下依稀的摸样,你却清晰如初。
时光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伞,朝前走,一直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明天。陆小曼,娓娓道来。
又是一季秋,又是一季秋尾,秋风萧条,秋雨冷凉,秋虫呢喃。天空不再高远,云朵不再轻淡。抬眼望去,满目的雾气。近处,行人匆匆;远方,北雁飞南。无论风中,无论雨里,都不会停留,或许是听见冬的序曲了。
就这样,静立在秋的末梢眼见时令走向冬首,总会生出某些情愫,或者凄冷,或者无奈,或者沧桑。这个季节的冷,终究是避免不了的,否者何来冬眠一说呢?
看路边的野草,逐渐枯黄,落叶飘零,旋转成堆。宿命?归宿 ?风儿迷茫:岁月无情,行人匆匆,客过无痕。望着远方,思绪瞬间被扯
的很长,很疼……
她从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走过,读过私塾,尚未解放的中国,满目荒芜,可是她的父母却是拥有百十亩土地的富农,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天真的少女何等的幸福!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家里的土地被收交集体,父母相继被饿死,她被大伯家收养。到了婚嫁的年龄,她走进了我的家里。父亲当时是大队里的干部,整天忙着工作,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落在了她的肩上。吃食堂,挣工分,还有照顾多病的奶奶爷爷,可想而知多累。屋漏又碰上连阴雨,那一场呼啸迩来的洪水,淹没了村庄,房子没有了,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洪水过后,重返家园的人们,盖房子,修篱笆,父亲是个不顾家的男人,于是这个家由她一手打理。房子,终于建起来了,一个七八口的人挤在了一起,这里成了她一生的牵挂!
就这样,走过了冬,迎来了春;经历了夏,走进了秋。四季在轮回,她生命的年轮增加着,风雕刻着皱纹,雨侵蚀着容颜。曾经娇艳的花容,如今已斑驳陆离;曾经如花的月貌,今昔早已沧海桑田。时间无情,岁月无声,她老了,老的步履蹒跚。她老了,老的儿孙满堂,时间有情,岁月静寂。她属于这个红尘,而且一直走在这个红尘里,然而她终究是这个红尘里的过客!
有人说,幸福是在别人的眼里,快乐却在自己的心中。看着她深邃的眸子,心疼地问她:您幸福吗?她微笑着说:你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她迷失了自己吗?读着她那纵横交错的皱纹,心被撕扯的很疼:树木有年轮,人的年轮在哪里?在心中吗?
安宁说,你的心,是我去到世界尽头还想再回来的地方。
鸟儿翅膀硬了,总要单飞;孩子长大了,也要寻找自己的天空。而她,迈着细碎的脚步,弯着腰,仍然留守在那个有爱的地方,坚守着什么,是根吗?早已不是儿时,一群孩子围着她嬉笑热闹,甚至为了一个苹果分不均匀,而你一口我一口地乱咬的场景了。那些清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些欢乐,那些嬉戏如昔吗?
简媜说,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到年少。是的,
可以回到那个简单的相依相偎的年代吗?一个馒头分几半,却吃得津津有味;一本小人书,可以忘了吃饭;一个简单的乖字,小脸开了花!
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总有许多情不自禁的忧伤,于是慢慢学会了隐藏。时间,教会了我们很多,却教不会我们怎样不老;岁月,催老了容颜,却抹不去温馨的回忆。正如,风是雨手,雨是风的脚,年年岁岁,携手永远!
不知,多久没有拥抱她了,可能那温暖的拥抱只属于童年,属于记忆。每次看着那落寞的背影,真想从后面紧紧地拥抱她。那满头的白发,细诉着寂静的岁月;日渐蹒跚的身影,刺痛了我的眼睛,淋湿了我匆匆的脚步。她还有多少岁月可以流逝,而我漂泊他乡不能相伴。子夜未眠,心碎如水:如果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时,遗憾就晚了。
那消瘦的双肩,从未脱离我的视线。午夜辗转,总会用心去拥抱,很轻很暖。是啊,小时候拥抱属于父母,长大了拥抱属于爱人,老了拥抱属于谁呢?张小娴说,拥抱的感觉真好,那是肉体的安慰,尘世的奖赏。
千帆过尽,红尘无限。经历了青涩,收获着成熟,在时间的渡口,我们都是过客。岁月匆匆,过客匆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份时时牵挂的情感,镌刻于心,即使走的再远,飞的再高,根在哪里,那根线总扯在那里,无形胜有形,撕扯着你的人,摇曳着你的魂,挥之不去,影像次第。
深知,有些美丽,在心,便是温暖;有些过往,忆起,恬静最佳。
有时,真的希望岁月慢些,再慢些,让她好好享受这个喧嚣的世界,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尽情沐浴春光的明媚,夏花的灿烂,秋日的艳阳,冬雪的干净……
岁月,请温柔以待,许她安暖四季!
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四)
母亲走了我们不哭
今年大暑那天凌晨,母亲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地走了。母亲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豁达的。在世时,母亲曾多次地与我们谈到她去世的事。
她说:我84了,比你爸多赚了几年。人老了总是要上西天的,我死了你们不要哭哭闹闹,最好不放鞭炮,免得吵的街坊邻居不得安宁。
母亲去世的头一天中午,我赶回老家。听说二儿子回来了,母亲平生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看了我一下,虽然双眼看上去比较有神,但已经不能开口说话。我坐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明显地感受到母亲手心传达出的思念之意。直到离开人世的前二个小时,母亲还能用点头摇头表达她所听到的问答。我们说你最喜欢的外孙正坐飞机从杭州赶回来,再坚持一下吧,母亲点头。
午夜,母亲呼吸急促,神志明显不清。我们晚辈愚孙、亲朋好友二十多人守候在母亲床前。天时感应,外孙赶到家握着外婆的手不几分钟,老人家静静辞世。母亲停止呼吸那一刻,我们都默默地告诫自己,不哭不哭,同时谁也不愿打破母亲宁静的睡意。依母亲的心愿和嘱咐,夜里没有哭声,没有鞭炮声。
母亲生于战乱纷飞的年代,年幼时正值国家遭受日寇侵略,被迫与家人一起四处逃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年轻到中年时期,因生育我们儿女七个,又因我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挑起了与她体格极不相称的家庭重担。本来母亲是做会计也可以教书的,但一堆孩子拖了后腿,无奈当了童子军头头。她一面穿上草鞋当起搬运工扛码头,一面组织七个小不点开山挖鹅卵石挣收入、到郊外开荒种菜、捡柴禾、采野菜、拾麦子等,以保障家庭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和供我们上学。因母亲性格坚强,无论遭受人生多大的磨难,她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
问母亲是怎么把我们养大的,母亲说像吆喝小猪一样,唱着哆来咪发嗦啦西就把你们七个喂大了。母亲是旧社会的小学生,街坊邻居喊她三先生。她长期读书看报记日记,留下的日记本有十多个,里面有家事国事,更有亲戚朋友无所不包的大事小事。母亲和蔼可亲,与邻里和睦相处。尽管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不管哪家遇到了困难,她总是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与邻里共渡难关。她信仰一个观点:给予别人的越多,获取就越多。
两年前,母亲不慎摔碎髋关节,听说换钛关节需要5万多医疗费,
怕我们为此支付费用,母亲坚决不同意手术。尽管手术风险和康复难度极大,最终在医生和我们的再三动员下,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以惊人的忍受力终于闯了过来,并经过锻炼恢复了部分行走功能。毕竟年事已高,手术之后,母亲的起居生活至少需要二名子女日夜进行照料。因为如此,母亲多次流泪说:让你们又花钱又淘力,我真是对不起你们。长辈如此向下辈道歉,着实让我们的心酸楚到极点。每次听到母亲这么说,我们只能在以泪洗面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地以最大的行孝方式让母亲宽心。无论我们付出多大努力,终究挡不住母亲体质急剧下降。对这一切,母亲心里十分明白。她多次对我们念叨:生有苦乐,死是回归。对于离去,母亲很坦然。
我们儿女七个率众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共同为母亲送行。在与母亲遗体告别时,我跪拜头落地,那一瞬间,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雨如珠,花花滂沱。当我起身时,看见在场的所有亲人都在流泪。无声。
母亲一生俭朴,一世辛劳。她老人家的恩情我们说不完、道不尽。生命无所不在,年事有寿而尽。母亲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是她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著信念,对生死的豁达胸怀,与天地永恒。母亲在我们心中的份量是最重的,我们终将思念她,直到永远……
关于亲情的散文随笔文章(五)
胸襟如海度余生
母亲今年已经85岁,共育有9个儿女。其中5个儿女伴随着母亲一路走来,或在他们孩提之时,或在他们成人之际,却又像风摧树木一样,安然地倒在了黄土之中。对母亲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哥哥之死。哥哥是我们村上优秀的木工。1993年6月15日早晨,哥哥找来医生,给病中的母亲打上吊针,然后笑着说:妈你小心点,一会徐大夫就换药。说完就出去坐上拖拉机给黄三拉木料。约下午5点邻居王晓月急慌慌来学校寻我,说:你哥哥遇车祸了,在红城医院,你赶快去看。
坐了一个小时班车到医院,见早先到来的嫂子已经哭得昏死过去,大夫们在急救。哥哥躺在病床上,口里没有呼吸,双脚已经冰凉,并开始慢慢上移,瞬间身体就变成了一根硬棍。夜很黑,大雨如注。当
我决定将尸体运回家中发丧,我心里突然一紧:母亲知道了会不会出事?我家与哥哥家相隔还不到300米,想瞒过她是不可能的。但我终于还是将尸体运回了家。片刻,邻居王国龙跑来告诉我,康奶奶听到哭声在大雨里赶过来了,泥身成了泥蛋,过渠时又栽倒在水里,是我把她背回家了,还派了王芳守着。这时我已经作了最坏的准备。
次日晨,我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母亲。母亲见我进门,就微微欠起身子,红肿着双目说:我啥都知道了,你快去忙丧事。你外爷早年说过一句话:不养骆驼,不死骆驼。有气的是假的,活人就是这么个理儿。三天后母亲被人扶持着在哥哥的灵前大哭一场,然后就下炕做活了。虽然垮塌的精神需要长时间去修复,但这堵墙依然屹立着。
也许上帝为了检验母亲的胸襟,2002年的秋季将又一个灾难送到了她面前。那天,小妹夫匆匆来叫我,说是妹妹突然发病,住在乡医院里,她已经没有了血压。我和小妹夫赶到医院,只见妹妹已经半睁着眼睛,气管里像一团乱麻塞住了,正在作临死前的痛苦挣扎。我当即决定将她送往县医院。这年我已调入了县城工作,县医院就在我家的隔壁。母亲颤微微地来到医院,端详着妹妹一张黄纸般的脸,听着她嗓中的呼噜声,说:不中了,不中了!她要走了,你们快去准备寿衣吧!母亲出门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老泪横流。我让大妹守着母亲,她长叹一声:为啥用我的命换不下她的命呢?半夜小妹咽了气。
这一次,母亲昏睡了整整一周,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抗难抵灾的能力有所减弱,但仍然是一棵不倒的树。
弟媳妇是个个性吝啬而又暴戾的女人。一辈子不但将母亲没有叫过一声“妈”,也没亲手端过一碗饭,而且还时不时地找茬寻错。如果母亲看电视,她就老早去睡觉,这样母亲也不敢看电视了,把电视留给了弟媳妇。一家人本来在一张桌上吃饭,但当母亲坐在沙发上,弟媳妇就端了碗到阳台去吃,母亲从此也就不敢坐沙发了,吃饭时就坐在自己的小床上。家里做了馍,弟媳妇三下五除二给孩子们都拿去了,母亲也不生气,就用我和弟弟给的零花钱到街上买馍。我见母亲床上床单旧了,就买了一条铺上去,可又被弟媳妇捞去了。家里如果只有弟媳妇和母亲,弟媳妇就不做饭了,母亲也只好啃几口干馍……可
母亲却从来都没有跟她红过脸。我对母亲说:这样过日子费不费事,如觉费事,咱们另想办法。母亲却说:这日子过得很好啊!你弟媳妇毕竟不是我生的,本来就没有感情,她看我不顺眼,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儿也很正常。有的亲生儿女都有不养爹妈的,你弟媳妇比起他们又好到天上了。万万没想到,母亲对这种生活居然非常知足。
母亲在70岁的时候,对于不期而至的“死”,她几乎是做好了全面的精神准备。她催我做好了棺材,做好了寿衣。她又将寿衣从里到外套理得整整齐齐:最里层是一件黑绸子内衣,外罩一件绣花银灰色缎子棉褂,最外层就是一件大红绸子的长袍了。下身呢,一件天蓝色棉布内裤,外罩一条青绿色缎子的夹裤。她又把一枚戒指放进绣花鞋里。“这是你姥姥给我的陪嫁品,我一辈子都没舍得戴,我咽气后你就把它放进我的嘴里,亡人口里金银,后人不受穷。我一断气,你就把我套好的寿衣一次性穿在我身上,用不着一件一件地穿,那样麻烦。”吩咐完这一切她咯咯笑了,“老姐妹们大多回‘家’了,我也成了熟透的瓜,得打点好行李,随时准备‘上路’呀。”坦荡自若,笑语盈盈;镇定从容,豪气万丈。好像不是要永久地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去姥姥家做一回娘家。
母亲的生活虽然单调、枯燥、烦心,可她的心胸却像大海,任何进入这个大海的浊流臭水,残物朽质都会激起她点点幸福的浪花。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4:2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37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