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原文及译文赏析

更新时间:2024-03-31 13:51:4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庞籍)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前言: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风光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风光。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奔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巧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那么,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

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喜欢。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如今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假设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非常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兴趣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3:5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36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洞庭湖   洞庭   表现   月光   君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