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文如球)
小学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件及教学反思【三篇】
【篇一】小学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共享植树的欢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比照、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翻开,总是盼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知我,假如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非常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动身吧!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察。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留意帮忙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露、煎熬、孤独、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留意读准字音,读好“*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留意订正错误。训练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很多隐蔽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
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刚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留意的。想好了再读,盼望能够比刚刚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知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现。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觉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构造相像,前后照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翻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分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忙学生摆好间架构造。
3、描红。
4、写《习字册》
其次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教师应当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消失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翻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知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知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欢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假如你是*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苦痛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消失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愉快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欢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妙呀!齐读。
三、学习其次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绩?一起读其次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由于什么而欢乐?
2、春光特殊喜爱“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漂亮!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篇二】小学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件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布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
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读——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悟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供应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妙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详细的语言材料,体会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生字,练读课文,理解题意,把握诗歌内容。
一、谈话导人
冰雪溶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憧憬春天,憧憬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憧憬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日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
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
(沉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心情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日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很多生字,通过预习熟悉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精彩。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
程可以这样进展:
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
2、群体评议凹凸,个体介绍朗读理解。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
教师的观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袍、*: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留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读竞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示意: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觉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非常钟后集体沟通。
3、学生沟通,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
之一:植树的场景
结合生活阅历,说说你的植树经受。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原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快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
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漂亮
2、有哪些语言特殊有味?
品赏:山岩“完毕了烈日的煎熬”、“孤独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颜色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拟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拟并说说理由)
3、最终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照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照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的家园 ()的树叶 ()的秋天 ()的果园
()的家园 ()的树叶 ()的秋天 ()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妙景象,写一段话。
【篇三】小学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烂漫春光里,缓缓春风中,走来一群带着植树工具的少先队员。他们走过的地方,撒下一路欢声笑语,成了一道最美的春光。丁丁当当,锨镐舞动奏歌谣;哗哗啦啦,清水流淌唱乐曲。一番春歌之后,荒山野岭大变样。他们披绿袍,涌林涛,引来小鸟忙筑巢、松鼠叽叽叫,小兔、小猴更是快乐得又蹦又跳。动物找到了自己的绿色家园,自然环境也在青山碧岭中发生着变化。“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此时的小河似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重新焕发了青春。诗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一方面运用了诗歌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渲染少先队员的开心心情,另一方面在反复中又有变化,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我们能不认为在春光染绿双脚的同时,少先队员也在染绿着春光?
读着读着,我的教学思路也渐渐清楚起来。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的心里,并引起自身的感受?所以,以“读”为本,是我为本课教学定的基调。让学
生在读中想,读中说,读中悟,读中品,读中写,真正地把“读”渗透到本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出情,读出境,读出志。
教学简洁设想:
读中想:初读课文后向学生出示练习——填字成词。()山()岭、()山()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读中说:从变化引入全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说话训练。训练点:说一说植树的场景;想象一下,小动物与大山爷爷之间会有什么对话?
读中悟:依据小节训练朗读,在朗读中悟出对美妙自然环境的憧憬和宠爱,在读中萌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中品: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
读中写:充分感知课文后,让学生依据供应的词语写一段植树后的美妙景象。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00:1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2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