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焦桐)
人生随想3-科学态度
Lt
D
科学态度
注意科学态度培养。具备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可以终身受益。一般而言,科学态度含有以下一些内容:
① 好奇心:比方渴望用科学原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的科学原理希望用更多的事例加以证明;希望研究新事物、新问题;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
② 求实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老老实实地学习,决不弄虚作假,如不抄袭、不更改实验数据;
③ 进取心:敢于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大胆进行新的尝试;无论有无“权威人士〞在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④ 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能力;不迷信“权威〞;在获得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前,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⑤ 虚心: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能够认识到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了解任何科学结论都可能是暂时的、都有可能继续开展;
⑥ 恒心:表现出对问题的探讨“不得解决不罢休〞;
⑦ 责任心:认真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并愿意承当更多的其它工作;在给别人提出意见和批评时,能有充分的理由或依据;为求问题的解决,坚持自己认为适当的证据;积极为大家谋利益;
⑧ 合作心:能与他人共同工作,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需要他人的
协助或意见时,能积极地找适当的人帮助;尊重他人的奉献,愿意与他人分享成功。
提倡科学态度
浦东教育开展研究院 史久甫
"为什么要平改坡 "建筑课题组的"屋顶造型"研究小组的同学围绕对老式平顶公房改建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得到允许上屋顶观察平顶屋面漏水情况,还注意到几乎每个平屋顶都建了隔层,并略有倾斜.同时,他们并不停留在自己的平时感性的认识上,而是采取科学态度,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动手实验.把假设干块长,宽一样大小的薄型塑料板折成150度至60度,分别在同样高度往下浇水,卡着秒表采集和记录数据.他们说平屋顶的隔层倾斜度也许不够.我为他们的实验设计非常叫好,也为他们由自己实验结果对平顶屋面漏水的可靠结论.
之所以他们的结论可靠,是因为他们的实验设计已经考虑到有关因子的控制,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几个装置条件相同,倒水的高度一致,想必水流到桌面的时间一定有差异,诚然,由于水流的速度比拟快,卡秒表的同学操作上有时有快慢影响实验结果,但是他们的科学态度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实验正在不断克服困难,有一些眉目的时候,"屋顶造型"研究小组的一个同学说,为什么现在造的有名建筑都不是人字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像国际会议中心的球形,上海科技馆的螺旋顶,弧形反翘的上
海大剧院…….
有的说,为了别致好看.有的说,与人字形屋顶原理一样的……等等.
同学们,在这个探究活动节骨眼的时候,尤其要克服"想当然","大概是"的思想和态度,要坚韧不拔,坚持科学态度,把探究活动进行到底.
不行!一切结论在实验以后." 再设计装置来实验不约而同地成为大家的一致要求.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需要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这不是停留在嘴边的,而是要落实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屋顶造型"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找来篮球,剪拉出螺旋形的塑料板等作实验,他们观察水很快流下,从螺旋形的塑料板上流下的水的形象几乎与人字形塑料板上流下的水的形象一致,煞时好看.弧形反翘的屋顶造型,就是反人字形,他们猜测的外形中一定有排水非常快的水槽……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画出屋面设计十几幅,新颖,别致,很有独创性,这是同学们对待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丰硕成果.
科學態度
喜歡探討
‧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 喜歡將自己的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來表現
34
發現樂趣
‧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發現
‧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對科學及科學學習的價值持正向態度
56
細心切實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正确抉擇
‧ 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789
求真求實
‧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
‧養成求真求實的持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
‧瞭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
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态度教育是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
要组成局部。因此,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重视科学态度教育。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认的内在反响倾向,这些内部反响倾向会通过个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简单说,态度就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科学态度是指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①。科学态度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养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科学作风所进行的教育。
一、科学态度教育的重要作用
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
为使我国尽快建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时代精
神和新品质的新型人才。这些新型人才不仅应该掌握“双基〞和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具有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指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发奋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革命精神是以积极进取、健康高尚的情意型意识为根底的。情意型意识包括有感情、意志、信念、兴趣、志向等等内容。科学态度是以正确的认知型意识为根底的。认知型意识和情意型意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正确的认识和坚决、顽强的意志,和健康、高尚的情感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人们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事物中的能动作用。如果只有正确的认识,而无坚决顽强的意志和健康高尚的情感,或者只有坚决、顽强的意志和健康、高尚的情感,而无正确的认识,都不利于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认知与情意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科学态度与革命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必然会有助于学生革命精神的养成;同样,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也会有益于他们科学态度的养成。这说明,在教学中必须把科学态度与革命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
进行。
2.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认识化学物质的内部联系性,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此,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揭示出蕴含于物质内部的本质和辩证法,另一方面还要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同样要尊重认识规律。这种尊重物质的规律性和认识的规律性的做法本身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是我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表达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认识、探索物质的内在规律性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那就是割裂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将会一无所得。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教育,无疑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果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可导致学生产生自觉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坚决决心和坚强意志。这种决心和意志又会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生有了明确、端正的学习目的的根底上,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其最终结果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二、科学态度教育的内容
科学态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有: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具有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运用理论思维,对所得材料进行科
学分析和研究,从事物本身找出蕴含于其内部的规律性。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在化学实验中,必须消除实验观察中的主观性,铲除个人头脑中的任何偏见。坚信实验事实,尊重观察到的真实现象。运用理论思维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形成化学概念或规律性的认识。当实验中出现与书本中记述不相符的现象时,首先是成认化学实验事实的客观存在,绝不能从主观上修改或臆造观察中不存在的事实,因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中如果有类似的现象出现,教师要给以教育。其次,是对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或数据不准确等实验事实,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思维,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和探讨,努力从实验主体、实验对象、实验仪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的实事求是态度的教育。此外,还应该教育学生严格地把观察到的实验事实和对实验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这是因为,前者是客观的真实存在,后者那么往往带有主观性,它受人的化学知识水平和思想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有时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有时那么不能。
2.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那么之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要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化学理论〔包括概念、定律、原理、理论等〕、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等的学习态度入手。这就要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是只重视化学根底理论〔包括化学根本概念、定律、原理和理论〕的学习,不注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无视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把精力放在学好化学理论上,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放在次要地位,特别是有的认为实验是可有可无的,错误地认为只要记住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必注重实验操作也可以考出好成绩。另一种是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对化学根底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他们喜欢动手操作,热心于对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的观察,有的对
化学实验原理和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大关心。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因而都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之逐步树立起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并用以指导整个学习实践活动。
3.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学习科学知识与搞研究、作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在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有半点马虎。违反实验操作标准化的要求、实验条件控制不好,都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发生实验事故而危及人身平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是保证实验成功和提高实验观察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除了按实验目的和要求,有重点地观察某些实验现象之外,一般也要不放过
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观察记录,保持实验台面和实验仪器的清洁,试剂瓶和仪器等的摆放要井然有序。做实验后要仔细写好实验报告。这些也都是进行科学态度、科学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教育学生对化学根底知识的学习,也应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要对那些不懂或不甚理解的知识,直到弄懂为止,这才是认真的态度。学习中的认真态度还表现在完成作业时,文字表达是否经过仔细推敲,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能做到配平系数、注明条件、元素符号工整标准,化学计算的步骤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准确等方面。
4.培养老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
毛泽东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老实和谦逊的态度。〞①又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②化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能看到自己学习中的成绩和优点,更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缺乏和缺点。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如果有了一点成绩就自满起来,就可能不再有新的提高。这就如同一杯水一样,满那么溢,满那么装不进新东西。如果有了一点知识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就会丧失客观的头脑而拒绝有益的东西,就会丧失求知欲和上进心而停滞不前,最终将导致学习成绩的退步。
对于学习中存在的缺乏、缺点、错误,不回避、不掩饰,采取老实的态度,能虚心向教师、书本请教、向他人学习,通过刻苦努力弥补学习中的缺乏、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就会有所长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中既要教育学生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又
要使他们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对于学生来说树立远大理想并不难,难的是在学习中养成脚踏实地的学风和态度。为此,要教育他们在学习中养成实干精神,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学习中要养成不畏劳累的刻苦精神。学习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抱有侥幸取胜的心理、存在好高骛远的态度。
5.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①。在他看来,学问就是由“学〞与“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根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善于提问那么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心理学的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的。化学教学中学生智慧的增长与进步也是如此。在化学实验中,就要提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它?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些什
么?这是为什么?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实验数据为什么有误差?等等问题,然后再对所提的问题求得解决。这样从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到东西。在化学根底知识的学习中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如物质的性质与它的组成、结构有什么关系?物质的某种性质怎样从理论上给以说明?物质与其它物质间的联系?某化合物采用什么反响物可以直接制得?某化学定律、原理、概念是通过哪些实验、根据哪些事实抽象概括得到的?等等。在解答某化学计算题时也要考虑除了这种计算方法之外,是否还有其它计算方法?总之,勤学好问是好奇心和求解欲这种可贵品质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没有这种好奇心和求解欲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和创新。这与那种只满足于一味的“占有〞和“储存〞知识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从书本上或通过简单的实验得到解决。也有的问题在书本中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它往往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或设计创造性的实验,经过一段刻苦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后一种情况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有益的。对于未知充满好
奇心并急迫地想求得答案的学生,他们会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去不断地搜索论据,找出科学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牢靠的化学知识,同对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有的学生对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理论的学习有困难。有的学生感到化学计算难以掌握,遇到较复杂的计算题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又感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分散、琐碎,不易掌握等。在困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畏缩不前、垂头丧气,失掉学习的信心。一种是不畏惧,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克服它。这就是说,在困难面前,首先在精神上要树立困难是可以战胜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学生对一个个具体困难经过努力得到克服之后才能树立起来的。其次要认真动脑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困难找出明确的解决方法,如对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有困难,其原因在于没有弄懂“物质的量〞概念,这就要求
教于书本,把概念弄懂后再去计算。有时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仍难以解决,这时最需要的是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因为只有顽强地坚持,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中产生新的飞跃,才能使困难得到解决。化学教学中就要有意制造些困难,让学生通过努力,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培养和锻炼这种科学精神。
三、培养科学态度的根本要求
科学态度的形成、开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科学态度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教师和化学教学内容。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的内部因素,是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科学态度的形成既不能完全依靠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外部因素,也不能单纯由学生自发地产生,而必须由教师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到达目的。如能注意以下几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将是有益的。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科学态度不能自发地形成,需要化学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为此,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明确科学态度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人才中所处的地位、在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性,才能把化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跟科学态度的培养统一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之中。教师还要优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在获得化学知识、根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有关科学态度的影响。对于符合科学态度的行为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符合的那么进行教育和帮助,在激发他们追求新知的内在需要和积极情感方面下些功夫。
2.要重视化学史教育
通过化学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分析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开展的过程,了解人类对物质化学变化规
律的认识的长期性、艰巨性;使他们初步体会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化学知识的形成、开展是多么的重要;还会使学生了解到,在化学科学知识开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家的作用是不容无视的,他们的任何一个创造、创造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奉献,既表达了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继承精神,又表达着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刻苦钻研、百折不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家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坚韧不拔、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为献身科学的生活经历,会对学生养成科学态度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①教学实践证明,课内和课外活动中的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产生的气体或沉淀的量很少,现象不明显,粗心就看不到发生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
细致地观察;有的实验进行缓慢,性急不行,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进行几次,这就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麻烦;还有的实验结果与书上的记述结论不一致,这要求学生要尊重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并找出原因,进行解释。定量实验在观察中,更需要做到准确和精细,不允许有半点粗心大意。因此,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都要求学生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在内,是认真对待,还是敷衍了事,这里也有个科学态度的问题。那种对实验现象进行人为加工、修改数据,实验前就把实验报告填好的做法,都是应该反对的。总之,教师要把课内外的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通过化学实验,有方案、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科學態度
--------------------------------------------------------------
------------------
保持懷疑的態度
具有科學態度的人,不會將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通常也會追求一般人認為不值得追求的真理。
有精確的態度
從事科學的人不會接受一些模糊籠統、不夠嚴密的說詞和觀察報告。
不固執己見
許多人不願放棄己見,只堅持對自己有利,不能客觀的觀察事物。而一個科學的工作者,會在仔細思考,加以實驗或證明。一旦發現和他原有想法相衝突的證據時,他可以比較容易拋棄己見,接受事實。
謙虛的態度
一般人常自以為是,在任何場合,他們經常以充滿信心的語調,說一些沒有經過嚴加思考或驗證的意見。從事科學的人,他們的心胸開闊、視野廣,對事物常用不同的角度做面面觀。他們是很開明的、不迷信、有彈性。因此他們更能精益求精以追求新知。
客觀的態度
科學工作者重視事實,並且盡量做到和事實相吻合。常人通常只願接受自己希望的事實,而科學工作者比常人更易接受自己所不希望的事實,不憑主觀的意見草率的下決定,沒有私見、偏見。
(參考資料:
科學教育月刊 Paul B. Diederich著 章麗車譯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 科學教育月刊編輯委員會編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
育中心出版)
科学之路——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
这是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作者威廉.伊恩.比德穆尔.贝弗里奇 (William
Ian Beardmore Beveridge) 一九○八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一九四七年起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本书综合了本世纪和上世纪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见解,又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立论鲜明,编排醒目,语言也饶有幽默。译者愿将这本书介绍给国内有志于科学的读者。
关于本书的宗旨、内容和对象,原作序言已有说明,无需译者赘述。在此仅就本书作者的观点略谈一二。
本书作者十分注重实验和观察,非常强调审慎推理与客观判断。就是对待『机遇』、『直觉』这些偶然性很大的因素,作者也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人才能认出时机,利用时机 ;『直觉』必须以对问题持续自觉的思考来作思想上的准备。作
者这种贯穿始终的科学态度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同时,作者的治学态度也十分严谨。他反复强调在进行实验或观测时,要密切注意细节,作出详细的笔记,切不可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二者混为一谈。他一再告诫人们,切勿让推理的进展超越事实,否那么定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他主张用批判的精神来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防止因循守旧。他还鼓励科学工作者彼此切磋,互相探讨,翻开眼界,以免鼠目寸光,作井蛙之叹。
这本书的最后两章着重论述了科学的组织工作、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以及科学家生活的种种特点。因此本书不仅对那些攀登险峰的勇士是一根得力的柱杖,而且对那些选拔勇士、组织攀登的现代“伯乐〞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学 弊
恺玄
本文是和朋友私下讨论学术弊病的一些信件,希
望能对还没有陷入无聊学术的年轻学子有用。
文章转自:BBS
发贴人:恺玄
一
昨日见了一篇文章,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条件问题。以为现代社会已不是农业社会,儒家文化已失去了生存条件。这是流行的见解,也是最大的偏见。这种情形就像一个崇尚享乐主义思想的人,由于吸毒、纵欲而改变了其生理状况,当医生要求他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他告诉医生,健康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在他这里已失去了存在条件。人们总是把环境、社会、结构外在化,看成是独立而客观的存在物,不知道改造自身就是改造环境、改造社会。现在流行“与时俱进〞,但很多人却错误地将它理解为顺应现状,如果是这样,病人“与时俱进〞的结果就是“与病俱进〞,哪还需要治疗?中华文明存在了几千年,为什么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突然失去了存在条
件?这难道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前几天我们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我儿子问我“失火〞的“失〞怎么解释。我告诉他“失〞字是失去控制的意思。他问我人会不会失去控制?人是由谁控制的?我一贯认为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没灵气,但这个问题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人自己把自己看成物、看成感官,就会被物欲、感官控制,这难道不是失去控制?有些人执迷于成仙、进入什么世界,最终被这种类似于升官发财的妄想所控制;人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叫“市场经济〞的东西,然后又把自己“改造〞成“经济人〞以适应其“内在要求〞,为了显现“市场机制〞而失去控制;我们的知识体系生产了大量的“知识〞,不断向人灌输,最终连人自身也被知识化,不能掌握知识反而被知识所掌握。人们总是相互告诫要把握自己,但可能连“我是谁?〞这样的疑虑都沒有产生过。
人们为了认识现实而开展出许多理论,但往往都偏于某个方面或在特定的时段有用,如果不能随时抛弃这些理论,反而成为认识问题的障碍。特
别是当学术成为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经过训练而标准化的时候,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学了一大堆知识反而难以认清现实。学术领域存在大量你所说的形式化的东西,很多人非常清楚,却都乐此不疲,甘愿被学术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超越理论知识而不为其所限反而成为认清现实的关键。我在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大思想家??作者将原因归咎为中国人缺乏理性思维。这个问题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问题就清楚了,即西方在近代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思想家?这实际上是个人主义时代的特点,大道隐没,那么人们偏执于“我见〞,划“思想〞而为家。诸子百家的时代在中国早就过去了,而在西方却刚刚开始,我们难道要跟随它重新制造混乱?
二
我上封信谈到了学术的状况,在此我想再进一步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从事学术研究十年了,对学术的状况算是了解一些。现在人们都在讲学术腐败,但都局限在抄袭、拉关系等方面,对学术本
身涉及较少。学术腐败实际上包含从事学术的人的腐败和学术本身的腐败。前者和政治腐败没有什么两样,而后者却牵涉到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更能表达问题的本质。由于它的存在,即使是一个人品较好的人也会陷入无意义的学术模式之中。
现在的所谓学术已变成了“学之术〞,为学而学,学而无术,论而无理,跟着西方人后面捡剩饭,别人造理论,我们学理论、用理论。各种怪异的理论层出不穷,离现实越来越远,既不能正心也不能安邦,却制造了大批“专家〞。现在都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目前的学术对什么人重要?我看是对一局部人重要,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很多人靠什么吃饭?现在靠这些东西吃饭的人实在太多了,为了吃好一点而剧烈地竞争,但竞争并没有改变学术的状况反而使之固定下来。
每当听到“某见解是我最先提出的〞、“某观点、概念是我的创造〞、“我对某概念的界定〞这种当代学人的常用语的时候,对学术的认识就会更
进一步。学人们将观点、见解、概念都据为己有,这种学术的狭隘性就不言自明了。不知从修身入手,任“私我〞泛滥,以学术市场来决定“私我〞〔“我〞的观点〕之高低,这样的学术哪有“理〞可言?西方的学术状况与其社会的状况是一致的,而我们的学者却热衷于追随这一进程,将没落者用于“游戏〞和“营生〞的东西拿过来解决现实问题,然后用加工过的“学术化〞了的现实论证西方理论。现在各种学科各有各的学术语言,不经训练就难以进入这个圈子,不以各自的话语写文章就难以发表,专业化、学科化与垄断并没有什么两样。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经济学领域,如果在缺乏公正的前提下将公正交由市场来决定,绝对是莨莠不分。古人以正心诚意为本,绝非虚言。现在人们已发现到了恶性竞争的结果,却不知这种状况归根到底在于人心、风气,单纯地谈论市场机制不完善、法治不健全,极容易将“机制〞物件化、外在化,将自身人为地排除在外。教育体系由于教育本身的问题对道德确实立所发挥的作用极小,而社会内部的严重分化又使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的水平之上,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乞求“市场〞和“法治〞解
决问题,这真是本末倒置。
当今学术之弊,其一为“私我〞太重,其二为物我对立。前者表现为淫智小慧,后者表现为僵化,以物“理〞、知识桎梏人心。人为地将自身“虚无化〞〔所谓的价值无涉〕以求物之理,得到的只能是静止的、僵化的理论。这与其说是发现理论,还不如说是被特定的理论模式所制约。现在的问题是,不遵循“价值无涉〞的学者由于“私我〞太重而竭力表现其智,而坚持学科化的学者又往往陷入僵化的“标准〞之中,因此学术出现空前的“繁荣〞、“混乱〞和“僵化〞。横渠先生说:“大其心,那么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那么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那么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缺乏以合天心。〞这是一条从修心入手进而体认物理的修学之路,遵照这条道路,可能不会有复杂的理论,但却能“体物而不遗〞,应变无穷。
三
近日读阳明先生?传习录?,对“就事论道〞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陆澄问先生:“圣人应变无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那么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先生将心明比喻为明镜,以镜照物,事理无有不明。世事变化多端,但如果心明如镜,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当今之世,徒有学术,但不能随感而应,要么以一种僵化的理论认识现实,要么以事为理、追随事物。这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先生所谓“明的功夫〞,以为道、理可以像东西一样让人捡到。我之所以说应该“就事论道〞,实际上就是针对目前学术弊病而言的,这种学术以为洞察力是与个人修养无关,可以通过学习理论而得到,而理论可以用总结归纳的方法而确立。往往是理论刚刚“生产〞出来现实就发生了变化,永远处于“解释〞的状态,难以应变。以人传道还是以理论、知识传道?这牵涉到学术方向问
题。就事论道的前提是以人传道,以人传道就必须内求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僵化和散乱无理。
世事在变化,但变中有道。阳明先生说:“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遇此时,方有此事。〞加上“随感而应〞,阳明先生将与时俱进表述得非常清晰。圣人根据现实情况而论道,就如以明镜照物一样,沒有镜、没有物,物之形都不可能在镜中显现。自己的内心不明不能照物反而被事物所牵引、蒙蔽,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与时俱进?我们学习,实际上是磨镜,镜明物显,如果像现代学术这样去学习物之形,就好似盲人摸象,即使能活千年,“知识〞撑满脑子,也无法穷尽现实,不但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还会被外物所支配。当代“知识〞分子学富五车,满脑子“理论〞的见解,但却没有自己的主见,根本谈不上去改造现实。
有人研究儒学多年并以此而成名,但却不得其门。说什么时代发生变化,儒学过时了。仅凭这一句就知道其无知的程度。圣人言语是帮助人们磨镜的,并不是镜本身。将儒学当成文物一样去研究,能不过时吗?儒家学所遭到的破坏极大,想找到一个好老师都很困难。修道者太少,“研究〞者、“诠释〞者和想对它“创新〞的人太多,这些人能“总结〞善“观测〞,说起儒家的特点来总是滔滔不绝,但内不能修身,外不能成就事业,这种人对儒家没有益处。现在所谓的“创新〞者恰恰是要把它学术化,变成一种僵化的理论体系,这种“创新〞的影响将极其恶劣。儒家并不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而是随时就事对“道〞的表述,只有应变而不存在创新的问题。即使讲应变,也必须在“心通乎道〞的根底之上。古之贤者对圣人之学从来不轻易言变,而现代一些人不知深浅却轻言创新,这也是目前学术状况的写照。横渠先生曰:“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假设骤然语变,那么知操术已不正。〞如果能做一些具体的将儒学发扬光大的工作,比挖空心思地“创新〞不知要强多少倍?与其轻言道体、满口儒家,不如在具体问题
中论道。
四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目前的学术套路是怎么形成的?是市场决定学术机构的存在?还是学术机构及学者的大量存在形成了学术市场?学术市场已自成体系,完全脱离于社会实践,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养了一批玩游戏的学术人,他们要比个上下,而比赛规那么就是所谓的“科学〞和国际套路。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可以研究出这样的结论:便秘和成功有一定的关系,原因是成功人士便秘的比例比非成功人士要高。他们把这样的科学论文发表之后,也成了成功人士,能够吃高级食物,开始便秘,这更坚决了他对“科学〞的信心。他们坐在马桶上会想下一个问题:便秘的严重程度和成功的上下是什么关系?便秘和成功这样的两难选择应该怎样解决?这种思考导致了?便秘与成功?专著的出现。这就是目前的学术状况。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目前状况下实际上是同一群
体,生产和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利。学者们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学术论文,但真正的读者还是他们自己,他们读论文的目的是为了生产自己的论文。垃圾越造越多,靠其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独立的生产、消费圈子。,学术杂志多如牛毛,但仍不能满足学者们的要求要求,这些杂志靠出售“版面费〞和获取补贴而照样存在。知识分子将原因归咎于民众的理论修养低,很少反思自身。自己在玩一种无用的理论游戏,又希望所有人都跟着一起玩,这实在是强人所难。知识对社会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小,但对以学术为职业的人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之间恶性竞争,比赛谁生产的垃圾多,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早晚有一天会被社会唾弃。
学术圈的分工很奇怪,外国人生产,中国人学习〔抄袭〕并运用,谁最先学到谁就最理直气壮。现在一些学术名家指责学术界流行的抄袭现象,但谁是始作俑者?学术名家的“学习工夫〞已被青年学子掌握,后者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名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实际上都是书虫,只不过有大有小而已。
五
近日翻了一下微观经济学,完全的数学化,很失望。依靠这样的东西怎能把握现实?现在的教育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反而消解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给他们套上了思维枷锁。洞察力是直观,是对整体的把握,没有物我之分。现在的学术框架在这方面极其欠缺,甚至可以说是瓦解人们固有之灵性。拘泥于名、式,静止而僵化,以偷窥为事,以希奇为能,视而不察,思而不明,研而不究。为文干瘪无力却号称学术风格,洋洋几十万字不能有一字之用却标榜为科学态度,自我封闭、自绝于群众却自视为遵循研究标准。我看到一那么寓言很有意思:有一个愚人被箭射中,但他并不急于将箭拨去,而是去研究以下问题:箭头是铁制的还是骨制的?箭杆是竹的还是木的?箭射来的方向和角度怎样?现在的“研究迷〞也是这样,他们听到狗屁声不是马上躲开,而是用鼻子和“科学〞证明狗曾经吃饱了,以致于越熏越迷。经济学教材告诉人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思维,看了很别扭。如果学术训练就
是将正常人训练得听到了屁声而没有本能和直觉的反响,这种训练要它何用?
现在“研究迷〞越来越多,但大多是一些生活在垃圾中的蛆虫,所不同的是这些蛆虫消耗垃圾并不能改善环境,而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垃圾。他们号称是经济、社会的诊断者,但他们真的能当医生?他们早已丧失了判断能力,只会咀嚼各种理论,根据不同的理论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病人问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的时候,这些医生反而埋怨病人的品位太差,竟然不知道自己选择理论来确定自己的病。还有一种“医生〞,他将某种理论搞得滚瓜烂熟,无论什么人看病,他都拿出这套理论,千方百计地说服病人相信,并让他们接受类似于“休克疗法〞之类的东西。学者们确实不是不学无术,但却是学而无术。有人分析了这种学而无术的状况产生的原因:学术机构的大量存在形成了自己放屁自己闻的圈子;学科的分化是使庸才可以躲在自己的巢穴发出据说是音乐的怪叫;类似于小孩比赛谁尿得高的学术竞争将真正的大家排斥在外。这种概括虽然偏激但却触及了问题的本质。九十年代以来愈演愈
烈的学术恶习与腐败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悲的是我们的学者,他们沦为学弊的工具,但却自以为是在从事崇高的事业。
六
北大的王铭铭要被调入南方的一所大学。据说,王铭铭虽然犯了错误,但在人类学方面还是有功力的。这件事很有意思。对于西方的学术垃圾,学术界所谓的“公正〞态度是捡而不偷。王铭铭是一个又偷又捡的家伙,虽然偷垃圾是错误的,但捡垃圾的“功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其还有用的原因。人类学是什么东西?它实际上是“类人学〞,一些猴毛还没有褪尽的西方人将其它地方的人都看成“类人物〞,以“文明〞人的优越和好奇去研究他们,由此产生了人类学。我们可悲的学者学会了“文明〞人的耸肩方式之后马上就去研究其同胞肩膀的结构,其研究成果是,“差序格局〞决定了这些“类人〞不能正确地表达“无可奈何〞,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无可奈何〞的情感。“差序格局〞的概念由于被西方人认可而被国内学者推崇,但它的意义究
竟在什么地方?“猴子中心主义〞者看到人穿衣服永远不会理解其中的道理,只会对穿衣服这件具体事情好奇,它搞不清楚人为什么有时候穿得多有时候穿得少,也搞不清换衣服的意义,它们在不同的时候观察人类会概括出不同的概念。“差序格局〞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好奇〞,由于不通正理,正常与非正常、合理与非合理都包含在这种概括中,在认识现实的过程中极容易走向极端。“差序格局〞不是中华文化的表现,而是在刻意“观察下〞而显现出来的现象。我常想,为什么在国内只有“人类学〞者和研究东方文化的人才能成为世界著名学者?这一问题与以下问题非常相似,即为什么动物只有按人的方式表演才能成为动物明星?有人靠研究中国人而知名,他只能在西方人那里知名,不可能首先在其同胞那里知名,因为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有文化背景的,在“文明〞人眼里它是一个问题,而对于我们这些“野蛮〞人来说,只有合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合不合西方人口味的问题。
我以为王铭铭事件有一定的文化意义。通过这事
件不仅应看到学术人丑陋的一面,更应该认识到学术本身的问题。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要成为大师必须用英语写作,必须和国际接轨。我们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被西方人成认?目前流行的学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当代所面临的问题,但我们的学术人却充当了这种知识的接力者,他们不断地扩充这种知识体系的文献,以一种庞然大物来吓唬人,维持饭碗。我以前一直以为自然科学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了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套路后才知道它和社会科学没什么两样,同样是为发表文章而搞研究,并且浪费很大。搞研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影响因子〞,这就是国际化的结果。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术界虽然很急躁,但马克思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问题并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九十年代以来,学术彻底国际化,变得越来越无聊,但学者们却大都沉静在其中。阳明先生说,文盛实衰是乱世的特点,但我们现在却是既无文又无实,只有干瘪反胃的学术。人类学家王铭铭的翻船只是问题暴露的开端,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认真反思目前这种全球化学术的本质。
七
关于“证大〞二字,我概括为“无执乃证,有用为大〞。“无执〞为不偏不倚,是内在的功夫,是真正的实证,在此根底上才能谈得上用。“有用为大〞的“用〞为真用,不是建立在私利根底上的私用。证是真功夫,不是语言和有限的逻辑思维能到达的。实用主义也讲有用,但它不知有内,因而容易用偏,其用不大。西方的自由、平等也是这样。被私欲所困,哪里谈得上自由?因此自由只能是一种形式。我参与流浪儿童课题的时候向一个英国学者提了这样的问题:保护流浪儿童应该出于仁义还是出于儿童权利?他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他的答复还是表达了西方文化的特点。他认为,出于仁义就没有标准。但儿童权利标准又从何而来?一旦将仁义置于操作的层面,就会失去其内在意义,极容易导致僵化。仁义者行仁义之事,没有标准而行乎标准,灵活而能随时,这是由内而外。相反规定一些仁义之事而让人执行,并不一定能表达本质,可能会由于偏执于某种标准而适得其反。当代学术的问题
也在于此,有外而无内,学派并立、外表兴旺,却总是在外围兜圈子。某人是自由主义者,其观点就总离不开自由二字,偏执于自由而不能自由。
我时常想到西方的实证主义。实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这些字眼都没有错误,但为什么总是停留在外表?原因在于:实证不是亲证,不是内在的证悟,而是以工具获得外表的联系;“中立〞、“无涉〞同样被学术化为一种外在的方法、标准,由虚无而导致僵化。自由、平等这些提法也没有错,但为什么追求自由却不能摆脱“私我〞的禁锢?为什么追求平等却以分别心为根底?自由、平等在西方是一种摆设,有形而无实。自由、平等成为私欲得以发作的最正确形式。西方人讨论起自由可以写出上百万字,但他们并不懂自由,讨论出的自由和证悟的自由并不是一回事。当代的根本问题是私欲在自由、平等的旗号下无限膨胀,但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却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不但痛恨社会主义同时还痛恨传统,其偏执已到了无知的程度。
八
关于学习,我以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一定的认识模式,而是要摆脱一切模式。佛法中讲“所相非相“非常重要。无论任何存在,一旦以任何认识形式来把握,就会歪曲它。心无挂碍,才能“物来顺应〞。以“理论〞桎梏心智,何以辨是非?西人不知“道〞,故而私论频出、学派并立,各执一端、模仿揣度,犹如盲人摸象,得一斑而不能见全体。圣人心智无实体,却大有妙用。此乃“证大〞,证而大也。六祖说:“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阳明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如此。〞横渠先生曰:“大其心,那么能体天下之物。〞证而大如虚空,无知而知,无体而体。证,非证而得也,而是复其本体之知,假设说有得,犹为私论。“大其心〞,并非使之大,而是复其本体之大。心本广阔无边,但人自拘其于躯体,阻隔于私欲而不能自由。西学泛滥,理论知识大量堆积,学子不知所措,只能咀嚼各种理论。读了十几年书,学到的就是这种功夫,不是太可悲了吗?这种学术不知还要毁几代人?我们这个时代,“理论〞贩子太多,如果都听他
们的,真还不如不读书。
目前的学术训练实际上是将心智禁锢于外在的工具,就好象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走路时蒙住正常的眼睛而依靠精心包装的探路棍。人心本明,但人们却弃而不用,过于相信那些理论棍子,踉踉跄跄,摔倒了还不愿摘去那块蒙眼布,而是不停地去换棍子,这就是“理论〞之害。理论之害开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明明看到的是大象,而理论却告诉我们那是饭桌,人们照样会蹦跳着在这个“饭桌〞上吃饭。从经济实践上看,越是卖弄经济学知识的领导人当政,经济就越变得不可收拾,因为这种人很容易被理论所禁锢,总是模式化,不能随时就事。对于一个偏执和虚荣的人来说,影响其认识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其人格障碍,但目前的学术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却添置更多的障碍,以致于理论学得越多,认识问题的能力反而越低。如果让这种人去治理国家,怎会不出问题?因此,修身决不仅仅是道德修养问题,同时也是认识论问题。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如果外在于人,怎能称其为道?人和机器人不同的是,机器人只能用一定的模式思考,而人却能够摆脱一切模式。但当代主导文化和学术却千方百计地把人变成机器人。你想知道什么是民主,主导文化就会给你输入一套程序,只要符合这种程序就是民主。这种“实现〞了民主成了脱离时、事和人的绝对形式,以致于民主形式下的不民主大量产生。领导人提出搞现代化,学术人马上就研究出包括星级茅房在内的现代化指标,在指标考核的背景下〔主导文化的表现形式〕,对“现代化〞的追求演变成透支内在活力、破坏整体和谐的催肥竞争。我听说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某省官员为实现现代化专程去国外请教“现代化〞指标专家英克尔斯,让这个人受宠假设惊,他搞不清楚连自己也不相信的学术游戏为什么会在古老的东方被上升到操作层面?这个西方学人虽然无聊但还没有忘记其扮演的理论戏子的角色,我们的一些学术戏子却忘我地走下舞台,咀嚼着西方人无聊的理论还没有来得及咽下,就迫不及待地指导实践。他们要研究人,就通过“研读〞文献事先界定出人的指标,然后用这套指标去“套〞具
体的人,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反而不一定是人。“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同样被操作为一套程式,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不是革除弊端,而是服从某种特定的模式。小康社会提出之后,一些专家又开始钻研“小康社会〞的指标,如果将他们的指标当作考核标准,一些虚胖的小康社会又会大量出现。很多不错的提法就是在不停的界定中丧失其精神内涵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8:2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2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