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戎恒山)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 ◇张少博 有人说, “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 历史看洛阳”。在中国古代历史名城中,洛阳是建都最早、朝代最 多、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八大古都之首,是国 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 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由华夏文明的肇始河洛文 化开启,到十三个朝代的交替更迭,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洛阳埋藏 了漫长的历史痕迹,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传承了中华的文明之 根,见证了太多的沧海桑田。这里的历史、文化、风景、民俗,都 是洛阳古城跳动的脉搏,源源不断地为它注人生命的源泉。下面, 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进这座古城,去探寻它积淀千年的历 史魅力。 历史沿革 洛阳,地处河洛之间,位于天下之中,连通南北,贯穿古今。 它既有北方大地敦厚磅礴的霸气,也隐藏着江南水乡娇媚风流的特 翻曼鼙 ◎2015年第9期43
巾华圆掣 质。 “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 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由此不断汲取着丰富的 文化之源,孕育出了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孕育出了四 大发明,孕育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垒砌着中华民族文明之墙。 洛阳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有关 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就多发生于此地,而最富盛名的莫过于“河图 洛书”的传说。《易经・系辞上》有: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之。”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 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画作八卦。传说故事总 带有虚构的色彩,事实情况是,当黄河、洛河交会时,形成的冲击 旋涡与太极八卦图极其相似,就是这漩涡图像促发了伏羲氏的灵 感,从而形成了《易经》。《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太极、 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皆可追源至此,被誉为中华文化 的“大道之源”。因此,孕育“河图洛书”的河洛文化也被认为是 中华文化的核心。 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从事 生产劳动,自此以后,便有了“帝喾都毫邑,夏太康迁都斟郡,商 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 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 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的历史变迁。“若问古今兴废事,请 君只看洛阳城”,从古至今,洛阳的文化发展没有断层,够久远、 够绵长。洛阳名称的历史变迁,是其自身的兴衰史,更是中国历史 兴衰演变的缩影。而河洛文化的内涵也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 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历史画卷中有诸多浓墨重彩的记录。周成王即位后,周公辅 政,营造洛邑,将九鼎(九鼎代表九州,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迁至 此地。《史记・周本纪》记周公云: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 均。”意思是洛邑居于天下之中,四面八方来向周天子进贡时,所 行走的道路里程是均等的。由此可见,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44中年潞页文篷
中华圆掣 洛阳是古代唯一一个被称为“神都”的都城。唐睿宗时,武则 天已经临朝听政,手握实权,此时,她已经暗自为称帝做准备,改 东都洛阳为“神都”就是措施之一。 “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 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 神都,宫名太初宫。”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天上的镇星(木星) 与地上的洛阳是相对应的, “镇星”就代表洛阳, “镇星于太 微”是“女子当政”的征兆。武则天定都洛阳,定国号武周,实际 上是通过“君权神授”的观念来为自己当政稳定民心。 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不是说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此典 故来自于乾隆皇帝,他以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御封 洛阳为“九朝古都”, “九”在这里是多的意思。五千多年的文明 史、四千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洛阳古城成就着历 史文明,历史文明也成就着洛阳古城。 二、名人轶事 洛阳人杰地灵,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先秦前有伏羲、周公、 老子等,秦汉隋唐有吕不韦、贾谊、蔡伦、武则天、玄奘等,宋元 明清有赵匡胤、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他们是洛阳文化中最绚丽 的一笔,遥望他们的故事经历,仿佛穿越深邃的时空,看到华夏 五千年文明的沧桑巨变。 (一)孔子问礼 提到洛阳,会不由地想到许多名人趣事。我们所熟知的“孑L 子问礼”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史,有一 天,孔子问其弟子南宫敬说: “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 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天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随 后,二人便不远万里去往东周,向老子询问礼乐制度。期间,老子 不但向他讲述了东周的礼乐制度,还带他实地参观了明堂、太庙、 社坛等周朝的接待、祭祀之地,使孑L子对西周礼乐制度有了更深入 46中薯沾页文篷
、 直观的了解。 (二)苏秦合纵六国 苏秦为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师从鬼 谷子,向秦王献上了统一天下的策略,可惜没有得到采用。苏秦花 完了盘缠之后,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乡。他的父母不理他,妻子躲避 他,嫂子更是冷言相向。理想的受挫与家人的冷漠,深深地刺激了 苏秦。于是,他发愤读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在有困意的时 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靠着勤奋努力,终于悟出了合纵连横 之术,以期以此游说君王。苏秦首先将目标选定洛阳的周显王,观 点却未被采纳。于是他继续走访燕国、赵国等,努力游说,终于得 到了诸位诸侯的采纳,挂起六国的相印,合纵六国以抗秦。当他衣 锦还乡的时候,周显王特地为他清扫道路,家人再也不敢慢待他, 连嫂子也匍匐在地上磕头认错。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改进者为蔡伦。蔡伦少 年时期来到洛阳宫内做太监,他聪明好学,细心总结以往人们的经 验,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蔡伦先让工匠们把树皮、破麻布、旧渔 网等旧东西切断剪碎,放在水池中浸泡,一直到这些东西逐渐烂 掉,剩下的不易腐烂的纤维就被保留下来。接着,他用石臼不停地 搅拌留下了的这些纤维直至糊状,最后等其干燥之后就变成了纸。 经过反复不断的试验,蔡伦终于制出了轻薄柔韧、取材容易的纸。 他将造纸方法呈给汉献帝,得到皇帝的赞赏,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 用并推广。人们也以蔡伦之名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四)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的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左思身上。西晋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九品中正制”几乎堵 死了寒门之子的晋升之道。左思出身寒门,相貌丑陋,在当时那个 |三冬缀@2015年第9期47
中华圆掣 看重门第并极重容貌的时代,左思虽有一身文学才华,却难以施展 抱负。于是,他潜心苦学,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和创作上, 用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三都赋》,引得大家竞相抄传,一时间“豪 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五)玄奘法师传佛法 《西游记》中的唐僧唐玄奘,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 的本名叫陈袜,河南洛阳人。13岁时,他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 家;贞观初年,他远游印度,到佛国取经,带回大小乘佛教经、 律、论520夹,凡657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精心研究佛法, 开始在中国传播佛教文化,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 《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他为佛教的发展 弘扬,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梁启超称他是 “千古一人”,鲁迅称他为“中国的脊梁”。 玄奘与佛法的渊源很早就开始了。玄奘小时候,常随家人到灵 岩寺听经,后来就被收为俗家弟子,开始了他佛教征程的第一步。 “西天取经”成名后,为了弘扬他大善大德的精神,又改名为“兴 善寺”,明万历年间,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改名为“唐僧寺”。关 于灵岩寺,有一个“摸头松”的故事。传说玄奘去西天取经之前, 摸着灵岩寺内的一棵古松说:我去西天取经,你便向西长去;我若 归来,你则向东长去,以告知我的徒弟。果然,等玄奘离开后, 古松一直向西长去,直到有一年松树突然长向东方,徒弟们高兴 不已,知道师傅已经成功取经归来,这棵松后来就被称为“摸头 松”。这个情节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有所演绎。 (六)李白游历洛阳 洛阳佳丽地,李白也曾多次游历。开元十九年,李白赴长安求 仕未果,一怒之下离开长安开始游历生涯。来到洛阳龙门时,创作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描绘了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第二年春至秋,李白继续游历洛阳,并创 48中茸活页文邕
作了流传千古的《春夜洛城闻笛》,抒发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发离 别行旅之苦。折柳相送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一般是离别的意思,在 这里,折柳也是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笛声借着春风之 力,满溢洛阳城,奏者无意,听者有心,诗人细细聆听来自远方的 玉笛声,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 (七)刘禹锡盛赞牡丹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也是洛阳人,他与柳宗元合称“刘 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观年问,刘禹锡进士及第,先后 作过淮南幕府、监察御史等职,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在被贬 期间,他的诗歌在抒发落魄不得志的同时,更多的则表现出昂扬乐 观的精神态度。他的作品简洁明快,重在对人生的感悟和沉思,表 现出一种开阔、宏大的气势。其代表作有《西塞山怀古》《乌衣 巷》《秋词》等,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表达了刘禹锡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的《赏牡丹》赞颂了洛阳牡丹之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牡丹花是洛阳城的名片。此诗通过对 比,将牡丹的大气雍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衬托得恰到好处,诗 人直接将牡丹提到了“真国色”天下第一的地位,并用了“动京 城”这样的盛况来表现牡丹花惊世骇俗之美。 三、名胜古迹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又是佛教圣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 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瑰宝,留下了风云人物的辉煌,更留 秘 :零缀◎2015年第9期49
中华圆掣 下了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向来往的游客讲述着这座城的千年历史。 (一)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 “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迄今已 有1500年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奉先寺 等,保留了大量宗教、美术、书法、碑刻等各方面史料。龙门石窟 中保留着中国精良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有 十九品都在这里,是魏碑的典范;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堪称 唐楷的典范。 北魏时期 以瘦为美,佛 像雕塑也偏向 于秀骨清秀的 风格,人物形 象削肩平胸, 与产生于北魏 前期的云冈石 窟相比较,龙 门石窟的北魏 龙门石窟 造像发生了很大变化,风格上由粗犷、威严、雄健而趋向活泼、清 秀、温和,生活气息更浓,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北魏前期 战争连绵、社会动荡,而北魏后期社会稳定、人民安定,雕塑风格 也随之发生变化,趋向生活化。而与北魏后期相比,唐朝造像就更 加走向民间,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社会发展空前繁荣,这 个时期人们以胖为美,崇尚饱满丰腴的姿态,贵妃杨玉环即是此样 形象。所以唐代的佛雕造像,人物形象浑圆宽厚,线条圆滑流畅。 所以,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传承了北魏的传统,又彰显出繁荣开放 的社会风尚,创造出了雄健生动、纯朴自然的集大成的作品,反映 出佛教文化在中国民族化、世俗化的过程。 50 中葶皓页文篷
(二)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寺庙文化 在中国的“祖源”,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据载,白马 寺的建造与东汉明帝的一个梦有关。明帝梦到一位被金光环绕的神 仙飞落到御殿前,太史傅毅认为明帝是梦到了佛,于是明帝派人去 西域求访佛道,并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洛阳白马寺为安置印度名 僧、储藏经书佛像等物而建,而“白马”之名也来源于驮载经书的 白马。白马寺建 筑宏伟,今存有 天王殿、.大佛 殿、大雄殿等建 筑。历史上,白 马寺曾多次逢 难, “安史之 乱”时,洛阳遭 受了前所未有的 破坏,也对白马 寺造成了极大破 白马寺 坏。如今,除了 保存着元、明、 清的遗址古迹,以及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大量元代夹 干 漆造像之外,寺庙又修建了印度佛殿,进一步加强了两地的文化往 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交流发展。 (三)老君山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是道教重要派别全真派的圣地。相传道 教始祖老子(又称太上老君)曾在此修炼,唐太宗因而以“太上老 君”之名将景室山改名老君山,老君山也一直是众多香客朝圣的道 教圣地。老君山有龙吟阁、太清观、中鼎云涌、幽林追梦、玉兰吐 穗冀蟹 ◎2O15年第9期 51
中华圆学 香、峰林炯岚和幽谷蛙鸣等景观。云海是其中的一大奇观,时而显 现出“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的景象,而中鼎云海更 是老君山云海景观之翘首。幽谷蛙鸣的故事与老子有关,相传老子 经过这里,在此地坐下歇息时,蛙鸣之声此起彼伏,扰得老子心烦 意乱,他用手一指,将蛙点化为石。 四、风十人情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在语言、饮 食和民俗风情上都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一)洛阳方言 洛阳话属于中原官话,在河南省内属豫西方言。东周时期,洛 阳话成为雅言,正式成为官方普通话。后代各朝,因认为洛阳“居 天地之中,禀气特正”,从语言的角度也认为应以洛阳话为正统 音。洛阳话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合音,其中最常见的合音就是 前一个词的辅音,加上后一个词的元音,形成缩合新词,如m色r=门 外m6n wbi。汉语其他方言中也有合音现象,如北京话中的“甭=不 用”之类,也属于合音。 (二)饮食习惯 洛阳饮食以“汤”闻名。宋朝以前,洛阳是主要的交通枢纽, 这里胡商往来众多,由于胡商多居于寒冷干燥的地方,他们习惯了 食用热汤来抵御寒冷干燥。然而,自宋朝之后,洛阳逐渐失掉了文 化中心的地位,加上西部地区千百年来不断的开垦破坏造成水土流 失,使得洛阳每到初春便大风频起、气候干燥,而汤汤水水的食物 恰好对此进行了弥补,于是“汤”文化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水席是洛阳“汤”文化的代表,也可以说是洛阳饮食文化的缩 影。之所以叫水席,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 上,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八个冷盘,四 52中茸皓夏文篷
巾华圆掣 人物形象雍容华贵,从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 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大唐时代,经济繁荣开放、文化包罗万象, 各类艺术相互借鉴、兼容并包、共同发展,唐三彩便是在这一背 景下,由陶瓷、绘画等艺术融合而出现的,是文化巅峰的一个代 表。在那个崇尚厚葬的时代,唐三彩多用于冥器随葬,是当时的一 种风尚。 (五)洛阳牡丹 “千年帝都,牡丹花 城”,洛阳以牡丹闻名,而 有关牡丹和武则天的传说, 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相传有一次,武则天 游览上苑,此时正值冬日, 园内百花凋谢。看到这萧 条的景象,她心中不满, 下令日“明朝游上苑,火 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 洛阳牡丹 莫待晓风吹”。武则天的蛮横无理使“百花仙子”敢怒不敢言,只 得领命进行准备。到了第二天,武则天来到上苑,众花竞相开放、 争芳斗艳,唯独有一片花圃却不见花开。武则天询问之后,得知是 牡丹违命,大怒,下令将牡丹连根铲除,移出长安,贬至洛阳。至 此,武则天依然怒气未消,她又命人一把火烧了牡丹。谁料,被熊 熊烈火烧成焦骨的牡丹花,却凤凰涅巢、浴火重生,绽放出比先前 更娇艳美丽的花儿,引得人们都来观赏。牡丹不畏权威、正气凛然 的精神品格,让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又因 火烧骨焦而得到“焦骨牡丹”的美名,从此名扬天下,也就是今天 的“洛阳红”。有关洛阳牡丹的诗篇举不胜举,除本文列举的刘禹 锡《赏牡丹》外,元稹的《红牡丹》、邵雍的《洛阳春吟》、皮日 休的《牡丹》、自居易的《牡丹芳》等都是赞扬牡丹的名篇,而牡 54中牟沽页文篷
丹“真国色” “人间第一香”的印象也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 洛阳的牡丹花会尤为著名,这个活动自隋唐就有。 “唯有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代表着繁荣 昌盛、富贵平安,具有极强的文化寓意。1983年,洛阳牡丹花会改 为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市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 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将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交流与牡丹 花会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如今,洛 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开放发展、走向世界的名片。 【中考链接】 1.有人赞颂洛阳,说: “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 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 神财富。”请你举例,说说洛阳有哪些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 精神财富”的文化遗产。 2.洛阳市旅游部门想将一些名胜景点与文化节制成一套明信 片,用于宣传洛阳。请你根据介绍,试着给这几张名信片各拟一句 推介语。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到洛阳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镯 !争  ̄3201 5年第9期 55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20:2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1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