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巫峰)
小学德育论文10篇
【篇一】
“德”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所特有的思想性、语言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等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助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呢?
一、 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不包含意义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字有字意,词有词意,句有句意。一篇好的文章有具体充实的内容、深刻明确的道理、流利顺畅的行文和充沛饱满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内容都是教育学家在仔细的审核评价之后确定下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字、词中的德育因素。有些字词本身就具有品德教育的意义,如“孝”,孝字可组词为孝顺。“孝”本身就有孝顺的意思。孝顺现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晋代袁宏在《后汉纪・安帝纪上》写到:“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由此可见孝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年纪尚小的人的品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还有“谦”字,谦字意为:虚心,不自满。人们常用“谦谦君子”来形容那些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方孝孺也说过:“虚已者进德之基。”由此可见“谦”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的字词还有:“学习”、“友爱”、“信”、“诺”、“恕”、“仁”、“忠”等。
虽然表现美德的字有很多,但更多的字的本意并不具有德育的意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另辟蹊径地去找寻字词中的德育因素。比如在课文中最常见到的“的”字,“的”只是一个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字的书写和字形上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的”是由“白”和“勺”组成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白”和“勺”在组成“的”字之后都变“瘦”了。他们只有变瘦了才能组合在一起,成为“的”字。语文教师可以将其理解为:“白”和“勺”要组成“的”字,就要互相谦让,并借此教育学生同桌之间要互相友让。
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一篇好的文章中一定包含了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文以载道”中的“道”。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精心选择的,其内容都是正面的、光明的、向上的,其中的“道”很值得学生学习。
有些文章的“道”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中心句来悟出文章的“道”。比如《争论的故事》一课,它的道已经被文中那位讲故事的盛老师直接点出来了:“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还有些文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道”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剖开表面的小故事或是对优美景物描写的散文,发掘出深藏其中的文章的真意。例如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明面上写的是叶子的美,实际上写的是人,希望人们像树叶一样为了大家的美好生活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
二、 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体现德育的唯一途径是渗透,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在对课文的讲 --
解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这些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小学语文教师要在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以充沛的情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教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德。
1.在介绍背景中渗透德育。某些课文描写了一些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与现代社会现状差距较大的事物,这就需要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做一个介绍,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带入情感,有利于其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课文《虎门销烟》一文中说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6月3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对所销毁的“烟”不了解,就很难体会到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很难体会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当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英国为了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大量的鸦片带到中国来。这里教师可以着重说明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性,并联系现代社会上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毒品,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警告学生远离毒品的危害。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英国人用鸦片损害中国人民健康的身体,并谋取巨大财富的事实后,学生更容易激起爱国主义情感,与文中激动的老百姓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运用图画、影像、幻灯片、音乐、语言描述等方法渲染气氛,使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主观情感产生反应,主动构建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建学习的背景和景象,更容易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认同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如《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先展示彩色地图,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体会到它的形象“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接着通过“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等词汇,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法,感受“南沙是祖国巨大的宝库”。再接着放映一组展示南沙群岛美丽景色的幻灯片,带领学生到南沙这个“迷人的世界”去假想旅游。这样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景致的情感。
3.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不少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事例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更为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中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能让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使学生受到人物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通过描写谈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曲折,坚持完成巨著《国榷》的行为,塑造了谈迁“对信念矢志不渝,不惧艰险”的形象。教学中,教师要着重点出:家境贫寒、借书抄写等词表现谈迁家境贫寒、学习不易;历时二十多年,六次修改,写出了共计五百多万字的书稿,体会谈迁为写《国榷》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在书稿被偷后他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心里痛苦极了。这样学生们将谈迁写书的不易和书稿丢失后的痛苦联系起来后,更容易体会谈迁重新投入更多的热情,着一身破衫终日奔波,终于写出了新的《国榷》的不容易。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谈迁对理想的追求十分的坚定,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就永远存在。激发学生用“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跨越崎岖和障碍大步前行。
三、注重细节,在行为上体现德育
--
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存在于课本知识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德之外现则为礼”,教师除了在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德育的渗透,还要在学生行为上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口语训练、情景对话的方式,教导学生如何使用礼貌用语;通过指导学生保持书面整洁、课桌干净,激发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通过赞美遵守课堂纪律,按要求规矩的举手答题的同学,使学生明白要遵守课堂纪律,维护大家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答题等方式,使同学看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友爱的重要性。课堂的每一个小环节,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细节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除了依靠语言教育,还要注重榜样行为教育。小学生有向师性,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学习对象。
语文学科是小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应该自然地穿插在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能影响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模式里,只要任课教师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意识,自然能够将德育渗透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去。
【篇二】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篇三】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 --
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育人的功力。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
--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四】
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二、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
案例反思: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面对一群尚且 --
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育人的功力。
【篇五】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你真是一名董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篇六】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由于课时紧,内容庞杂等原因,我们的老师很容易忽视德育在英语课堂
的渗透。教育部在新课程设计中,强调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学习英
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为了用英语获取各方面的信
息,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新教材依据“学会求知”的基本精神,十分
重视在学习内容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兼容并蓄,精选学生最需要了解
的、最感兴趣的、最有普及价值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知识内容、容入到语言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接
触到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
中西方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
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案例正是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在三年级英
语“Colours "这一单元中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旗、国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过程:
“Colours”这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七个颜色单词:red、yellow、blue、green、orange、Purple、pink.在进行完新知识的教授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认读这几个单词,并且能反映出单词的中文意思。然后我设计了一些练习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这几个颜色单词的掌握,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这节课学习的是颜色单词,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个国家的国旗,这些国旗颜色很鲜艳,很丰富。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国旗。
首先我图片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国旗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提问:what colour is it?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回答。当出示中国国旗时,先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我们是中国人,这是中国国旗,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国旗的颜色和图案,告诉学生:There are five yellow stars in it.
It is yellow and red.
它的名字叫五星红旗。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都会把这面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蓝天,国旗代表一个国家,是国家的象征,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国旗,在升旗仪式上要庄严、肃穆。立正站好。不能嬉笑打闹。告诉学生在任何地方看到国旗都应该立正、敬礼。简单介绍国旗的知识,如:国旗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一颗大的星星代表什么,五颗小星星代表什么。告诉学生,国家的象征不仅有国旗,还有国歌、国徽。放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出示国徽,让学生初步了解。让学生知道热爱国旗、国歌、国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让学生拿处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纸,学画国旗。
案例反思:
--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中精心创设尽量
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说说日常用品的颜色、找找教室里的颜色,看国旗,画国旗等一系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合作过程中来学习语言,感受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愉悦感,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可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我在教学完红、黄、蓝、绿、橙、粉、紫七种颜色后,我巧妙地利用认识国旗,画国旗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英语和美术课的整合。同时,通过看国旗,画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国旗、国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实现了英语和思想品德课的有机结合。
【篇七 】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由于课时紧,内容庞杂等原因,我们的老师很容易忽视德育在英语课堂
的渗透。教育部在新课程设计中,强调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学习英
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为了用英语获取各方面的信
息,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新教材依据“学会求知”的基本精神,十分
重视在学习内容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兼容并蓄,精选学生最需要了解
的、最感兴趣的、最有普及价值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知识内容、容入到语言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接
触到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
中西方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
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案例正是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在三年级英
语“Colours "这一单元中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旗、国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过程:
“Colours”这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七个颜色单词:red、yellow、blue、green、orange、Purple、pink.在进行完新知识的教授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认读这几个单词,并且能反映出单词的中文意思。然后我设计了一些练习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这几个颜色单词的掌握,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这节课学习的是颜色单词,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个国家的国旗,这些国旗颜色很鲜艳,很丰富。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国旗。
首先我图片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国旗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提问:what colour is it?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回答。当出示中国国旗时,先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我们是中国人,这是中国国旗,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国旗的颜色和图案,告诉学生:There are five yellow stars in it.
It is yellow and red.
它的名字叫五星红旗。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都会把这面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蓝天,国旗代表一个国家,是国家的象征,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国旗,在升旗仪式上要庄严、肃穆。立正站好。不能嬉笑打闹。告诉学生在 --
任何地方看到国旗都应该立正、敬礼。简单介绍国旗的知识,如:国旗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一颗大的星星代表什么,五颗小星星代表什么。告诉学生,国家的象征不仅有国旗,还有国歌、国徽。放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出示国徽,让学生初步了解。让学生知道热爱国旗、国歌、国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让学生拿处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纸,学画国旗。
案例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中精心创设尽量
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说说日常用品的颜色、找找教室里的颜色,看国旗,画国旗等一系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合作过程中来学习语言,感受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愉悦感,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可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我在教学完红、黄、蓝、绿、橙、粉、紫七种颜色后,我巧妙地利用认识国旗,画国旗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英语和美术课的整合。同时,通过看国旗,画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国旗、国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实现了英语和思想品德课的有机结合。
【篇八】
蔡元培先生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为其恶,无益也。”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小成为心怀感恩、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我浅显的认识。
案例:在教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下雨了---认识钟表》一课时,教材在情境图中安排了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情境,我先没教学生知识,而是先进行了感恩教育。
师:放学后这位老师看到下雨了心里牵挂着学生,老师是不是很负责任?
生:对。
师:如果你是图中的学生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谢谢你。 生:老师你辛苦了。
生:老师你像我的妈妈一样关心我。
生:......
教学完例题,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知识,我又搞了一个小调查:你们的父母他们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用我们刚学的知识回答。
生1:我妈妈6时起床,然后给我做饭。
师:那时你干什么?
生1:我还在睡觉呢。
师:你妈妈是不是很辛苦?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幸福?
生1:嗯,是,妈妈还得送我上学,很辛苦。
生2:我妈妈12时半才能回到家,下午1时半又送我上学。
生3:我爸爸晚上大约9时才能回家,有时候加班会更晚。
--
生:..........
师:同学们,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父母都不容易,他们风里来雨去里按时接送你上学,为了让你生活的好一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家里一定要做个懂事的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做自己力所能的事情,可以给父母倒杯茶,捶捶背,洗洗碗等。在学校里好好学习,让父母放心。
我这时候观察了一下全班同学,真的是鸦雀无声。同学们似乎在那些平时觉得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里体会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意。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让学生从小心怀感恩,才能健康的成人成才。
反思: 德育与教学是水乳交融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及时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篇九】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老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做法。
案例一:多一点耐心和爱心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的基础,是“爱其师,信其道”的关键。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单亲或无亲的孩子,更应该付诸爱心。刘卓识,男,10岁,小学二年级学生,上课时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在家表现很任性、冲动,稍不顺口,就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特别充沛。
【做法】:首先,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生活上、思想上去教育孩子,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其次,纠正中要坚持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再次,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小李逐渐转化为一名好学生,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付出绝对大于孩子的成长。
案例二:与孩子一起成长。也许在你激情洋溢的课堂上也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你正用双眼寻找着学生的共鸣,却突然在某位学生那里瞬间冻结,他看着你,眼神却很迷茫。四年级杨睿就是这样的学生,当其他孩子们已经能用英语简单对话的时候,他还读不准26个字母,每次留学生单独辅导,一定会有他,从此他成为我特别“关注”的学生之一。我尝试各种方法提高他的英语成绩,提问、沟通、 --
辅导„„甚至批评,但始终没有成效,让我头痛极了。一次,在与任课老师沟通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除了知道刘XX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外,其它我一无所知道,作为老师我犯了很大的错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做法】:我通过多次与家长、任课老师沟通后,了解他在家中的生活及其在学校的其它情况。并且随时对其进行观察,使我了解到他是个单纯、懂事的孩子,但是自理能力极差,在家中一切琐事都有父母打理。四年级的学生了,刚学系鞋带,早晨还要妈妈帮忙穿衣服„„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父母的过度呵护使孩子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形成教育。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握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别,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篇十】
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的思想教育,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教育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自然而然渗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寻求学生精神需求与德育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其针对性
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例如:《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针对当今学生耐挫能力差这一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遇到困难时应该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以
此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是教师最佳的选择。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组织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较强的阶段性。人的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
在整个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德育内容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必须按照儿童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德育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从而体现其内容组织的科学化。
五、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它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若能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工作,学生定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成为建设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
--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4:3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1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