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读后感(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4-03-29 11:40:4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庞国兴)

蜡烛读后感(精选6篇)

蜡烛读后感1

今天,老师让我们预习第三课《蜡烛》,一开始我懒得去预习,只是一扫而过,但读着读着,读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次是一字一句地读,还去了解句子的含义。

读完了,给我第一个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战友竟然不把他的尸体从方场带回去安弄葬,就算他们会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后,再安葬,如果他们一直攻不下那怎么办,难道要等烈士的尸体腐烂后再安葬吗?他们让我感到很不爽(郁闷)。而那位老妇人让我感觉到那种一个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尸首的陌生人,竟然会冒着弹火去埋葬他,而且还拿出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来哀悼这位烈士。而且在课文第43节,明显突出了一种感情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仔细体会后,会让人感动得流泪。

蜡烛读后感2

在《蜡烛》一课西蒙诺夫用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崇高的“蜡烛”故事。

蜡烛本为普通物,但在西蒙诺夫笔下却被赋予了最厚重的意义。当这小小的蜡烛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时,当育乞西老人插在苏联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时,当点燃在饱受法西斯战争摧残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时,这小小的蜡烛闪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

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吗?耳边飞着炮弹的碎片。但对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有什么比亲吻亲人的额头,让死去的亲人安息更重要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可敬而又令人伤心的小伙子呀,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最真的心送给他。对于这个老妇人还能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吗?“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是蜡烛,是与丈夫结婚时的蜡烛,是已经保存了45年的蜡烛。时间没有让蜡烛丢失,此刻她要把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她认为最可爱的人——一位苏联红军。“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动摇。”在烛光中透着正义、勇气、坚定。那是一个正义的战士奋勇前进的火焰,是在一个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类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妇人用她的心点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体作“挡风”的屏障。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痛苦与悲伤体现在每个受侵略的人民的脸上,也许还有擦拭不完的泪水,但烛光会闪动着,战胜邪恶的思想会一直闪烁着。因为还有一支蜡烛已被点燃,点燃在“老地方”,它们互相支撑着,会一起燃烧在革命的土地上,会燃烧在每个正经历

痛苦的人的心里,会点燃每个正义者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红军“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蜡烛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蜡烛》,读后心里很不平静。

故事讲的是,一个单身的女子刚刚搬进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带突然停电了,那女子只好点上蜡烛。没一会,突然传来了敲门声。原来是邻居家小孩,小孩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她们家穷得连蜡烛都没有,可别让她们粘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没有!"孩子从怀里拿出了两根蜡烛,说:"我妈妈怕你没有,让我给你送两根。"女子听到这里,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读到最后,我同情起送蜡烛的小女孩,痛恨那个阿姨了。阿姨不该把邻居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这样的事我就经历过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伙伴正在开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过去,说了一阵子话。朋友听到后马上就告诉我说,是她奶奶说我不是个好孩子,让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气,马上就回到了家里,想和妈妈说说这件事。谁知道妈妈没等我说,就催我说:"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没吃饭,你赶紧把这两块月饼给送过去!"

我怀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愿地来到了我朋友家。给我开门的是朋友的奶奶。我问老奶奶:"奶奶,你家过端午节买月饼了吗?"我刚要说妈妈听说你没吃饭,让我给你送两块月饼,老奶奶就没好气的说:"没有!"我心里很生气,当我告诉老奶奶,是妈妈听说您没吃饭,让我给送两块月饼时,老奶奶不好意思了,当着我的面告诉我的朋友,以后你俩要好好处,做好朋友。

通过故事和我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轻易地误解好人心,那样会很伤害人的。

作者简介:汤慧壹,是一位从来没有踏进过正规学校大门的刚强女孩。该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无法走进校园读书。在女孩奇迹般的好起来以后,10多岁的她要刚强,立志读书。仅仅在课外辅导班辅导不到一年,就学完了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全部课程,新的学期将直上五年级读书。该女孩喜欢读书和写作。

蜡烛读后感4

“即使在这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

老妇人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花烛是不会熄灭的。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蜡烛》这篇__,使我受益匪浅。

文中围绕着一次停电,主人公用蜡烛照明写作业这个故事,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确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蜡烛愿意牺牲以自己,来换取主人的光明,真是不易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欲为,两者何以论比。

点燃自己,用光芒照亮别人,蜡烛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它的一生虽很短暂,但非常有意义。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辛勤的老师、令人敬佩的警察、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都具有蜡烛的奉献精神。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给”要比“拿”愉快。蜡烛不正是这样吗?它给人们光明并不向人们央求什么,而是无私的向人们奉献。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吗?

的确,蜡烛微弱的光亮远远不及电灯的光亮强,但它总能在危及的时候挺身而出,它难道不是让人赞美的“大英雄”吗?

蜡烛读后感6

要孩子看课外书,看金典的书,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平时看一些书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走进书本,走进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达成共实,同时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快乐。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是《蜡烛》这篇__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话,西蒙诺夫的这篇小说歌颂了艰难中各国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这不分国界的深厚友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叙述了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个炮弹洞边的故事。她用手掌舀洞里的水,用炮弹洞四周的浮土盖住死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最后,老妇人拿出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为死者点亮了最后一道光明。当人们在寻找这位苏联青年的尸体时,发现了这小小的坟堆,都不由得惊叹,不由得脱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妇人在被德国人炸毁了自己的房屋后还为苏联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着的蜡烛为他点明天堂之路。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在炮火的烟灰下埋葬一位苏联青年的情景。这再也不是什么乐于助人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过的,那是一种超越国界、人种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苏联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献,让那些高傲的、无视他人生命的人来想想这位伟大的南斯拉夫母亲吧!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然而,是什么是苏联红军失去青春、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使南斯拉夫妇女无依无靠、家破人亡?是战争,是让人痛恨无比的战争!当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鸽被折翼、和平之舟搁浅时,你作何感想?是在敌人面前懦弱发抖,还是像苏联红军一样奋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妇女那样正视悲惨的现实,置生死于度外?

在联合国总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个春秋的“铸剑为犁”的雕像,然而全世界和平这一刻从未出现,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着和平安宁,但在一些地方,战火和死亡却仍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何时战火才能不再燃烧?不要让悲伤占满纯真的眼,何时死亡不再是因为战争?不要让仇恨再继续蔓延……

不过,两根蜡烛光芒虽弱,但却点燃了希望。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1:4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1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蜡烛   苏联   没有   老妇人   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