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苏氏)
2022迎新年手抄报文字内容-新年快乐手抄报资料
20__(请自填)鼠年春节手抄报
2、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1、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不带横批的春联
3、春红柳发岁更新,爆竹花开灯结彩。
12、丙辉腾瑞气;子庶乐丰年。
11、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登高。
10、春临华堂繁花艳,福到门庭喜气盈。
9、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临门。
8、堆金积玉创富贵,安居乐业创前程。
7、平安富贵财源进,发达荣华事业兴。
6、展鸿图兴旺发达,创大业万星生辉。
5、风水宝地千财旺,天顺人和万事兴。
4、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22、鸿运带来九州福,富贵迎进四海财。
21、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20、开福门四季平安,发财地八方进宝。
19、新春大吉鸿运开,遍地流金广财进。
18、庆盛世繁荣发展,贺新春伟业腾飞。
17、四海来财富盈门,九州进宝金铺地。
16、鸿运铺平发财路,富贵带来吉祥福。
15、门迎四季平安福,地聚八方鸿运财。
14、新春好运人财旺,佳岁平安福满堂。
13、稻菽千重金浪起;春风万里玉梅开。
30、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辞旧岁
29、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28、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27、家接吉祥万事兴 门迎富贵百事旺
26、家兴人兴事业兴 福旺财旺运气旺
25、人顺家和福星照 心想事成鸿运门
24、蹄奋不须鞭震耳;牛勤何用用当头
23、龙腾碧海赞海阔 鸟舞蓝天领天高
新年手抄报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2022小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迎新年20__(请自填)手抄报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 春节传说之一:
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
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 春节传说之二:
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春节传说之三:
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
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手抄报
【推荐二:《2022鼠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20__(请自填)鼠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迎春歌 〔袁宏道〕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迎春〔(叶燮〕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新年作 〔刘长卿〕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已酉新正〔(明)叶颙〕
新年手抄报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推荐三:《2022年春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精美模板》】
20__(请自填)年春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春节的来历一: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 一、关于春节的来历说法有两种:
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的来历二: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
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二、关于春节的简介(让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意思):
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手抄报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0:4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1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