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常中孚)
《 饮一口汨罗江》教案
教学目的:深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理解“汨罗江”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作者哲理性的语言,学会与文本对话,整体把握文本。
教学难点:理解汨罗江的文化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美读法和质疑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1、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
2、熟读文本,提出疑难问题。
3、介绍陈思益的《站着读与跪着读》,理解全新的读书理念“站着读“,即不惟师不惟古,顾及全人,见仁见智的读书方式。
一、 营造氛围,设境破题
首先,让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在蔡琴的歌声中,去缅怀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投影)
屈原(蔡琴演唱)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二、说说屈原,知人论世
同学们知道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吗?说说你印象中的屈原。(投影)
学生齐读: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
1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投汨罗江而死。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汨罗江畔,今天,让我们和作家熊召政一起,饮一口汨罗江,寻觅诗人的足迹。
三、美读文章,整体感知
美读的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情境
美读的形式:可以个别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点评学生的朗读之后,也可示范朗读,请同学谈谈喜欢这段的原因。
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愤怒----惆怅-----失望
四、研习文本,质疑探讨
以4-6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并共同探讨问题。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小组间的讨论,并提出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
初步设想的问题有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说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
问题二:朋友为什么说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飞的特意赶来饮这混黄的汨罗江?
问题四:对于文中穿插的故事中“何劫不曾泛滥”这句,有何理解?
问题五:我们自己的汨罗江是什么呢?
问题六:为什么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呢?
问题七:为什么作者要说,那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呢?
问题八:作者心中明日的汨罗江是什么?作者愿意做一个寄情山水的渔翁吗?
综述:作者怀着敬仰之情,追寻屈原的足迹,饮了一口汨罗江水。作者眼中的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
补充:作者眼中的汨罗江是屈原的殉国之处,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苦难的象征,知识分子曲折的、苦难的归宿。诗人屈原是我的同宗,也是我的精神领袖。“汨罗的水浑黄的” 水脏,寓指社会环境的恶劣,人心的叵测,政治环境的黑暗
“我”既不能彻彻底底的像屈原那样做愤世嫉俗人,也不能像渔翁一样遁世,这是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有的思想困惑。
这江水也许浑浊,江水也许苦涩,江水曾经泛滥过,江水可以暂时平息作者的愤怒,对此,作者进行了质问:何处没有汨罗江,我的汨罗江在哪里,明日的汨罗江又是什么等。作者怀着对屈大夫的崇敬、敬仰之情,喝了口汨罗江水,汨罗江已经不仅仅是人生遭遇贬谪的标志,不仅仅是不得重用之标志,不仅仅是遭
2
遇人生信仰被推翻之标志,作者更是让读者反思,我们面对这样的“汨罗江”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此时的汨罗江不再浑浊但滋味仍然苦涩,汨罗江已经构成了一种生命的思考,人生抉择的反思,已经成为了一种厚重饱满的文化符号。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探讨的形式,可以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
五、比较阅读,由“形”入“神”
(一)屈原与司马迁之比较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⑴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司马迁做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⑵司马迁固然可敬,但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屈原选择的不是轻生,不是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
(二)屈原与渔翁之比较
明确: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该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明确:渔翁是一位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明确: “江面上飘过的”渔翁是一个什么形象?只顾眼前利益,明哲保身的遁世人!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注:这里的渔翁是指本文中的渔翁)
综述:中国历代文人多坎坷。在挫折面前屈原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贾谊柳宗元抑郁而终。人生中,可
3
以履险阻如平地,视功名为浮云,随缘自适,知命乐天。也可以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更可以
作者看的哪里是汨罗江,哪里是屈原,作者饮一口汨罗江的表现可以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执着人生态度的钦佩,对生命极度负责的抉择的默认。
汨罗江已经构成了一种生命的思考,成为了一种厚重饱满的文化符号,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六、结束语
师生齐读:(投影)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从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附:板书设计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陶渊明——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汨罗江
生命的价值文化符号
坚持操守,追求自由
4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1:4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0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