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实用文本)

更新时间:2024-03-28 17:14:4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李宗盛)

语文标准教材

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 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教学反思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 下载即可用 ---

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实用文本)

教材简介: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孤立的生存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而语文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桥梁,是纽带,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教案学习有利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配合教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材里的内容,下载后可以打印或者用于电子教学。

1、“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两词的教学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重点词语。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

(1)抓重点字“囫囵”“冠”,对整个词做一般理解。“囫囵”是“完整”“整个儿”的意思。“冠”是“帽子”的意思。“囫囵吞枣”是指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儿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

第 1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教学反思

上,比喻把事情搞混了。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只注意紧张的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哪句话说出了“张冠李戴”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第二步:运用

(1)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事例。

(2)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她为什么会“囫囵吞枣”?为什么“张冠李戴”?

(3)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各说一句。

(4)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可能会对侄女怎么批评?

第三步:提高

(1)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为什么不像你那样批评?

第 2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教学反思

(2)这件事与临走时鲁迅先生送给作者的两本书-------《书》《小约翰》有什么联系?

这样围绕词语进行综合训练,不仅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而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阅读,把握整体联系中提高了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不用就词解词,也不用下定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光着脚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学生当堂凭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的读写训练,融形象思维、语言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于一体。

3、分角色朗读模拟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谈论《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小故事,可以

第 3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教学反思

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人物语气、情感,想象表情动作,再由老师扮演伯父,学生扮演侄女,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课文情境。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生认识了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由于有了鲜明的形象,学生对“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既有了具体的理解,又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

4、反复朗读,不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不断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以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枢纽,学习了“谈论《水浒传》一件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再度这句话。师: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会不一样的;学习了“谈论‘碰壁’”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伯父谈话多有趣呀,可伯父不在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

第 4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教学反思

读这句话,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的。学习“帮助车夫”一件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师:就是这样一位伯父,他现在永远离开了“我”。再读这句话,你们还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这反复的朗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第 5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17:1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0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学   学生   情感   学习   课文   语言   理解   先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