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促织》教案(教案文本)

更新时间:2024-03-28 15:59: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钱允中)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一语文:《促织》教案(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 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 下载即可用 ---

高一语文:《促织》教案(教案文本)

教材简介: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孤立的生存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而语文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桥梁,是纽带,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语文科目, 教案学习有利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配合教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材里的内容,下载后可以打印或者用于电子教学。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

第 1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

第 2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

第 3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理清文章情节结构(三)鉴析小说情节(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五)理解结尾的处理(六)概括主题(七)拓展思路(八)布置作业出示王安石的《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解释:帷幔是丝做的,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

第 4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诗中,诗人借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样题为《促织》的文章,看看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是如何牵动主人公一家命运的!1、引导学生找出线索问题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线:促织(虫)

暗线:成名的心理变化:悲---喜---悲---喜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复述,要求简述,不必细枝末节

1、问题一:你最喜欢小说哪部分情节,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2、问题二:同样写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文章《捕蛇者说》,在写法上与本文是否相似?明确:不相似。《捕蛇者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复赋”还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而《促织》是借用了怪诞的、奇幻的想像、虚构的情节,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得以解决,它反映的主题更深刻,它的表现形式更具震撼力。3、问题三:能否找出小说两处充满了幻想的情节?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情节?问题一:阅读课文第6、

第 5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7小节,请问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上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1、问题一:文中写道:“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2、问题二: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骏马易虫》,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2、问题三: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请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

请学生归纳主题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把宠物等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和事?对此你有何看法?组织交流1、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如“奇货可居”、“奄奄欲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并知其由来。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①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②“天子一

第 6 页

教案文本 | Chin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跬步,皆关民命。”对天子来说,玩物会害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玩物会丧志。请以“玩物丧志”为题,写篇短文。学生个别朗读这首小诗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迅速浏览并思考个别学生口头交流其余学生为主要情节取个标题征虫(起因)----捉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毙虫(再发展)-------化虫、斗

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学生回忆并比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求神问卜得佳虫” “成子魂化成促织”速读课文,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然后在空格处说出正确的词。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讨论交流学生阅读《骏马易虫》,比较思考学生圈划、交流思考本文的主题联系生活,讨论交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引导学生明确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了解小说创作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了解作者这样一处理结尾的原因完整掌握小说主旨巩固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第 7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15:5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0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促织   教学   交流   情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