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冯媛甄)
《捕蛇者说》教案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语文版九年级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 “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
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思考
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1层(“永州之野产异蛇”至“无御之者”):写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
第2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至“杀三虫”):写蛇的医学功用。
第3层(“其始”至“永之人争奔走焉”):交代出永州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这一部分是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这里,读者不禁会问,毒蛇既有剧毒,一旦咬了人,人就会丧命,
为什么仅仅因为它可以顶租税,人们就甘愿冒着死亡危险,争先恐后去捕捉它呢?这就暗示出田租赋税比毒蛇更可怕这一事实。这一部分着力去写毒蛇之毒,也正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田租赋税之苦。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1层(第2段):交代蒋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这一段开头写蒋氏三世专享捕蛇的好处,接着用则字一转,交代蒋氏三代身受捕蛇之害,说明不纳税之利是用三代人的生命换取来的。捕蛇并不是什么专利,而是送死。既然如此,那么放弃这种苦差好不好呢?
第2层(第3段):这是个过渡段,写作者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想为蒋氏解除捕蛇的痛苦。通过这一段,把文章的内容由写毒蛇的毒害过渡到写赋敛的毒害上去,使文章再生波澜,由此而引出蒋氏对赋敛之毒的血泪控诉。
第3层(第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蒋氏对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这一问题的长篇答话。在这一段答话中,蒋氏把捕蛇和纳税两件事作了具体而充分的对比,控诉了苛税重赋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这一段又可分为六小层:
第⑴小层(“蒋氏大戚”至“则久已病矣”):通过蒋氏之口,说出赋税之不幸更甚于捕蛇之不幸。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蒋氏听到作者要“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时,才“大戚”,“汪然出涕”。那么交租纳税,到底不幸到什么程度呢?
第⑵小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至“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写出六十年来,乡邻们倾家荡产,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尸横遍野的悲
惨遭遇,是文中“乡邻之生日蹙”的具体写照。
第⑶小层(“曩与吾祖居者”至“而吾以捕蛇独存”):进一步对农村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的悲惨状况,作了极概括的历史回顾。“而吾以捕蛇独存”一句由“而”字一转,说明捕蛇虽苦虽险,但除此之外,更无生路。
第⑷小层(“悍吏之来吾乡”至“虽鸡狗不得宁焉”):生动具体地勾画出官吏催租逼税的凶暴面目,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⑸小层(“吾徇徇而起”至“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人,因冒死捕蛇而换来的暂时的安定生活。
第⑹小层(“今虽死乎此”至“又安敢毒耶”):照应第三段,回答了作者向他提出的“若毒之乎”的问题,答案是不敢以捕蛇为苦。
第三部分,点明全篇主旨。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1层(“余闻而愈悲”至“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一层由“疑乎是”到“犹信”的转折,更增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这一主题的表现力。
第2层(“呜呼”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说明了写作目的,即“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 生字正音记形。
啮(niâ)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顿踣(bó)
死者相藉(jiâ)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五、课文分析
1、 解释。
2、 翻译。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六、写作特点总结
一.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多角度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 因赋税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的现实与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以非死则徙尔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习 题:
一. 阅读选择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去”字,选出意思相同的一组捕蛇独存
( )
(1)何为不去也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1)(2)(3)(4) B、(1)(3)(4)
C、(2)(3)(4) D、(3)(4)
2. 选出对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B.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C. 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D. 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3. 选出分析正确全面的一项( )
A. <甲>文主旨在于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残酷现实
<乙>文的主旨是反映孔子告诫弟子要行仁政而不能施行暴政。
B. <甲>文重在说明《捕蛇者说》一文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能知道民间疾苦;
<乙>文记叙孔子过泰山侧的见闻,重在表明孔子及弟子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C. <甲>文写作者对“苛政猛于虎”的说法由“疑”而“信”,从而点明赋敛比毒蛇还毒的主旨;
<乙>则通过一妇人家中的不幸遭遇的记叙,表现:“苛政猛于虎”的中心。
D. <甲>文写作者听蒋氏诉说后始而生“悲”,继而生“疑”,终而乃“信”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其感慨;
<乙>文是在记叙妇人诉说之后,以画龙点睛之笔,得出“苛出猛于虎也”的结论。
二. 阅读答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君将哀而生之乎:生: ( 2)而乡邻之生日蹙:生:
(3)殚其地之出: 殚: (4)犯寒暑: 犯:
2.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为”与“向吾不为斯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3. 下列各句的加点的“而”与“号呼而转徙”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B.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C.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 翻译:
(2)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 此段文字出自《 》,这篇文章选自《
》,作者是:
三. 阅读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当其租入 当:____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____
(3)吾祖死于是 是:________ (4)故为之说。为: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义:
病:_______________ 俟: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_____________
4. 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 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 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 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
课后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15:5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50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