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后农民工返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28 05:41: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辛文)

2023春节后农民工返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事实上, 农民工返乡 潮并不是近年来的突发现象在经济运行平稳, 对外贸易开展良好的情况下, 农民工返乡 潮通常出如今每年的农历春节前, 而春节过后, 又会出现“返城潮”。而当经济开展遭遇下行, 特别是对外贸易萎靡不振时, 用工单位因无法按原有规模佣工, 农民工返乡 潮就会提早降临,春节后外出务工农民工也将出现负增长。 这正是为人们所关注的“农民工返乡 潮”。

根据相关报道, 在今年 1 月 , 离春运还有十来天,

民工大量返乡 即提早到来, 而节后, 在不少地方农民工返城务工的人数相对去年少了 不少。 因此, 不少人认为新一轮的“农民工返乡 潮” 已经到来。 我们须认识到, 农民工返乡 将给各劳动输出地方社会治理带来不少难题, ____与社会力量都须做好未雨绸缪工作。

一方面, 当地面临着严峻的返乡 农民工就业问题。 理论上, 农民工返乡 一般有三种就业途径: 一是种地。 但现实情况是, 这些返乡 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尤其是年轻人, 不仅没有耕地技能, 也没有从第 1 页 共 12 页

事农业消费的意愿。 二是再就业。 而如今的经济形势不容他们有太多的选择, 同时, 大局部农民工均缺少技能, 多半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极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为他们的再就业平添了 不小的障碍。 三是自主创业。 返乡 农民工自主创业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 但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 自主创业也面临着创业资金缺乏、 缺少信息和经历、 手续繁杂门槛过高等困难。

另一方面, 返乡 农民工还将带来不容无视的治安问题。一是农民工返乡 后收入减少, 一些人容易产生过激情绪,

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较为单一、 社会治安管理力量薄弱等因素,治安隐患增加不少。 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 的同时, 局部不良人员也随之返乡 , 并将外地恶习 带回, 同时当地还时常难以掌握他们在城里的违法记录。 三是大量农民工返乡后容易产生土地、 邻里等纠纷, 激发矛盾。

要解决这两方面难题, 最直接的那么是须提升当地社会治安综治措施执行力度,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立, 维护稳定,防止恶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发生。 而更要从根本上为返乡 农民工找到就业出路, 尤其是要激发返乡 者的创业热情、 消除他们的疑虑。 事实上, 对此我国政府正加足马力。

第 2 页 共 12 页

继去年 6 月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 创业的意见》 之后, 国家发改委去年底又结合十部门开展支持农民工返乡 创业试点工作, 其中包括简化行政手续、 定向减税降费、 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和效劳、

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 带动网络创业、 加强创业培训等多重举措。

各地须意识到返乡 潮给当 地社会治理所带来的潜在危机, 并充分认识到中央对农民工返乡 问题的高度重视, 将中央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并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找到详细途径。 期待这一轮的“农民工返乡 潮” 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力量与返乡 者自身的积极参与下, 成为农民工返乡 创业潮。 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出路问题, 更能为当地乃至全国经济开展提供动力, 更重要的是, 可以使蜗居在城市艰辛生活的农民工逐步减少, 让骨肉亲情不再无奈别离。

2023 春节后农民工返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期,一项由中国社科院农村研究所、 社科文献出版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结合发布的调查显示, 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和农民工,“很想” 和“比拟想” 进城的, 仅占 1/3 左右; 而“不太想”和“完全不想” 进城的, 占比将近 1/2。 什么?农民和农民工不愿意进城了 ?!

第 3 页 共 12 页

人口 城镇化遭遇低落户 意愿这一现象, 至少早在五六年前, 就已经被发现。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张翼教授,

对 2023 年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进展分析^p , 就曾 发现: 愿 意在城镇落户 的农民工, 只 有20%-25%。《中国人口 科学》 去年发表唐宗力教授的成果也显示, 近五年来, 农民工大量回流, 而且落户 定居城市的行为和意愿不进反退。

按照上面的意愿比例, 以 2023 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亿人为基数计算, 愿意进城的农民工只有 9200 万左右, 愿意落户 的仅有 5500 万-6900 万。 这样看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十三五” 规划纲要提出的“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 和其他常住人口 在城镇落户 ” 目 标任务, 完成起来并不轻松。更需要注意的是, 外出农民工的总量, 在今年出现了 下降。 2 月 末,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约亿人, 与去年底相比, 净减少了 80 多万人。 有人会说, 这是受春节因素的影响。 可是, 今年的 2 月 29 日是农历正月 二十二, 已经过了往年农民工从老家返城的时间。 而且, 从大趋势看, 外出农民工也很可能陷入了 负增长的状况。 2023

年, 外出农民工人数的增长率为%, 此后一路下行, 到

2023 年只有%, 几乎是零增长了 ! 同一个时期, 包括外出第 4 页 共 12 页

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在内的全国农民工总规模, 年度增长率也从%持续下行至%。

假如农民工进城落户 的意愿持续低迷, 甚至延续上述不利趋向、进一步下降, 不仅 1 亿人在城镇落户 的任务完不成,而且到 2023 年户 籍人口 城镇化率 45%、 即“十三五” 时期每年进步 1 个百分点以上的目 标, 也难以实现。

低意愿问题,作为阻滞人口 城镇化的一个因素, 凸显了 出来。

农民进城的推力与拉力对人口 城镇化的解释, 最大名鼎鼎的是有着 130 多年历史的“推拉理论”。 它把影响人口

从乡 到城流动的纷繁因素,简化为两类: 一类是在农村待不下去的因素, 把人们推离农村; 另一类是在城市活得更好的因素, 把人们拉进城市。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持续且大规模的人口 城乡 迁移,几乎只是工业____以后的现象。 芒福德在《城市开展史》 中考证, 古代的城市并非人们向往之地, 而是与疾病、 杀戮、死亡联络在一起的。 甚至在中世纪到来的前夕,

大都市还被称为“死亡之城”。 那时城市开展的稀缺成果,

只属于国王、贵族和富商巨贾等少数人。 上海世博会的口 号“Better City,Better Life”, 在当时恐怕没人同意。

第 5 页 共 12 页

早期城市的本质, 是权利的中心。 根据哈佛大学格雷泽教授的研究, 世界上第一个出现的百万人口 大城市是罗马,第二个是长安(西安) , 第三个是巴格达, 第四到第八分别是汴梁(开封) 、 临安(杭州) 、 江户(东京) 、 北京、 伦敦, 它们分别是罗马帝国、 唐朝、 阿拉伯帝国、 北宋、

南宋、 德川幕府、 清朝、 大英帝国的首都。 在消费力比拟落后的时期, 可以维持这么大的城市规模, 只有大帝国才能做到。 即便是大帝国, 也只能打造出一个这样的大城市。

全国绝大局部的农业人口 , 是默默支撑这个唯一大城市的坚实根底。 帝国是养不起第二个大城市的, 也养不起以大城市标准生活的更多的人口 , 因此借助交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及法令或行政禁令的限制, 在城乡 之间设置了 严格的制度高墙。 从这个角度看, 把城乡 二元构造说成是中国特有的存在, 显然是对历史的漠视或无知。

工业____的孕育和开展, 使得现代意义的人口 城镇化进程得以启动。 推力方面, “羊吃人” 的圈地运动导致农民失去了 最根本的消费资料, 在农村活不下去了 , 必须另谋生路。拉力方面, 工业和效劳业的崛起, 提供了 大量的工作岗位,以及更高的收入, 吸引农民进入城市。 消费力的提升, 支撑了 交通根底设施的改善, 也使人口 从乡 到城的迁移越来越便捷。 更为重要的是, 统治者站在了 资本的经第 6 页 共 12 页

济根底之上,也就能自觉地撤除限制人口 流动的制度藩篱,

甚至积极地创造条件, 让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 进入城市,

转变为产业工人或效劳业者。

两种力量的历史性转换____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 经济根底非常薄弱。 在那个条件下, 限制农民进城, 维持 80%-90%农村人养活 10%-20%城市人的格局, 实在是历史局限下的无奈之举。 改革开放初期, 仍然担忧城市养活不了 那么多人, 因此采取了 开展乡 镇企业、 推进农民“离土不离乡 ” 就地城镇化的策略。 少局部进城的农民, 也是“自

带口 粮”, 不能占用城市的资。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 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

才有了 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 此后的近二十年, 农民工进城的意愿还是比拟强的愿意进城落户 或长期留在城市的比例, 大体上在 60%上下; 其中, 第二代或称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一比例, 高达 80%左右。 从推力看, 农村条件落后、 耕种收入较低、 公共效劳缺乏, 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多人都没有农业消费经历。 从拉力看,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打工收入高于务农、 教育医疗明显更优, 而且有着农村完全不具备的开展时机。

然而, 2023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度放慢了 农民工进城的脚步, 一些地区甚至集中出现“返乡 潮”。 农村第 7 页 共 12 页

本来并不存在的失业概念, 残酷地从城市传导了 过来。 不过, 很快人们便发现, 现实并没有那么残酷, 回到了 家乡

的农民工,踏踏实实住着自己建的房子, 安安心心吃着自家地里种的粮食, 渐渐悠悠花着多年来打工的积蓄, 除了 没有城市里宣泄的灯红酒绿, 竟也生活的不赖。 贺雪峰教授在《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一书中写道: “当前体制性城乡 二元构造已由过去的剥削性构造变成了 保护型构造”。

大家真真切切地看到, 对于农民工来说, 在农村保存土地, 是那么的重要。 它可以在进城受阻甚至失败的时候,

提供一条不错的退路。 于是, 农村不仅有推力, 而且也有了 拉力。 张翼教授的数据说明, 假如必须交回承包地, 那么农民工愿意进城落户 的比例会进一步下降至 11%-13%。

城市的拉力呢?原来有三大引 擎, 一是收入高, 二是福利好, 三是生活丰富。 2023 年以来,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一直快于城镇居民, 城乡 收入差距缩小了 , 也就弱化了

城市吸引 农民工的拉力。 近十年来, 根本公共效劳加快覆盖城乡 、加快覆盖常住人口 , 城市户口 的含金量变得没那么高了 。 前几年, 还有城市管理者不无傲慢地提出, 让农民工用农村“三件衣服” 换城市“五件衣服”。 如今看来,

他所说的城市户籍上附着的养老、 医疗、 教育、 住房、 就业, 要么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要么是我的比你的强, 那我第 8 页 共 12 页

为啥还要苦苦相求呢?反而是我拥有的农村土地的承包权、 宅基地的使用权、 集体收益的分配权(即“三权” ) , 非我莫属, 而你望尘莫及。 此外, 农村交通条件和根底设施的改善, 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 也缩小了 生活丰富程度的城乡 差距, 这方面的拉力也弱化了 。

与此同时, 城市开场产生推力: 房价和房租快速上涨,生活本钱激增; 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和过剩产能出清, 工作岗位流失; 优质公共效劳资过度集中, 办了 居住证甚至是有了 城市户 口 , 孩子也上不了 好学校……城乡 之间的推力与拉力, 发生了 重大的转换。 这就是为什么, 在 2023 年国务院推动新一轮户 籍制度改革以来, 在目 前 28 个省份都出台了 本地区户 改方案的情况下, 在一些建制镇和小城市完全放开了 户 籍限制、 中等城市已将户 籍门槛降到了

“1 年社保+1 年租房” 的最低限度以后, 农民和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仍然低迷的根所在。

户 籍和土地制度亟需新的打破农民工落户 意愿不进步,

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就要长期处于“两栖” 状态, 奔波于城乡 两地, 一边是奉献了青春与血汗、 却难以最终融入的伤心之地, 一边是老人守望、儿童留守的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 这个问题不解决,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的新型城镇化, 就难以宣告顺利和成功。低意愿的背后, 仍有制第 9 页 共 12 页

度性的掣肘。 当前, 迫切需要从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着手,

打破人口 城镇化的开展瓶颈。 笔者试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 试点放开大城市落户 限制, 实现国家政策与个人意愿在空间上的对接。 根据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 有意愿进城落户 的农民工中, 有 70%左右的落户 意向是大城市。 可是, 目 前的户 籍政策恰恰赋予了 大城市设置高门槛的权利。很多城市正在利用这种权利, 不仅限制农民工的落户 , 而且还想出各种方法, 剥夺他们作为常住人口 的权利。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欢送来但不愿意来, 大城市愿意进但不让进国家的户籍政策和农民工的个人意愿在空间上严重错位了 。

放任此状况下去, 不但 1 亿人的落户 目 标实现不了 , 就连本文前面粗算的五六千万人的落户 数量, 都还要再打一个吐血的折扣。 因此, 笔者建议, 先选 3-5 个城区常住人口 300万-500 万的 I 型大城市, 再挑 1-2 个 500

万-1000 万人口 的特大城市、 甚至可以是深圳这样的 1000

万人口 以上的超大城市, 进展放开落户 限制的试点。 同时, 要亲密监测试点大城市的人口 流动、 公共效劳、 财政支出、 资环境等方面的动态, 如确认没有不可控的异常波动, 可以进一步推开。

第 10 页 共 12 页

第二, 开拓重点人员落户 绿色通道, 优先解决存量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 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3〕 25 号) 》 的要求, 先对“进城时间长、 就业才能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晋级和市场竞争环境” 的重点人员进展摸底, 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满足这三个条件, 其中又有多少有落户意愿。 然后在现行落户政策的根底上, 对他们适当降低门槛, 开拓绿色通道, 优先解决落户 。 对于这局部群体的落户 , 可能会有担忧, 地方政府能接得住吗?负担得了 吗?承载得起吗?实际上, 他们早就在城市稳定下来了 , 已经在承受着根本公共效劳, 也就不存在新增负担和承载加压的问题。况且, 他们曾经为城市的开展做出了 不小的奉献, 将来也可以适应城市新的开展方向, 即便是在大城市, 放开限制让他们落户, 也顺理成章。

第三, 扩大农村“三权” 确权范围, 免除农民工后顾之忧。 对于大局部目 前不想落户 城镇的农民工, 恐怕需要在土地制度上作一篇更大的文章。 最低要求是解决后顾之忧, 以更大范围确实权颁证作为根底工作, 用公开透明、

可操作执行的制度安排, 来确认并保障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 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尤其是, 要确保不会因为进城落户 而被剥夺这些权利。

第 11 页 共 12 页

第四, 搭建城乡 一体的产权交易平台, 提升农民工进城落户 才能。 在确权后, 更高的要求是还能流转, 把死的资变活, 让不能挪动的资产拥有更宽的创收渠道和更强的变现才能这需要建立透明、 公平、 高效的交易平台。 我不是说要鼓励大资本下乡 抢农民的地, 堵农民工的退路。 我是想说,假如农村的土地或者其他资产, 可以卖出好价钱, 可以为有意愿进城落户 的农民工插上新生活的翅膀, 比方可以不用贷款或少量贷款而直接换成一套位置不错、 面积不小的城市房产, 我们为什么非要设置制度障碍来阻拦他们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革土地制度来成人之美呢?

第 12 页 共 12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05:4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49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民工   城市   落户   返乡   人口   进城   城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