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孔继绪)
《忆冼星海》阅读答案
篇一: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摸底语文试卷
201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 默写(10分) 1、,尚思为国戍轮台。 2、无限河山泪, 3、宣室求贤访逐臣,。 4、映阶碧草自春色,。 5、出师未捷身先死, 二、诗词理解,完成6—7题(3分)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
人去也! 6、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1分) 7、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答案: 三、课内阅读,完成8—11题(8分)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2016
1 / 16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跨越关和山,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11、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达了对古代男2016
2 / 16
尊女卑这一封建礼教的抗议。
四、课外阅读,完成12—15题(10分)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②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③,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四壁,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
注①老圃:这里指老农。②适:嫁。③暴卒:突然去世。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姐引之去( ) .
(2)仍牢守故宅()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但那猴子不离开不逃逸。
B.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也不让那猴子逃离开去。
C.没有链子拴也没有绳子拉,但是那猴子从来不离开。
D.没有链子拴也不用手拉,也不让它离开不让它逃逸。
14、从文中看出老圃死后那猴子“哀伤殊甚”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
A.希望大家要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B.称赞义猴是一只懂得感恩的动物。
2016
3 / 16
C.针砭社会上那些无情无义之人。
D.批评老圃的女儿没有尽到孝心。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5分)
筷子春秋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司马迁的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⑶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
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2016
4 / 16
⑷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⑸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解释。
⑹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事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 本文标题中的“春秋”的意思是(2分)
17.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3分)
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22016
5 / 16
分)
A . a处B. b处C. c处D. d处
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0题(14分)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据说还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2016
6 / 16
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
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
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这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
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①。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
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2016
7 / 16
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的创作。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他这的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 “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
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2016
8 / 16
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
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2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
23、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4、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5、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
第三部分 写作 26、题目:渐渐明白
要求:(1)写一篇600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
2016
9 / 16
1、僵卧孤村不自哀
2、谁言天地宽
3、贾生才调更无伦
4、隔叶黄鹂空好音
5、长使英雄泪满襟
6、如雪花股飞舞的扬花
7、C
8、郭茂倩 乐府诗集
9、扑朔迷离 磨刀霍霍
10、C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11、 A
12.(4分)(1)牵,拉(2分)(2)原先,原来 (2分)
13.(3分) C
14.(2分)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 15.(3分)A(3分)B(1分)
16、历史
17、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18、C
19、(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2016
10 / 16
20、C
21、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阅读答案
P3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14.春季: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夏季: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秋季: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
.15.(1)用苇叶、柳条可以做成”乐器”吹奏;(2)假日苇塘边劳动的快乐;(3)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4)有可供解馋的野草;(5)从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答出任意4点即可)
16.挑逗、招惹的意思。这一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人们被我们的欢乐与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状。
17. A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
18.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表达了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启示:围绕”自然之乐”或”童心”谈均可
P7 母亲的诗
10.母亲鼓励“我”克服困难去上学;母亲鼓励“我”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努力去创造成功。
11.第一件事:母亲教育“我”用欣赏眼光的去看待困难。第2016
11 / 16
二件事:母亲教育“我”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把困难看成机遇。
12.母亲随口说出的话语言朴实,却给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因而在我看来,母亲的话就像诗一般优美,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13.(1).采用倒叙的方式,既揭示了我在母亲的教育下成才的的主题,又引人入胜。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大致相同的结构方式,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印象,产生了诗一般的意境。
(2).从小事写出母亲的大爱,将平凡化为奇妙,从小学时期到步入社会,母亲给了“我”无数的人生启迪。
14.略
1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知识把真理的门推开了,真理把道德的门推开了,道德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温和的春天把炎热夏天的门推开了,炎热的夏天把清爽宜人秋天的门推开了,清爽宜人的秋天把寒冷刺骨冬天的门推开了,寒冷刺骨的冬天把来年好收成的门推开了。
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勤劳把富裕的门推开了,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P12上帝没有看轻卑微
~4是一层,5~6是一层。前一段是叙事,后一段是议论。
16.更能体现出两位名人的卑微,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17.具体指向布拉格,梵高和安徒生一类的出身卑微但有着很大成就的人 。
2016
12 / 16
18.不应该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更不应该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
19.苦难是一所大学,几乎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从这个大学毕业的。
P17父亲送我一幅画
13、(1)rú (2)luán (3)jiù (4)gū
14、离别之苦。
15、人生的驿站。第一个站台是指人生的起点,第二个是指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目标,或目的地!
16、不矛盾,父亲的话是从把握命运,做生活的强者来说的;而后边却是从亲情的角度说的。
P22 只管向前奔跑
8:聘 骋
9、不好。“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2016
13 / 16
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
14、略,(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
P27 烧炭工和绅士
12.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13.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 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 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14.示例一: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示例二;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15.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16.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 平等的。
P39天安门前看升旗
4、“淡漠”、“冷静”
5、为自己的祖国激动、自豪,感到一种责任
2016
14 / 16
6、不行。因为有了“似乎”一词,我后面的思想变化才合理。
7、这两个词一方面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呼应者多,人来得早感到出乎意料和吃惊。
8、潇洒、英武、矫健。
9、升旗的仪式时间虽短,但观众却想了很多
10、位卑未敢忘忧国
P41忆冼星海 11、 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12、答案示例:
13、 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和看,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描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
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的创意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2016
15 / 16
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答案》
2016
16 / 16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0:3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48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