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4-03-24 01:10:1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和公)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2019课外文言文分类集训(12分)

第1类 人物轶事[2018、2017、2014、2013、201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娄)师德长八尺,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遽(jù):急,快。②田舍子:乡巴佬。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尝与李昭德偕行 ( )

.(2)复在何人 ( )

.(3)及同列 ( )

.(4)贤则不知也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辄逊以自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为田舍子所留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教之耐事 暮寝而思之

..D. 师德贤乎 达于汉阴,可乎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

(2)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4. 文中写了关于娄师德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列御寇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③而与之。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冠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

①②①②

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选自《高士传·列御寇》)

【注释】①列御寇:列子(“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②子阳:姬姓,驷氏,字子阳,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执政,任郑国相邦。③望:埋怨,抱怨。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或告子阳曰 ( )

.(2)君过而遗先生食 ( )

.(3)居一年 ( )

.(4)御寇安然独全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子阳为相 以君为长者

..B. 妻望之而拊心曰 人不知而不愠

..C.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 何以战

..D. 言道家之意 择其善者而从之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2)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

4. 结合文段,请说说列御寇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③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数百里内,贷麦者利其息小,竞奔走焉,咸.叹息以为童母恩己。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为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弗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

(节选自《童贤母传》)

【注释】①责:同“债”,借贷。②廪(lǐn):粮仓。③倍蓰(xǐ):加倍获取。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时贤母家有麦数廪 ( )

.(2)宜减息一斗 ( )

.(3)咸叹息以为童母恩己 ( )

.(4)属诸子为解之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①②

A. 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责其偿 其正色邪

..C. 事于不可者戒弗为 行拂乱其所为

..D. 虽丈夫有弗逮也 虽有千里之能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

(2)后或背负,绝不与较。

4. 童贤母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分析。(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肃宗子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使广平为吴太伯乎?”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上乃以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以属焉。倓闻之,谢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 (选自《智囊·上智部·李泌》)

【注释】①广平:肃宗长子,初名俶,年十五封广平郡王。②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 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共三人,两个弟弟为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③冢嗣:嫡长子。④太上皇:唐玄宗。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从上自马嵬北行 ( )

.(2)建宁诚元帅才 ( )

.(3)同立功者其肯已乎 ( )

.(4)此固倓之心也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血战以卫上 徒以有先生也

..B. 然广平,兄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 岂使广平为吴太伯乎 故不为苟得也

..D. 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 故余虽愚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

4. 李倓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简要分析。(2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见其母而泣焉,母问其故,对曰:“吾闻见两头蛇者..

④①②③

死,今者出游见之。”其母曰:“蛇今安在?”对曰:“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③嘿矣,必兴于楚。”及叔敖长,为令尹。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

颂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见蛇,两头岐首,杀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阴德,不死必寿。

(节选自《列女传·仁智传·孙叔敖母》,有删改)

【注释】①阴德:指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②卑:低,与“高”相反,这里指世间万物。③嘿:这里指赞叹、称赞。④岐:同“歧”,指分支,分岔。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母问其故 ( )

.(2)吾闻见两头蛇者死 ( )

.(3)吾恐他人复见之 ( )

.(4)天之处高而听卑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叔敖为婴儿之时 为宫室之美

..B. 杀而埋之 学而时习之

..C. 夫有阴德者,阳报之 然则天下之事

..D. 必兴于楚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德胜不祥,仁除百祸。

(2)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

4. 孙叔敖的母亲是如何宽慰孙叔敖的?(请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摄狱..事,有囚杀人,守欲奏裁曰:“阴德可为。”登曰:“阴德岂可有心为之,杀人者死,而可幸免,则被死之冤何时而销?”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学:指州学,官府设置的学校。②买马司:负责马匹买卖的机构。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登请复其旧 ( )

.(2)买马、养士孰急 ( )

.(3)天下所恃以治者 ( )

.(4)卒从之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持身以法度 以中有足乐者

..

①②④①②

B. 然学校礼义由出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 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已而之细柳军

..D. 礼义与法度尔 蹴尔而与之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而可幸免,则被死之冤何时而销?

4. 结合选文,试分析高登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第2类 讽谏劝说[2010、2009、2008]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籓,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彊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籓之魏而彊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节选自《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

【注释】①冠(guān)盖: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亦借指官吏。②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③彊(qiáng):同“强”。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老臣请西说秦王 ( )

.(2)魏王再拜 ( )

.(3)遂约车而遣之 ( )

.(4)寡人知魏之急已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魏使人求救于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而秦救不至 而形貌昳丽

..C. 以秦之彊足以为与也 无从致书以观

..D. 必待其急而救之 无丝竹之乱耳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4. 选文与《唐雎不辱使命》都讲述了唐雎游说秦王的故事,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2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昔郭君出郭,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

①③②①

“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不以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失贤人者如此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有改动)

【注释】①干脯梁糗(qiǔ):干肉和干粮。②块:土块。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吾渴,欲饮 ( )

.(2)而恶至言 ( )

.(3)恐先郭亡 ( )

.(4)御自易以块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为君之出亡 先帝称之曰能

..B. 是以不谏也 全石以为底

..C. 郭君作色而怒曰 执策而临之

..D. 为虎狼所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

4. 根据选文内容,说说郭君为什么会落得“为虎狼所食”的下场。(2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选自《论语·子罕第九》)

【注释】①还:同“旋”,转身。②炯戒:告诫。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王生不说 ( )

.(2)居五日 ( )

.(3)请铭之坐右 ( )

.(4)以昭炯戒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吾悉能志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②①②

B. 不应而还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客之美我者

..D. 不然,迨年事蹉跎 若听茶声然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4. 结合文章说说怎样才能称得上“善学者”。(2分)

第3类 说理明志[2015]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选自周容《小港渡者》)

【注释】①小奚:童仆。②牡下:指闭门上闩。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 )

.(2)望城二里许 ( )

.(3)渡者熟视小奚 ( )

.(4)予愠为戏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而前门已牡下矣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

..C.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不以物喜

..D. 穷暮而无所归宿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4. 选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2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③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

①②①

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蓉:作者刘蓉的自称。②浸淫日广:逐渐的越来越大。③踬(zhì):绊倒。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辄起绕室以旋 ( )

.(2)既久而遂安之 ( )

.(3)顾而笑曰 ( )

.(4)足之履平地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俯而读 温故而知新

..B. 何以天下家国为 以残年余力

..C. 命童子取土平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则洼者若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2)噫!习之中人甚矣哉!

4. 选文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2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矣。”

.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

(节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①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②瀹(yuè):煮。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臣将去君而鸿鹄举矣 ( )

.(2)守夜不失时,信也 ( )

.(3)君犹贵之 ( )

.(4)臣请鸿鹄举矣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鸡虽有此五者 故虽有名马

..②①

B. 以其所从来近也 欲穷其林

..C. 吾书子之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荫其树者不折其枝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敌在前敢斗者,勇也。

(2)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

4. 田饶给鲁哀公讲鸡和鸿鹄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第4类 求学励志[2016]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卷五十八》,有删改)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夜读书至旦 ( )

.(2)盗贼所在蜂起 ( )

.(3)招澄居布水谷 ( )

.(4)奉诏求贤江南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教之古诗 愚以为营中之事

..B. 乃著《孝经章句》 乃不知有汉

..C. 以母老辞归 不以千里称也

..D. 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 皆以美于徐公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

4. 结合选文,说说吴澄的聪明好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语句作答)(2分)

第5类 写景状物[2012]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黄冈竹楼记》)

【注释】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②刳(kū):剖开。③雉堞(zhì dié)圮毁:“雉堞”是城墙的泛称。“圮毁”是坍塌的意思。④蓁(zhēn)莽:丛生的草木。⑤幽阒(qù)辽夐(xiòng):形容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因作小楼二间 ( )

.(2)不可具状 ( )

.(3)公退之暇 ( )

.(4)手执《周易》一卷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比屋皆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待其酒力醒 其真不知马也

..D. 亦谪居之胜概也 肉食者谋之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 作者把竹楼写得如此情趣盎然,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③④⑤①②2019小学课标古诗词分类集训(4分)

第1类 山水诗[2018、2014、2009、2008]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2分)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试说明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2分)

2. 本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本诗描绘出初春景物什么样的特

点?(2分)

2.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 请赏析“春光懒困倚微风”中“倚”字的表达效果。(2分)

2. 请赏析“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2分)

第2类 田园诗[2012、2010]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三衢道中

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 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2分)

2. 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2分)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所展示的优美画面。(2分)

2. 请赏析“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2分)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初夏农村的什么景象?请加以描述。(2分)

2. 侧面烘托是诗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试从该角度赏析“惟有蜻蜓蛱蝶飞”一句。(2分)

第3类 送别诗[2013]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本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2分)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请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2分)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2. 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2分)

第4类 爱国诗[2016]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 “暖风”“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2分)

2. 诗中的“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 请谈谈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2分)

第5类 咏物诗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2. 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2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 结合全诗回答,长在岩缝中的竹子不屈服的是什么?(2分)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咬”“立”两个动词用得很妙。请你谈谈妙在哪里。

第6类 思乡怀人

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枫桥夜泊

唐·张继

(2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诗人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2分)

2. 全诗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暗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2.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和“绿”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第7类 边塞诗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情?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2. 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第8类 哲理诗

十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 诗人通过描写哪些活动来表现元日热闹欢快的景象?(2分)

2.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请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2分)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2. 《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两首诗都蕴含一定的哲理,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2019课外文言文分类集训

一、1. (4分)(1)一起(宠辱偕忘) (2)又(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等到……的时候(及下船) (4)知道...(乃不知有汉)

.2.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连词,译为“来,用来”;后者是介词,译为“把”。B项中的两个“为”是介词,前者译为“被”;后者译为“给,替”。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前者代指“娄师德的弟弟”;后者代指“这件事”。D项中的两个“乎”都是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故选D项。

3. (4分)(1)娄师德本来就肥胖,不能走快,李昭德嫌他走得慢。(2)我被他宽容对待却不知道,我远比不上他!

4. (2分)三件事:娄师德笑对李昭德的嘲讽;教导弟弟遇事要忍耐;向武则天举荐狄仁杰。

【参考译文】娄师德身长八尺,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来自求避灾免患,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神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本来就肥胖,不能走快,李昭德嫌他走得慢,生气地说:“我被乡巴佬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守卫代州,在上任前向他辞行,(娄师德)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的弟弟说:“有人把唾沫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把它擦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唾沫自然。”

狄仁杰还没有辅政之前,娄师德曾推荐他,等到二人平级的时候,狄仁杰多次排挤他出使外地。

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回答说:“做将帅谨于职守,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说:“我任用你,是娄师德推荐的。”并拿出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狄仁杰感到十分惭愧,过一会叹息道:“娄师德有高尚的品德,我被他宽容对待却不知道,我远比不上他!”

二、1.(4分)(1)有人 (2)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经过,过了(居无何) (4)保全(苟全性命...于乱世)

2.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前者译为“担任”;后者译为“看作”。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不译;后者表转折,译为“但是”。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凭借”。D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代词,相当于“其善者”。故选C项。

3. (4分)(1)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2)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安逸快乐。

4. (2分)列御寇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住在偏僻的地方,不去做官;列御寇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不接受子阳的赠予,最后得以保全;他是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的人。他著书八篇,论述道家的思想。

【参考译文】列御寇是郑国人,他住在偏僻的地方,不做官。在郑穆公执政的时期,子阳担任郑国相邦,专门掌管刑法,列御寇住在陋巷,与世隔绝,(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告诉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听说后有所感悟,派官吏拉着数十车的谷子送给列御寇。列御寇出门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了两拜后推辞了这些谷子。(列御寇)进到屋里见到他的妻子,妻子埋怨他,拍打着心口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安逸快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邦瞧得起先生才把食物给予先生,先生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嘛!”列御寇笑着说:“郑相邦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凭借别人的言论而给予我谷子,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又会凭借别人的

言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给予的原因。”经过一年,郑国人杀死了子阳,他的党羽都死了,列御寇平安无事地保全了自己。(列御寇)一辈子都不做官,写了八篇作品,论述道家的思想,称为《列子》。

三、1.(4分)(1)当时(元方时年七岁) (2)应当(宜乎众矣) (3)都(咸来问讯) (4)同“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2.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把”;后者是连词,译为“因为”。B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代指“孤弱不能自存者”;后者是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C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译为“做,干”。D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前者译为“即使”;后者译为“虽然”。故选C项。

3. (4分)(1)同时告诉县里,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2)后来也许有人会忘恩负义,(贤母)也绝不和他们计较。

4. (2分)童贤母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她告诉自己的儿子们不应该加倍获取利息,效仿别人的做法。童贤母是一个乐善好施、轻财重义的人。在灾年,她借麦与民,减少利息,救助孤弱不求回报;童贤母是一个大度的人。有人忘恩负义,她也绝不计较。

【参考译文】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乡里有把麦子借贷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贤母家里有几粮仓的麦子,(贤母)召集几个儿子对他们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家里幸好有多余的麦子,怎么能够忍心趁这种时候来加倍获取利息呢?你们不要效仿他人,应当减去一斗的利息,来作为乡里人的表率。”于是大儿子遵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方圆几百里内,借贷麦子的人都认为童家的利息小,争相奔走到童家来,都感动叹息认为童贤母对自己有恩。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不能养活自己的人,(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还给他们娶媳妇,帮助他们建立家业,像这样的有二十多人。有人来诉说饥饿的,(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遇到别人有困难,(贤母)考虑到他的事情可以解决,就嘱托各个儿子帮助解决。后来也许有人会忘恩负义,(贤母)也绝不和他们计较。对于不义之人,(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乎情理的事,(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非常明智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比不过。

四、1.(4分)(1)从,由(有朋自远方来) (2)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停止(是亦不可以已乎)

... (4)本来(子固非鱼也)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前者表目的,译为“来,用来”;后者表原因,译为“因,因为”。B项中的两个“然”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但是”。C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前者译为“成为”;后者译为“做”。D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前者译为“即使”;后者译为“虽然”。故选B项。

3. (4分)唐肃宗有时不能按时吃上饭,李倓悲伤得不能自已,军中上下都赞赏他。

4. (2分)李倓跟随皇上北上,在士兵少且多为老弱的情况下,誓死保护皇上的忠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皇上没有按时吃上饭,李倓悲伤不已的孝敬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皇上本要让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在李泌的劝说下,最后让他的哥哥李俶担任了,李倓听说这件事情后,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来感谢李泌,他的开阔心胸、以天下为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唐肃宗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为人英明果决,有雄才大略。他跟随唐肃宗从马嵬驿北上,因随行士兵人少而多老弱,多次遭遇盗匪,李倓亲自挑选骁勇的士兵,在唐肃宗身边护卫,拼死

保卫唐肃宗的安全。唐肃宗有时不能按时吃上饭,李倓悲伤得不能自已,军中上下都赞赏他,唐肃宗想封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统领诸将东征,李泌说:“建宁王确实有元帅之才;然而广平王李俶,毕竟是长兄,如果建宁王战功显赫,难道要让广平王成为(第二个)吴太伯吗?”唐肃宗说:“广平王是嫡长子(以后的皇位继承人),如何还需要去担当元帅之职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李泌说:“广平王尚未正式立为太子,现在国家艰难,众人心之所系,都在元帅身上,如果建宁王立下大功,陛下即使不想立他做继承人,(但是)同他一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难道肯停止吗?太宗、太上皇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于是,唐肃宗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要求)诸将都服从他的号令。李倓听到这件事,向李泌致谢说:“这本来就是我的心意啊。”

五、1.(4分)(1)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2)听说(村中闻有此人) (3)又,再(而复问其妾曰) (4)处在,...处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动词,译为“是”;后者是介词,译为“为了”。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有阴德者”;后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故选B项。

3. (4分)(1)品德可以战胜不祥,仁德可以消除百祸。(2)有道德的人都评论孙叔敖的母亲懂得德行的次序。

4. (2分)她告诉孙叔敖在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一定会让他长寿。

【参考译文】孙叔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了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然后埋掉了。(孙叔敖)回家一见到他母亲就哭了,他的母亲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到长着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今天我出去游玩见到了它。”他的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看到这条长着两个头的蛇,已经把它杀掉并埋了。”孙叔敖的母亲说:“你不会死的。在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品德可以战胜不祥,仁德可以消除百祸。老天爷处在高位,却能了解世间万事。《尚书》上说‘上天不会去亲近谁,只帮助有德行的人。’你做得很好,一定会在楚国做出一番事业。”等到孙叔敖长大的时候,就担任了(楚国的)令尹。有道德的人都评论孙叔敖的母亲懂得德行的次序。

(有人)称赞说:孙叔敖的母亲,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孙叔敖见到一条蛇,头上长着两个分支(即两个头),杀死了蛇并埋掉了,害怕自己死去,哭泣不已,他的母亲说在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人,不会死且一定会长寿。

六、1.(4分)(1)请求(曹刿请见) (2)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 (3)依靠 (4)最终(卒获有所闻)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连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译为“因为”。B项中的两个“然”都是连词,译为“然而,但是”。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动词,译为“到,往”。D项中的两个“与”,前者是连词,译为“和”;后者是动词,译为“给,给予”。故选B项。

3. (4分)如果可以免去死罪,那么被杀死的人的冤屈什么时候能除去?

4. (2分)高登是一个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人。当他和郡守的意见不同时,他不在乎是否违抗了上级,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使郡守同意了他的意见。

【参考译文】高登,字彦先,是漳浦人。他少年时丧父,(但)他致力于学习,用法度约束自己。州学过去有土地、房屋,(后来)按法令被罢去,归买马司所有,高登请求恢复州学原有的土地和房屋。郡守说:“买马、培养读书人哪个急迫?”高登说:“买马确实急迫,但学校是传播礼义的地方,一旦废罢,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还有什么区别?”郡守说:“你是在违抗上级啊!”(高登)说:“治理天下所

依靠的,是礼义和法度,如果要放弃这两个方面,还有什么可说的!”郡守不能使他改变心意,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高登)负责处理案件,有个囚犯杀了人,郡守想要给的判决是:“给他条活命,也是积阴德。”高登说:“阴德怎么可以有意去积累,杀人的人要处死,如果可以免去死罪,那么被杀死的人的冤屈什么时候能除去?”

七、1. (4分)(1)游说,劝说 (2)两次(主人日再食) (3)派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4)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2分)A 【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向”。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可是,但是”;后者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C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动词,译为“认为”;后者是连词,表承接,译为“来”。D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魏国”;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译。故选A项。

3. (4分)假使魏国到了特别危急的时候,就要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

4. (2分)不同之处:选文中唐雎是以魏、秦两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让秦王屈服;《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是以不卑不亢的精神让秦王屈服。

【参考译文】齐、楚两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官吏络绎不绝,可是秦国的救兵却不来。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九十多岁了,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一定让秦国的军队在我离开秦国之前出发。”魏王两次拜谢(唐雎),就准备好车驾派遣唐雎前去。唐雎到了秦国,入宫拜见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很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危急。”唐雎回答说:“大王既然已经知道魏国情况危急却不派救兵,我自认为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之所以向西侍奉秦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衣冠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都向秦国送祭品,(就是)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如今齐国、楚国的军队已经在魏国的郊外会合,可是秦国还不派救兵,也就是依仗魏国情况还不太危急吧。假使魏国到了特别危急的时候,就要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一定要等到危急了才去救它,这是失去东边一个作为藩属的魏国,而增强了齐和楚两个敌国的实力,这对于大王您有什么好处呢?”于是秦昭王马上就发兵援救魏国。魏国才恢复了安定。

八、1.(4分)(1)想(欲报之于陛下也) (2)讨厌,憎恨(死亦我所恶) (3)恐怕 (4)换

..2.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为人称代词,译为“他”。B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连词,表示结果,译为“因此”;后者是介词,译为“用”。C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均译为“被”。故选D项。

3. (4分)贤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失去国家,为什么呢?

4. (2分)郭君喜欢听谄媚奉迎的话,不能接受正直的进言;国家灭亡后不能进行自我反省,不知醒悟。

【参考译文】从前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对他的车夫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进献清酒给他。他又说:“我饿了,想吃饭。”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郭君说:“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车夫说:“这是我准备的。”郭君又说:“为什么要准备这些?”车夫说:“是为了您出逃时,路上饥渴而准备的。”郭君说:“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车夫说:“是的。”郭君说:“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谏我呢?”车夫说:“您喜欢听奉承的话,讨厌正直的话。我想劝谏您,恐怕比我们的国家还早灭亡,因此没有劝谏您。”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我出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车夫就改变

了自己刚才说的话:“您出逃的原因,是您太贤能了。”郭君说:“贤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出逃,为什么呢?”车夫说:“天下没有贤能的,只有您贤能,因此您出逃。”郭君伏在车前的横木上叹息道:“唉!失去贤能的人这么痛苦吗?”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头枕着车夫的两膝睡下了。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换上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最后,)(郭君)死在荒野中,尸体被老虎和狼吃了。

九、 1.(4分)(1)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经过,过了(居无何) (3)同“座”,座..位(日侍坐备顾问) (4)显示,表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老师讲的知识”;后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译为“就”。C项中的两个“者”,前者是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后者是助词,引出原因。D项中的两个“然”,前者为代词,译为“这样”;后者做词尾,表状态,译为“……的样子”。故选B项。

3. (4分)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它,最终一定没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

4. (2分)善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学而不厌,不骄傲自满。

【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却不得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是不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所以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它,最终一定没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没有回应李生的话就转身跑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这是学习别人长处的人应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这样(做),等到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刻在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用作告诫。”

十、1.(4分)(1)跟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仔细 (4)生气(人不知而不愠)

...2.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却”;后者表承接,不译。B项中的两个“然”,前者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后者是代词,相当于“这样,那样”。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译为“因为”。D项中的两个“者”,前者是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后者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C项。

3. (4分)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关上了。

4. (2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否则欲速则不达。

【参考译文】庚寅年的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想要到蛟川城去,吩咐童仆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跟从。当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薄雾晚烟萦绕着树木,远望离县城还有大约两里路,于是问船夫:“到城南门,现在赶路,到时它还开着吗?”船夫仔细地看着童仆,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关上了。”我生气地以为他在戏弄我。(于是就)快步赶路,走到一半的时候,童仆摔倒了,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童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等到我把书整理好捆好,前方的城门却已经关门上闩了。我恍然大悟,觉得船夫说的话很有道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一直到晚上也没有地方睡觉的人,真的像这样啊,真的像这样啊!

十一、1.(4分)(1)就(饮少辄醉) (2)习惯 (3)环顾 (4)脚(足肤皲裂而不知)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承接。B项中的两个“以”都

是介词,译为“凭借”。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洼坑”;后者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中的两个“则”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相当于“那么”;后者译为“就是”。故选B项。

3. (4分)(1)之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2)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4. (2分)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初始阶段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启示: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取得进步。

【参考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就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这屋子里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次走过,(刘蓉)都要被绊倒。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环顾四周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

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拿来土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的洼坑处,)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之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等时间久了,那么

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做学问,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十二、1.(4分)(1)离开(乃记之而去) (2)信用(小信未孚) (3)看重 (4)飞去

..2.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前者译为“虽然”;后者译为“即使”。B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代指“鸡”;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D项中的两个“者”都是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故选D项。

3. (4分)(1)敌人在前敢去打斗的,是勇敢的表现。

(2)有学士不任用,还写下他的话干什么呢?

4. (2分)希望鲁哀公能够重用贤士,让贤士才尽其用。

【参考译文】田饶对鲁哀公说:“我将要离开您而像鸿鹄那样飞去了。”

鲁哀公说:“为什么这样说呢?”田饶说:“您难道没看见那只鸡吗?头上戴冠的,是有文采的表现;脚后面有距(鸡脚后突出的似脚趾)的,是孔武有力的表现;敌人在前敢去打斗的,是勇敢的表现;看见食物招呼别的鸡来吃的,是仁义的表现;守夜不会忘记报时,那是信用的表现。鸡虽然有这五种优点,您还是叫人用它煮汤喝,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离得很近啊。而鸿鹄一飞千里,落到您的园林水池中,吃您的鱼鳖,啄食您的豆粟作物;(也)没有那五种优点,您还是看重它,原因是它来自远方。我请求像鸿鹄那样飞去了。”

鲁哀公说:“停!让我写下你说的话。”田饶说:“我听说吃了食物的人,不会毁坏盛食物的容器;在树下庇荫的人,不会折断树的枝条。有学士不任用,还写下他的话干什么呢?”于是(田饶)离去前往燕国了。燕国委任他当宰相。

十三、1.(4分)(1)早晨(每至晴初霜旦) (2)兴起 (3)居住(面山而居) (4)有德有才的人(益慕圣贤之道)

...2.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代指“吴澄”;后者为结构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前者译为“于是”;后者译为“竟然,居然”。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因果,译为“因为”。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故选C项。

3. (4分)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就节用读书照明用的灯火,不多给他。

4. (2分)“三岁,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体现了吴澄的聪明。“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体现了吴澄的好学。

【参考译文】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三岁时,教给他古诗,他随口就能背诵。五岁时,每天学习的东西很多,读书(总是)从晚上到第二天早晨,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就节用读书照明用的灯火,不多给他,吴澄等到母亲睡觉后,又燃灯读书。九岁时,跟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至元十三年,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乐安人郑松邀请吴澄居住在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订了《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令到江南招揽有德有才的人,吴澄被荐选至京城。不久,因为母亲年迈辞去官职回家。程钜夫奏请(朝廷)将吴澄所著的各书放在国子监,来供诸生学习。

十四、1.(4分)(1)造,建(作亭者谁) (2)详细地(问所从来,具答之) (3)空闲 (4)拿着(执策而临之)

...2. (2分)A 【解析】A项中的两个“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前者表因果,译为“因为”;后者表目的,译为“来,用来”。C项中的两个“其”,前者为代词,代指“作者自己”;后者为副词,表肯定,译为“其实”。D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代词,相当于“这件事”。故选A项。

3. (4分)(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仅仅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4. (2分)蕴含了作者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及庄重自持的思想情感。

【参考译文】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城墙坍塌,长着丛生的草木,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详细地描述出来。夏天适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衣服,戴着华阳巾,手拿着一卷《周易》,点燃香默默地坐在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仅仅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我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2019小学课标古诗词分类集训

一、1. (2分)“带”字写出了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个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无人”说明了渡口的“野”,这些词都写出了一片幽雅的景致;而一个“自”字,则点明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得。

2. (2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的胸襟,在舟横的悠闲之中也蕴含着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

二、1.(2分)前两句“静中有动”:山空寂清冷,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2. (2分)后两句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诗人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给读者

明者自明,幽处自幽,且经过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的感觉。

三、1.(2分)燕子在衔泥筑巢,鸳鸯在恬然静睡。 特点: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

2. (2分)反映了诗人在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喜悦之情。

四、1. (2分)“倚”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人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2. (2分)“可爱深红爱浅红”连用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了诗人对花之美的欣赏,并以反问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增强了美感。

五、1. (2分)初夏。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

2. (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一是诗中“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的天气让人喜出望外; 二是“绿阴”,绿阴添 凉 爽,走起路来轻松,使人愉悦;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六、1. (2分)示例: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淡淡的,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 (2分)这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蚕桑”照应首句“绿遍山原”,“插田”照应“白满川”,前呼后应,渲染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或: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七、1. (2分)示例: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 (2分)“惟有蜻蜓蛱蝶飞”一句的意思是:只有蜻蜓和菜粉蝶围绕着篱笆飞来飞去。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中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惟有”从侧面烘托出了村中的寂静。

八、1. (2分)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是红色的意思。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

2. (2分)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同时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九、1. (2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

2. (2分)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春天;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歌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作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思不绝、色彩明丽的送别画。

十、1. (2分)“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2. (2分)“醉”字用得好。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给人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十一、1.(2分)“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 (2分)这首诗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最后一句的“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十二、1. (2分)前两句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是运用了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两句造势。

2. (2分)①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②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蜜蜂象征终日辛苦,为他人作嫁衣的人,诗中既表达了对蜜蜂一般辛勤的人的歌颂,也表达了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十三、1. (2分)竹子不屈服的是对它千磨万击的自然,是环境艰苦的高山破岩。同时也象征着诗人不屈服于世俗的打击与磨练。

2. (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借物喻人,托竹抒情,刻画了诗人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十四、1. (2分)月、乌鸦、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幽寂清冷。

2. (2分)刻画了一个在清冷的环境中孑然一身,愁绪满怀的羁旅者形象。

十五、1.(2分)暗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2. (2分)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在新的一年依旧没有回家,漂泊在外,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归而不得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十六、1.(2分)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展现出一幅壮阔的画面:一轮明月,映照着边疆关塞,渲染出边关孤寂、苍凉的气氛。

2. (2分)慨叹频繁的边塞战争,致使征人未还,希望朝廷能起任良将,早日平息战争。抒发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将士们的信心。

十七、1. (2分)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表达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2. (2分)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十八、1. (2分)诗人通过放爆竹、喝屠苏酒以及更换桃符来表现元日热闹欢快的景象。

2. (2分)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哲理,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十九、1. (2分)横看/成岭/侧/成峰

2. (2分)《题西林壁》中说明人往往受到约束因而不能全面认识一件事情,因此这首诗侧重要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事物。而《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01:1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245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后者   不能   魏国   学习   前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